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ne 29, 2011

許願


行了好久的百貨公司,看了很久差點要付鈔的小玩意... 想來想去也總覺得不合心意。
到最後想,不如就為這小家庭買個許願的機會吧。

感謝 C 這些年來的忍讓、改變和付出。這的確不容易。
希望以後的年頭,即使跌趺碰碰,我們仍然抱住盼望,扶持著。

Thanks God... for everything.

Saturday, June 25, 2011

出走。回家

做完《出走旅行》,令人感到有點滿足的不是因為完成了一本書,
而是因為「出走」是我一開始就想講的,
後來輾轉以「旅行」做了主線,
但做完那麼多的訪問,還是發現,「出走」是凝聚力最強的關鍵詞。


關鍵在於,「出走」是心靈行為,「旅行」是外在行為,
但兩者不一定能擺在一起。
而我相信向世界出走,可以讓人生命有新的刺激,
帶來生命的下一個目標。


即使是最簡單的、跟住旅遊書來玩的非自由的「自由行」,
都可以讓人感受一定的滿足,
可想而知,當拋開一切向外走,盡情等待世界答覆的時候,
那種爆炸力可以去到一個怎麼樣的地步。


生活在困局中的我們,要有突破困境的決心,
向外走是很強的助力。


其實我們也應該明白,「出走」不一定包含實際行動上的動身;
當我們只想跳出身處的困難與窒息,找一個地方躲一躲,
也是一種出走,甚至算是最傳統的離家出走。


躲,往哪裏躲?


電腦。或者仔細點說,是一部已經駁上網的電腦。


在很不開心的日子裏,一按上網,
我就像 Matrix 的 Neo 或者 Inception 的 Cobb 一樣,
走入一個介乎現實與幻像之間的世界。這個很多人也明白。


我思考了很久,其實用電腦看新聞、寫東西、玩 software 等等,
並不算真的令我感到出走的滿足。


而是當我遇上一些跟我一樣的出走人類,
以現實的經驗為基礎,卻在一個新的世界之中重聚,
那麼自然就可以用一種新的性格與態度去溝通。


反正「旅行」的時候,我們都不介意開放自己多一點。
這是同一個道理。
即時通訊如是,Facebook 如是,Forum如是。
重點是你是一個新的人,漫遊在一個新的世界之中。


寫到這裏,本來想說一點價值問題。
(但這個時候被家人催促出去吃了一個早餐)
回來之後發現自己的思考已經改變了。
有沒有價值倒是其次的。


出走的其中一個特點,
就是將自己的工具理性和個人排序先放下來,
「看看世界可以給我看什麼」。


在製作《出走旅行》最艱苦的後期日子,我們在思考書名。
本來建議是《離家出走》,直接、有意思,但有人擔心太過負面。
而 T 說,不如索性叫做《離家出走 ... 再回來》,哈哈。


書名自然不能這樣叫,但出走要回家,我們倒是很清楚的。
出走是一個過程,除非我們打算永遠流浪,
否則就會有回來的一日。


所謂回來不等於要回家,而是回到我們的現實生活中。
可能我現實生活的決定就是要離開現在這個地方去歸隱,
但你還是考慮了自己的現實處境才有這樣的決定。


絕大部分人都不希望自己是以無目的的流浪來完成一生。


無論出走過程當中我經歷了多麼特別深刻、離奇曲折,
我,還是需要一個轉化,將出走的經歷銜接在現實的生活,
才能夠看到真正實在的下一步。


無論我是去了大堡礁、修道院還是在 Inception 的夢裏,
其實都是一樣的。Cobb 和他的同伴們花盡九牛二虎之力,
所有人都寧願回到殘酷的現實,都不願意留在完美的夢境。


當我發現自己身處無法走出來的完美夢境本身,
就是一場打冷顫的噩夢的開始。


我們很少有機會去大堡礁和修道院。
但是我們經常都進入半真實的虛擬世界。
無論是多麼精彩,我最後都要將虛擬世界的我,
和現實世界的我連接起來。


如果無法連起來,而我每日又用了大量的時間走入去,
就會陷入 Inception 一樣的噩夢。
出走的虛擬自我和真實的我共享同一個24小時,
前者的過度膨脹,最終就會破壞、壓死真實的我。

