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26, 2014

主場之死

主場之死,令人震撼。香港沒有健康的新媒體Business model 固然是原因之一;但另一方面,在赤化的香港市場,仍在相信香港人可以依靠市場食腦發圍,可能正中中共的下懷。市場成為了一個陷阱,你愈是相信市場定律,就會發現市場內無形之手的操控之恐怖,會讓你死無葬身之地。有很多東西,都是一個信字。相信法制,相信市場,相信媒體。威權正在逐個相信去侵蝕。如果連《蘋果》都死,前線已完全無晒比較可靠的消息來源,我們應該怎樣應付這個絕境。我們還可以相信什麼呢?

或者我其中一個仍然相信的,是香港人自己。

在書展之中我記得很多面孔。那些人來訂書,來一包一包「懶人包」的買,畫面令人難忘。「懶人包」是什麼呢? 是一個用啡色紙袋包住三本書誌的套裝,打的是一個主題,土地公義、市場經濟、自主生活,你想認識更多,或者一次過知道整個圖畫,就買一包來看看吧。買的人很多其實沒有看過我們的書,都是新客。我們都是消費者,都是讀書的,能否解釋為什麼會肯買一包完全看不見裡面是什麼的一個包裝呢? (雖然我們是有擺sample出來的)多多少少,那都是對社會議題的興趣、了解的希望。他們對這個城市不是冷漠的。

我們還有不少人,應承了做我們的金主,以事工的形式支持我們的工作。
於是我相信香港人,是有多給一分力,多給一分錢的準備的。雖然那些錢,還遠不足以支持我們的製作費。

我們不可以單單看business model去處理一個媒體的生存問題。因為這條戰線之難,可能等於盟軍登陸諾曼弟的幾倍。不是說不理市場,而是不完全依賴市場。我們需要靠我們相信的香港人。香港人有的不只是錢,還有時刻都在變化、甚至應該是在壯大的公民社會。我們本身是有條件成為孕育公民社會的一員。公民社會最簡單,是可以在最少的資源之下營造的,再用公民社會的力去支撐。即是由下而上,做群眾工作。有心的香港人其實不少。只是每個人的力量很有限,因為每個人都有生活的壓力,而且生活在香港這麼一個變態的城市。我們每個人,假設,只有五塊餅,兩條魚而已。怎樣將每個人的五餅二魚湊起來,給眾人都吃飽呢?即是說,怎樣集合每個人的零碎力量,作為一種empowerment,再靠這種力量的支持,去彌補資源的不足呢,仍然有新的作為呢?

以往我們並沒有好好地做讀者和青年人的培養工作,每個看的人都仍然只是讀者,有做付出的熱情與準備,但沒有付出的平台。我們應該怎樣建設這個平台呢?

我記得曾經在Breakazine.com 低調地刊登過一個義工登記名單,一直都有人在申請加入,可是我一直沒有理會,因為根本沒有詳細的計劃去做什麼,因為每日的編務都已經很多,要聚合他們要用很多力。但是現在我又在想,這個想法,是不是要再重新想一想呢? 沒有定案,但在腦中縈繞。

Thursday, July 17, 2014

若無其事

很少讀書不太明白,也把書讀完的經驗。我並不是說書寫得差。

而是一直以來我受到工具理性的薰陶;看不清楚就等於沒有用,不看,也罷。

看鄧小樺的《若無其事》,原本就不是期望要明白什麼大智若愚的道理。鄧小樺的文字,從報社那段日子,已經刻有她自己的印記。好像一個人的相貌和語氣,她的中文只有她可以寫得出,將高低起伏的心聲放在文字的愉快雕琢之中,喃喃自語而得出像夢囈一樣的結論,再寫出來,是我當年對作者的目擊印象。所以說她頗有詩人之風,而寫的東西也不抽空離地,這是為什麼決定要買書的堅持。

當你的動機不在於學習,閱讀便只剩下純粹的閱讀。文氣、心情轉換,筆鋒流轉,都是情感。其實每天時間稀少,是否每次開卷都能樂在其中,是很難預計,但是久不久融入一種文字構成的氛圍,感覺就像叫會計師玩數獨,介乎於享受與疲勞之間,卻也是有趣的體驗。

Tuesday, July 15, 2014

暗中

壞事是暗中進行的,但好事也是暗中進行的,一切都扣問內心,一切都要心中存在上帝。

在私下的暗室中,禱告是重要的,是成就一切的,因為一切沒有了上帝的參與是無用的。我意思是,包括了最不想上帝知道的軟弱與沮喪。上帝要參與在一切之中。

我是想,我是沒辦法拔掉一些命中註定的刺。我只能謙卑、深耕、認罪、悔改、花最大的力量,親近我的上帝,來改變生命,消費祂是無法讓生命改寫。

我信我的內心,那起初的善念,那在暗中的上帝是看得到的。

免我們的債,讓我們有愛與謙卑的能力。這是今天查經的功課。

Monday, July 14, 2014

儲備能量

很搞笑的。說要儲起能量的時候,我這天剛剛看完世界盃決賽,身體輕飄飄的,像個沒有靈魂的軀殼。

我昨天把電話重置加速,然後不再安裝Facebook。不是說不再用了,而是保留精神,減少看Facebook的時間。畢竟看電話會令眼睛疲勞,如果太過沉迷,對做其他事就有影響了。

