Thursday, July 15, 2010

我憂 故我在

今日好迷惘。

晚上走入書店,看到林林總總的暢銷書。

很多人真是很厲害,竟然可以有那麼好的題材,寫了那麼吸引人的書。有些書,看見就很想買,有好些書,看了會很有共鳴。

我真的很羨慕與很多讀者共鳴的感覺。不是虛榮,是那種流通的生命交流,像在彼此造就,彼此推動。這些書很有價值,至少值得買下來,珍藏,久不久又拿出來看。

也有些書,我也很驚訝,心想竟然連這個人也可以有書出。當然,不知道真正買的人有幾個。

走出書店的時候,我時不時會有點低落。低落是,我在這一行做了不少的日子,很多時都恨自己不懂從哪裡自我增長,令自己有這樣的能力,無論編還是寫,去做一些可以幫助到更多人的東西。

做ES的時候,我最開心的時間是最後一年。那時雖然很辛苦,但實在因為自己的努力培養了一些很棒的青年columnist,有一個還只是升中程度,已經可以有自己的英詩專欄,這是給她生命中一個很大的鼓勵,我也覺得很滿足。也有些讀者會來信說某些東西很能幫助他們,我也覺得安慰。

來到這裡工作兩年了,我除了覺得自己能力上是更不足以外,也覺得正在做的好像去不到受眾那裡,說的話沒有人在聽,那種窒息感很大,好似血管栓塞,流不通。

尤其是當工作忙碌,我就更覺得自己是在瞎忙,做來做去都沒結果,外面沒有人理會,那種感覺很沮喪。有時想埋一邊覺得,既然沒有人理,好心不要那麼辛苦。

我是很焦慮的,也很焦急的。我不是急於求成,而是我覺得這種忐忑是每個媒體人都應該有的。為什麼今天我要存在? 為什麼有人要理我做的? 為什麼自己不像現在般在網上打blog,自己做個 project 邀請朋友一同參加,而要回到一個正正統統的地方去,斬樹耗紙,去做一本書? 媒體人是懷有使命的送信者,如果沒有人肯收信,媒體人是需要很著緊地自我檢討,有什麼做得不夠好。世界不關注你是正常的,為什麼它要有義務這樣做? 唯有你所做的對別人有真實的幫助(而不是幻想他們會得到幫助),你做的才有價值。

本來我也想怪在市場推廣的頭上,但當你直截了當把一本書由自己手中交到一個受眾手中,詳細解釋的時候,對方的反應已經很清楚告訴你,這不是推廣的問題。

因為使命不達,我日思夜想也是這個問題。現在很想把那些累人纏人的個人問題和教會問題都砸個稀巴爛,催促自己,每天都要加倍努力。時間不等人,更不用說我時間很有限,這樣來用捐獻者的奉獻,我真是覺得那份微薄的薪金也拿得有愧。

我憂,故我在。

3 comments:

Unknown said...

我都覺得好窒息。呢幾日,諗左好耐,咩係impact。impact點來?其實,所謂impact,打動到人既嘢,好多時都冇pattern,有時只係純粹係做嗰個人好想做既嘢。

你可以話我諗嘢好簡單,我覺得如果我個人唔enjoyable,我做出來既嘢都唔enjoyable...

既然這個大佬是一定要打的,過程是一定要面對的,我希望這是不止是一個血腥的過程,而是一個有impact的故事。

impact,可能就係攞條命出來較飛的故事。

Anonymous said...

我是一個局外人.

其實可以點樣去assess你們刊物的成果呢, 是銷量? 是讀者既稱讚? 是大眾媒體既傳頌?

銷量方面, 多少訂閱才是好, 多少銷量才是多? 從市場情況來看, 收支是注定不能平衡.

應當想想刊物出版既目的是什麼, 讀者是面對通識考試的年輕人, 我可以說, 他們會當它是通識考試雞精書, 係成績上幫到手就係好; 如果你們刊物target真係做雞精書, 而讀者既回響係劣, 你們就真係失敗, 但實情係第一個通識公開試都未出世, 你叫讀者點反應俾你睇本野有無用先; 如果你們的定位係作為supplementary reading, 係唔覺意之間, 啟發年輕讀者既意維, 軟性促進他們既通識能力等等, 你們又想他們俾o羊野反應你? 要他們看後大受感動後, 激烈回信你們嗎? 這是你們追求的東西嗎? 從常理上看, 你會看完一期雜誌之後, 覺得好好睇, 回信感謝出版社嗎?

另外, 要有幾多成果先滿意呢, 你們會否把”自我感覺良好”建於空中樓閣之上, 或是忽略刊物本身的局限性, 而有不必要既over-expectation呢

fifth

peterpang said...

諾雯:
我是想,這個目標太大、太虛,以我們的能力和資源,挑戰起來,不實際。

我其實是在思考,是不是應該找一個落地可以切切實實在幫助人的方式,rather than 在曲高和寡地談文化、談世情。對文化的醒覺我想我們是能夠做到的,但於我來說就不滿足了。我寧可懷住這個醒覺走入實際的工作裡頭,用學生看得見、感受得到的幫助,來令改變發生。我不相信媒體的力量是小的,關鍵是怎樣去用。

我明白這個環境的限制,所以我也開始將眼光放遠一點,不再將自己限制在這個環境才能實踐改變了。

※ ※

阿五:感謝你的局外人看法。我想,我心底的想法是和你接近的。我想你提醒了我有關書和雜誌的一種根本性的分別。

書和雜誌不同(我們的出版方式「書誌」本身就很尷尬),雜誌是需要對社會有回應性的,我們訪問的人也會期望他們的訊息是能夠傳開去的。一本雜誌比書更緊張銷量,不但因為是自我感覺,而是在indicate一本出版物是否能夠真正回應現刻受眾的需要。書,是就作者個人的想法表達成輯,而且容許一種內容的厚度。我想我現刻是在用雜誌是思維去衡量一本似書非書的出版物,或許這件事本身就好易令人迷惘起來。

從這個方向上,讓我再好好思考一下。

Under the Black Suit

終於回來了,這可是我寫得最久的一個 Blog 站。早前因為無法再進入,一度升起寫過的東西無法再取回的恐懼;之後擺下了,過年後回來,終於的起心肝,重新找進來之法。其實也不是困難,一找就找到了。 生活往往就是差那麼一步,一口氣,可能就是一年。 網上寫文章的困擾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