其實虛擬世界之中,一個真人也沒有的。




如果我今日陷入了 Matrix 或者 Inception 的噩夢,
要怎樣才可以醒?
找個人把我的插頭拔掉,或者,一腳把我踢醒。


我曾經在 Inception 的夢中很久。
後來我被一腳踢翻在地,醒了。
原來我出走太久, 回到現實,已經錯過了太多的精彩。


最精彩的,就是一口自由的呼吸。


我幸運地回來了,
而且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

Thursday, June 23, 2011

定理和人生

當人被稱為偉人,很多時並不是因為他創造了什麼,
而是他發現了一些世界的定理。
而這些定理,搖撼我們的生活,引領向新的方向。
20110622029 

我想,在言論自由的社會,一個人值得有人為他辦展覽,口碑載道的,
他的發現,對這社會應該有一定的啟發。


20110622024 
今日去參觀愛因斯坦展。

不同於其他認識的「偉人」,他的感覺特別近;
他的過世只是60年前的事。
你可以聽見他的聲音、看見他的錄像,看到他非常多的個人用品。


20110622034


愛因斯坦搖撼我們對時間的理解。

他發現,當光速是唯一具恆速、而且最快的「物質」(可以這樣形容?其實應該叫電磁波),
時間和空間都有可能改變。

也就是說,當以接近光速移動的時候,
時間會變慢,空間會被壓縮。

兩種相悖的現象在同一空間同時運作。


雖然現在我們做不到以光速移動,
但用一種違反常理而無法被理解的方式在世界存在,這在實驗中已經成立。
很欣賞辦展覽的朋友們,可以將他的理論這樣深入淺出地解釋,
讓我們這等科學盲也可以明白多一點。

有時我覺得,真理來說,是有貫穿的一致性;
物理的發現,可以套用到人生道理。科學家如愛因斯坦對此,應該有不少的體會。


2011062202720110622031 
我並不知道廣義和狹義相對論可以帶來多深入的哲理,這值得追求一下。
我只是偶爾想到這個...



3. 萬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
4. 生命在他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
5. 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
6. 有一個人,是從神那裡差來的,名叫約翰。
7. 這人來,為要作見證,就是為光作見證,叫眾人因他可以信。
8. 他不是那光,乃是要為光作見證。
9. 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
10. 他在世界,世界也是藉著他造的,世界卻不認識他。
(約翰福音1:3-10)



「光速是唯一具恆速、而且最快的「物質」,
時間和空間都有可能改變。
當以接近光速移動的時候,時間會變慢,空間會被壓縮。
兩種相悖的現象在同一空間同時運作。
雖然現在我們做不到以光速移動,
但用一種違反常理而無法被理解的方式在世界存在,這在實驗中已經成立...」


好老土,哈哈...


這幾天還要「研究」一些東西,希望可以研究到放上來。


謝謝愛因斯坦打開了我們的空想世界。


20110622041

Tuesday, June 21, 2011

幾個話題

(一)

我曾經說,小時候的我希望自己長大後是可以獨當一面的。
畢業的時候,我第一個老細說我「有點才華」,
那時我覺得自己還算不錯,有點自信。

第二份工作的時候,老細也很重視自己,我覺得以我進步的速度,
能達到老細那樣的水平,應該不用到她那個年紀。
那時候我的同事和下屬都很認同我的表現。

第三份工作的時候,老細不理我,倒是頂頭的大老細很希望我可以做多一點;
不過那時真的有說不出的苦衷,沒有再做下去。

後來,年紀大了,愈來愈發覺身邊比自己有能力的人是很多的,
更甚者,是發現其實自己認識的世界真的很表層、很皮毛;
於是我有一段時間像發了瘋一樣想追上去。
可是世界也在動,又怎會等你跑上來呢? 很多比你出色的人,其實想的也跟很久以前的自己一樣:
以他們進步的速度,恐怕你很快就變成被淘汰的老爺車了。

這種生活態度是很不值得的。
但是,這存在於我們很多人的血液之中。
因為這個社會就是用這種的潛在邏輯在運作著。

你問我為什麼竟然有這種消極又無謂的想法,對不起,我也明白,我也不想的,但它是存在。

(二)

我從很久以前,就好喜歡《傳道書》與《箴言》。
身邊的人不覺得它在說什麼有用的時候,我看著已經覺得很感動。

因為傳道者的話,是說中心坎的弱處。
傳道者說的是另一種世界的邏輯。
天國的價值,並不問你的強弱與資質,只問你對上帝的專注與尋求。
它把我從無休止的競爭思維之中扯出來。