有人說世界盃可以給男人很多動力,或者這也是對的。我的確被德國隊的表現折服。技術、紀律、團隊、尊重,責任,在一支20多人的球隊身上,看得淋漓盡致。如果運動可以成就這些精神的發揮,我想是不枉球迷捱更抵夜去追看的。

為了目標而嚴守紀律,為了集中而儲備能量,沉著應戰,是在看球賽中感受到的得著。

Sunday, July 13, 2014

寧靜

當一切都如箭在弦,很多事情想當然要做的當下,心底卻是異常地平靜。

或者我已經告訴自己,人回應社會,可以有許多方式。今日世界總是告訴人,又多又廣又快又省是王道,那種慢吞吞的手藝磨練,都沒有人看得上眼了。磨得來事情都已經過去了。但是人到某個年紀,卻開始不想追趕時間了,為什麼總不能靜下心來,為這城文化累積一點什麼呢?只有慢慢累積的東西,才難以被沖刷掉,包括是作品,包括自己的修為,包括信仰,包括思考。為什麼extrovert才是這個世界的勝者呢?

在最亂的時光,我們需要的是一片的寧靜,持守定的方向,靜靜地做應該做的事。我是記住,上天看人,不是看做了多少。

ps. 漸漸,fb上的notification bar少了紅色的通知小方格;因為少了發帖,惱人的通知也少了。fb的牽絆彷彿離我遠,今天過得好像很寧靜。

電子閱讀

這陣子問C借了她的iPad mini 來用,因為很多電子雜誌,都只能夠在 iPad 看得到。



對於一個想閱讀或汲取資訊的人來說,只能說Android tablet 比起 iPad,真的相距幾皮。不在同一個檔次。

Android tablet 無論做得多強大和外型吸引,但是無可否認,最經常花錢消費的,絕對仍是在iPad那一邊。如果我是一個開發電子書的人(事實上我是半個),手上只有很有限的資源,未必足以開發全部的平台的話,首先一定是推 iPad。從美國的《TIME》《Economist》,到香港的《明周》、《Cup》、內地的南方系雜誌像《城市畫報》、《新視線》等等,基本上已經包括大部分我會留意的。這個情況,跟上一兩年完全荒蕪的情況,不可同日而語。

或者我會說,我們終於進入便捷的數位閱讀的年代了。如果要換平板,系統方面我相信已經沒有什麼再好猶疑的了。

如果一個月可以把它們都看一次,真是一個很享受的閱讀旅程吧。

Saturday, July 12, 2014

生活的練習

近來在練習用心。
用心,就是不多說話,在心裏演練自己相信的。

但是為什麼要寫出來呢?
因為我也相信,寫作是需要練習。讓自己行文流暢,思緒能夠恰當也有感而發地表達,需要定時伏在案前寫。Practice make perfect。而練習的時候,就要集中精神。最初日日寫的時候,想來也可能會將今晚一樣,有一堆沒一堆地胡吹,但希望慢慢練就了用寫字去思考的時候,就可以將一路下來的思維和學習累積起來了。

漸漸不多再在fb上面寫自己瑣碎的想法。因為fb是一個太分散注意力、讓太多時間溜走的資訊集散地。有留言就會留意動態。有發帖就會跟進自己的發帖。都在佔據更有用的時間。其實我連whatsapp 和 messager 也少了用。練習用心演練,不必要的水,少吹一些,就留下精力來處理更重要的,集中精神給更有興頭的人與事。

也不想再對手機有那麼多的迷戀了。常提醒自己,怎樣用比用什麼重要。無論是什麼軟件硬件,都是為了更好的內涵而準備的。後者是穿越科技的,卻是往往被科技越俎代庖了。科技,出來出去都是那一些;但是內涵,要一直累積才能有的。

現實世界真的有很多事情要做啊。不是嗎?

心裡還想著很多東西。閱讀啦,跟C借了她的iPad來看電子書了;讀書啦,要開始看看港神的CS課程;看戲啦,想自己的表達更有電影感;照顧孩子啦,他怎樣學習和生活啦;朋友啦,怎樣開放家居啦;家務啦,怎樣讓東西井井有條啦……

一天二十四小時都不夠用了啦。

很希望專心一點。

Under the Black Suit

終於回來了,這可是我寫得最久的一個 Blog 站。早前因為無法再進入,一度升起寫過的東西無法再取回的恐懼;之後擺下了,過年後回來,終於的起心肝,重新找進來之法。其實也不是困難,一找就找到了。 生活往往就是差那麼一步,一口氣,可能就是一年。 網上寫文章的困擾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