雖然我仍然是那個很容易就會感到不安與恐懼的伙子。

(三)

C 有孩子了。我們的心情是一半開心、一半慎懼。

我曾經為這一段時間開了一個blog,寫了好幾篇專為這段預備的時間,寫點感想。
但後來沒有再寫了;隨著時間,想法一直在轉變。最後決定只留在這裡繼續寫。

現實一點,基本一點去想事情吧。為寶寶開一個page? 然後扮寶寶在寫東西?
寶寶是不懂寫東西的;做父親的還是做回一個父親的角色吧。

我們不會在 facebook 公布或者分享太多有關這件事的點滴。
因為我們知道不是每個朋友都希望被BB相片轟炸,奉旨要替你開心。
(你入來看我的blog可能會知道多點,但也是從我的角度去看這件事情。)

我由始至終都覺得,「我」這個主體比孩子重要。
不是我不緊張,而是我從來都不會低估自我的重要性。

一個新的家庭成員,當然會常常有機會從我們的生活上出現。
但有了孩子之後,他的 facebook 就只有每日報告孩子狀態的人,
對不起,我只能說我不是這類,也不認同這種。
我想認識你,多過認識你的孩子。

我開始痛下決心和苦功,做一個很清楚自己要做什麼的人。這件事,是孩子教懂我的。

(四)

我不是很有興趣知道究竟準備為人父母要吃什麼、穿什麼、戴什麼、買什麼。
雖然我知道有些很基本很必需的,而且我無論如何都會預備好。
我也是一個學生,給她肚裡的孩子教導自己。

到某一個時期之後,自然有需要去取得相關的資料看看。
但我從來不會看多過我需要的。
可能這是過了份了,哈哈。(算了,不要說服我。我是說不服的。)

因為我對 preparation 這件事,有另一層看法。

現在的生活太過優質,其實一個人是沒有必要有這麼優質的生活。
很多人的準備簡直令人感到驚嚇,對未出世孩子的準備和保護,只能說是無以復加。
準備多到會令父母感到沒有「為兒女準備最好」是一個錯失和責任。
但我卻一開始就相信人是很粗生的。
對孩子太好,會打從一開始就扼殺他適應世界的能力,是害了他。
記住,早晚是孩子要適應這個世界,
而不是讓你整個世界去圍住孩子,當他是皇帝一樣。

究竟怎樣區分「基本」、「必須」、「過分」,是我其中一個生活的實踐重點。
我認為,為人父母的,一定要思考好這個問題,過於究竟買什麼BB用品。
因為後者其實很容易,找就會有;前者,想得徹底的人少,能為了下一代實踐自己的就更少。

(五)

孩子成長最關鍵的元素,不是用哪一隻牌子的奶粉、幾多歲就玩playgroup、出世前聽了幾多首貝多芬。

而是究竟他的父母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你在教會看看:
你看看那些外表很虔敬的朋友,他們的兒女是一個怎麼樣的樣子,就會明白他們的父母在家中是什麼模樣。

一個星期見一次的,可能總是覺得對方是個好好家庭,開口埋口都是感恩讚美;
他們的兒女見足他們七日,學盡他們的性格,望著他們的行為,說盡他們的口頭禪;
所以說,要講教養孩子,唔該三省吾身,日日管束好自己先。

聖經中對父母的要求不少,對養育孩子的物質要求,倒從來沒有提及過;
聖經說,要管教孩子,是要夠嚴厲的,包括對自己也一樣。

現代人將物質預備放大到極致,我覺得是一種自身尋找 security 的表現。
因為他們以為有了物質預備就等於為孩子預備了最好;
其實他們根本不敢碰自己,不想觸摸自己的問題,不想花力去改變自己來教養小朋友。
卻不知道這是捨本逐末。

我再講,我不是說預備不重要,而這是態度問題。
我現在每日都在努力改變自己。我想到自己有這種脫不了的重任,心裡就很明白應該怎樣做。
不是每次都成功,但是屢敗屢戰。

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有人說,當起父親的,就懂得怎樣沉實地做人。

(六)

不講孩子了,講工作。但也是和孩子有關係。

自從有了這件東西,生活的拉扯可以想像地緊了、大了。工作拼搏的彈性比以前再低一點、享樂的空間比以前少,個人的時間也要用來照顧C的起居需要,連消費也緊絀起來。買一部可以用來拍起將來生活snapshot的手機之後,我正式對自己宣佈了簡樸生活的開始,就是將沒需要的東西給人、少消費、多節儉。

如果想孩子將來不是大花筒,父母本身又怎能不學習呢?

最要命的是各樣學習的時間少了。原本已經知道自己力不從心了,加上了這件事,心裡的不安感幾乎升到了歷史高位。

幸好龔立人救我一命。

「認命」就是嘗試以現實處境來看事物。就是學習接受一個我們沒辦法改變的現實。接受現實不等於妥協,而是不低估它的力量和真實性。「認命」就是我們不一定要改變或克服現實的種種情況,而是可以與它一起共處。「認命」就是不向現實低頭,但又接受自身的限制,並坦白地承認現實就是有這麼大的威力。認命就是與你不滿意的現實共處的生活態度或藝術。

克服的心態假設了克服才是勝利,而一切不以克服為目的的,都是向罪惡低頭的表現。但他們忘記了,勝利不一定在於打倒對方,也在於被打倒時不氣餒、不絕望、不放棄。

「認命」,龔立人《日光之下》

年少的自己從來不懂得什麼叫做認命,只知道打出我天地。走得幾年,很多事情都開始上了軌道,漸漸發覺自己的限制比身邊的人多,就開始後悔昔日沒有好好地把握。但這樣的結局,不是令人感到很傷心嗎?

原來這世界上有件事叫「認命」,可以大方承認自己做不到,卻仍然樂於用心有尊嚴地生活,發現生命其他未知的神奇,只是集中力不再只集中在工作和自己的事業上面。也學習不只為自己而活,卻是為了一個家庭、一個將會看著自己來成長的人,而努力地向沮喪說不,將所有的排序和先後重新交給自己決定,心裡卻隨日子過去而感到實在了。

我常對 C 說,不要那麼擔心孩子的健康;你不能保證任何事,你只可以選擇從他身上學習信靠和改變自己。

孩子都是學父母,父母豈不也是孩子的學生?

Tuesday, June 14, 2011

人味彩虹

一個人放工,誰知所有小巴、巴士車尾都送了。

一氣之下是但上一部,結果去咗彩虹邨食飯。有個細路拎住碗白飯大嗌「太多食唔晒,唔該減走啲丫」,個事頭婆同個暑期工講人生嘅道理「女人嚟講好簡單,係要安全感啦」,執檯阿姐同同事講「我一定無140磅我話你聽」,我就做其默觀者。呢個時候老闆阿叔拎住杯茶過嚟。「嚟,飲杯茶先講啦。」

呢一種輕鬆的「18樓C座」,真係好耐無遇上過。

記起返工時,講起最低工資解決唔到租金暴漲、逼死小戶嘅問題。今晚我坐晌呢間唔係領匯管嘅小店入面,睇住執檯阿姐同同事頭婆分一個麵包嚟食,我再望望玻璃窗上25蚊嘅午餐,突然間百感交集。

呢個時候暑期工哥哥叫出嚟:「吓,聽日午餐食魚香雞絲飯? 點解九唔搭八咁嘅。」「轉吓花款咁啫。」執檯阿姐應佢。
真係好耐未聽過咁直腸直肚嘅對話。
走嘅時候,老闆阿叔開門送我出去。「多謝晒呀。」
「唔該晒你。」我真係講得好真心。 

九點幾嘅彩虹邨,除咗一間茶餐廳同一間漫畫店,基本上已經閂晒門。走在冷冷清嘅走廊,側邊係上海理髮店同辦館。條內街已經無乜人氣,但漫步其中卻又唔覺得孤寂。因為路邊就係住宅單位,隱隱約約,你會見到少少入面嘅陳設。

其實彩虹邨嘅單位的確係細而且舊,呢件事係唔能夠刻意美化。但每經過一間屋,你都見到少少舊擺設同用具。呢條邨就係咁盛載咗好多家庭嘅家族史,一代又一代人晌呢度成長。

萬家燈火圍住內街,走在其中,你真係好覺得,呢個係一個好有人味嘅小社區。要努力保留住呀。

 

2432228487_cc3093facc

Discipline quotes.

“It was character that got us out of bed, commitment that moved us into action, and discipline that enabled us to follow through.” Zig Ziglar

有一次,我找到一堆有關於 discipline 的句子。看了很久。
Discipline,可以有很不同的理解。
平時我們以為,discipline 就是能夠自律地去專心工作學習、去自我訓練,等等。

我想,這種自律最多叫做美德吧。
有點風花雪月的味道。
當然,這是重要的,決定你一個人的成就。

軍隊的步操,不是每個人都喜歡。
因為這種機械性的紀律,似乎把人性的多面相抹掉了。
用來為國家服務。

不過,也試試這樣想:
其實軍隊的紀律,並不是為了表演好看。
我們沒有經歷過慘痛的戰爭,不明白。

在極端的災難中,我們需要平日紀律嚴明的軍隊,
高效地完成艱苦的任務。

紀律、自律,其實在最困難的狀態,才是真正用武之地。

“Many of life's circumstances are created by three basic choices: the disciplines you choose to keep, the people you choose to be with; and, the laws you choose to obey” Charles Milhuff

感情當然是人性光輝之本。
但是感情也需要紀律約束,才不致愈走愈偏。
因為人是軟弱和有限制的,
所以才正正要限制自己的軟弱,用後天的限制去制衡內心的限制。
負負得正,反倒贏得了成就感和自我尊重。

“Self-respect is the fruit of discipline; the sense of dignity grows with the ability to say no to oneself.”  Abraham J. Heschel

這是很奇妙的。

“Discipline is remembering what you want.” David Campbell

最困難的時候,看遠一點,看到遠處的標桿,然後用軍隊的紀律,一步一步拐上去。

Sunday, June 05, 2011

《河殤》

在回顧六四事件的一些片段的時候,
看到這樣的一件事:原來89年民運的其中一個啟蒙,
是中央電視台一套論政紀錄片《河殤》。

20110214014125135
◎因為《河殤》所提出西方的「藍色文明」而引起的辯論會。

這是有關《河殤》的介紹
該片播出後在中國社會引起了很大轟動,後被認為是六四事件的思想前導。
《河殤》分為六集,分別為:《尋夢》、《命運》、《靈光》、《新紀元》、《憂患》和《蔚藍色》。該片由對中華傳統的黃土文明進行反思和批判入手,逐步引入對西方蔚藍色文明的介紹,對包括「長城」和「龍」在內的許多長期被中國人引以為榮的事物進行了合乎思維正常態的辨析和評判,同時表達了對西方民主文明的嚮往。
這是中國近代難得一見的官方批判製作。可以看見當年政治氣氛的寬鬆。
一年之後,89民運發生,《河殤》從此被禁。
有說後來的《大國崛起》是受了《河殤》的影響。

不過在網上仍可以下載一整套的《河殤》:
http://cid-ef83970c9cafce36.skydrive.live.com/browse.aspx/Public
畫面小,沒有字幕,辛苦一點。

至於《河殤》製作人之一的遠志明,後來信了耶穌,做了牧師。他的見證前半部也是不錯的,後面的就,因人而異吧。
後來他的一些製作和言論都很引起爭議,不過不要緊,人在不同的階段有他的故事。他的前半生,也值得一讀。

薪火相傳了什麼?

六四燭光晚會上,隱約聽到學聯的青年人代表上台發言。
我沒有一字一句全聽到,但我知道大約是哪些內容。

唔。好像有一點那個。
讓青年人參與、薪火相傳這件事,我覺得有一件事,不是不對,是有點奇怪。

台上的人說的,可以想像得到,都是道德正確的。
但像是有點時空不對。

六四發生的時候,這群青年人,還沒有出世。
對於一件發生在出世以前的事,即便是慘劇,那種感受與態度,與曾經經歷過的,是會有點不同吧。

例如我對文革的想法,跟我公公的那一代,一定很不同。
這是一種層次的問題,一個處境的分別,不是對錯的分別。

處境不同,看法會有時間層次上的步伐分野。後文革的人,會談論的是文革對中國的影響,對世界的意義,自己透過認識這件事而對中國以至香港發展的認識及態度等等。

沒有眼目經歷六四的人,情感上可以跟中年人一樣,總是覺得有點奇怪。
所說的,也是跟中年人一樣的說話,是不是有點身分錯配的奇怪感覺?

在他們身上,其實我很有興趣知道以下的問題:

「嗨,你是怎樣知道有六四的? 誰跟你說?」
「跟你說的人的知行身教,是怎樣影響你?」
「有沒有人跟你說相反的說話?」
「你是怎樣進行理解與思考、討論的?」
「你的同輩是怎樣想的?」
「你觀察的中國是怎樣的? 六四會怎樣影響你的生活態度和時事觀點...」 等等...

我其實很想知道青年的一代真實的掙扎。
但今晚我好像沒有聽到啊,或者有說,也不多...

所謂「薪火相傳」,我們傳了甚麼給青年人?
是一套論述,還是獨立探究的精神?
我聽到前者,但好像聽不到後者。

其實我大約明白為什麼的,因為事件本身還沒有得到昭雪與平反。
我們很需要有人幫我們繼續這樣叫喊。
所以,有這種略感奇怪的爭取態度就不出奇了。

不過,難得也有很多青年人投入了各種的社會行動之中。
關心邊緣人士的需要。
哈,比起當年薯頭的自己,已經好好多了。

嗯嗯,努力。

延伸閱讀:我為什麼要去維園點蠟燭
(這一篇就讀得有血有肉。) 

這個報導也很好:蘋果日報

Saturday, June 04, 2011

6422:悼念的轉化

6422。

有些人喜歡一起迫爆維園那種團結就是力量的感動。
但其實很多年來,我都是覺得被迫著出來的。
那既不是巡遊,又不是開心事。
如果可以,我想繼續坐在冷氣房,或者在教會團契查經。

我常常想,悼念不限形式。
有幾年,想在家點一根蠟燭就好了,讓自己記住。
但維園的那一夜不只是悼念那麼簡單吧。

之前我一直覺得,去維園是要給當政的人知道人民沒有忘記。
現在我還是這樣覺得,但更重要的,
是要給身邊的人知道,我沒有忘記,也願意提起。
所以當也沒有忘記的他們被身邊無知的人質疑,陷入一種無辜納悶的時候,
會知道這個小地方是有十幾萬人跟他們一樣。

不要讓良知的催逼被孤獨掩蓋。
有些人身不由己,無法出來,我們也可以給他們帶來安慰。
精神上支持,也不是全然揶揄。

有一年,每個月把幾個小錢捐給一個內地助學機構,希望在口號之餘,在地一些,
投資一點在孩子的教育之上。

說起來,記念六四的精神,也是時候有一個轉化了。

記念六四,跟香港社會商業掛帥的精神,是背道而馳的。
香港就是有錢要賺到盡,只要不犯法。用錢可以買精神價值。
拼經濟就可以換來快樂。反之,「太理想的一切都不可接觸」。

如果讓六四的精神融入我們的血裏,就是看顧弱小邊緣、為他們給力發聲。
做每一個決定,首要顧念的不是大局為重,而是考慮最弱小的那一群怎麼辦。

香港人有個難以理解的劣根性,就是假設一定會有人濫用援助,所以給力要很小心。
不能浪費一點滴的資源,讓有需要的人有多一丁點的寬裕。
濫用這件事存不存在並不是重點,援助的門檻也不是重點(不是不需要),
重點是我們的血裏,早就為「人」下了結論。

如果我們生活上是為「人」下了這樣的一種結論,
記念六四就成為例行動作而已。是被逼出來的。

記念六四,是珍惜人的價值。


Be Strong. Keep it up.

後者是前者的基礎。
如果今年去不到維園,不要緊;
希望今年的6月4日到來年的6月3日,

我們都為身邊的弱小,多掛一點心。




:   )

Wednesday, June 01, 2011

詐騙前的臨界點

我對香港的 phone marketing 的憎惡,幾乎去到一個無以復加的地步。

面對那些不要臉地一股傻勁 cool call 的嘍囉,有人會好聲好氣回答幾句,有人會跟他們開玩笑,我這兩件都不想做,一句「不需要」就收線。 問題不是我覺得浪費時間,而是我覺得啲人講嘢好奸。一認真聽你就輸了。

但有時,有些服務跟你切身有關係,或者你正在使用,不接又怕遺漏了重要的問題(其實機會很小,因為不是坑你錢的話他們是不會找你或者被你找到。)於是我就要很小心接他們的電話。

這天我接了一戰,氣上心頭,一定要記下來。

同一個sales,2 天找了我 3 次,說是有關於我現時正在用的上網服務,想阻我少少時間。這樣鍥而不捨,可能真的有要事要說。我擺好陣勢拿定紙筆,坐在電腦面前接戰。
S:「其實係咁架,睇番彭生而家係用緊我地既8M上網服務,每個月包埋兩條收費電視頻道,係 XXX 蚊架。我地而家可以同彭生你登記番,可以即刻升上去100M架。」
P:「吓,乜我唔係用緊30M咩?(我即刻上網搵番張月結單對對價錢)同埋我而家係 XXX+18蚊喎。」
(你唔係而家黎同我講收左我咁耐錢無轉過速度呀,我即刻上speed test,結果係26M。)
S:「哦,原來我地同事都同你裝過30M啦,係嘞,咁不如我而家同彭生你登記番,6月13日師傅就可以上黎同你即刻升上去100M架喇。」
P:「... ... 咪住,你話升上100M,咁個條件係咩呢?」
(係條件從來都係唔問唔講,逼你登記咗先。)
S:「其實咁既,都會同彭生做番個 2 年既合約啦,咁月費就係 XXX + 40 蚊咁樣既(「嘩。」),但係我地會送番500蚊既惠康現金優惠俾彭生你架,如果你咁樣計呢,除番開每個月其實就係 XXX 加幾蚊架咋,咁就可以以享受快幾倍(30M X 3 倍)既上網速度架啦,或者而家都同你做番個登記就得架啦。」
(數字遊戲,數字上係計得掂,但佢係搵現金券同你換錢,而佢買現金券就一定平過你,佢就可以賺中間差價。而且,拆散晒你要俾既錢,唔理你既理財習慣同需要,係一種幾乎係扭橫折曲既取巧。如果佢認為咁樣係合情合理,咁我可唔可以每個月將我一個食剩左一半既36蚊西瓜交去佢個門市黎交個18蚊既30M附加費呢? 仲有,個個所謂既上網速度,完全係抽象到爆,我load一個page可能無咩observable change,由0.5秒到0.25秒係快左一倍,之但係我完全唔會有感覺。可能唯一有D用係用黎玩BT啦。)
P:「咁樣,我要同屋企人商量一下先,或者你俾個電話我,我有需要覆你。」
S:「好呀,我既直線係 &^%@#$ ,我姓鄭既,或者我聽晚打俾你丫,唔知方唔方便?(「嗯...」)咁其實都仲有樣野會同彭生補充番先,而家你用緊個兩個收費既電視頻道呢,都會按番我地有個優惠價38蚊繼續欣賞番既...
P:「喂咪住,我而家係包埋晌個plan入面唔駛另外收費架喎。咁而家係XXX+40蚊包埋定係另外收多38蚊呢?」
S:「咁都係會按番我地一個優惠價38蚊做番俾彭生啦。」
P:「咁即係XXX+40蚊另外再收啦係咪?」(即係 XXX + 78蚊喎PK!)
S:「... 係呀 ... 呀或者彭生你等我一陣間,我可以同經理傾番會唔會有番個再優惠D既價錢做番俾彭生你丫。」(SILENT 幾秒)「係彭生,其實我地都可以做多一個優惠俾你既,就係可以免你兩個頻道 4 個月既費用同埋再俾多50蚊既超市現金券喎。咁計落係再平D.... 咁&^%@#$ 計既話.... 彭生你每個月只係俾XXX-20蚊咋,仲平過而家呀。」(咁都計到平過我而家? 你係邊位數學家呀。)
P:「得啦,我諗諗佢。但我真係好唔滿意囉,你地好奸姐,將D額外收費放晌最後先講,如果我應承你,就係登記之後先一次過爆晒出黎,個D數咁多hidden charge,唔係咁做生意呀。」
S:「其實咁架喎彭生,我地係會將所有費用同埋條款晌登記資料之後裡面同彭生你講番架,無隱藏任何收費既...... (後刪幾百字解釋)
 
不用談「中環價值」那麼隱晦;我眼中的主流香港商業價值,就是走在詐騙前的臨界點,可以做到幾賤而不用坐監。你唔出聲就當你唔係人,一係就當你係傻仔,出晒賤招然後就用個堂而皇之的說法包裝一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所以商業掛帥,鉅商治港的香港,做野同一個logic,呢個就係一個低智能的黑心法治社會。

一次聯合國的演說



在乎的不是我們在大聲疾呼,卻是做了什麼,和賴以為生的價值觀。

Under the Black Suit

終於回來了,這可是我寫得最久的一個 Blog 站。早前因為無法再進入,一度升起寫過的東西無法再取回的恐懼;之後擺下了,過年後回來,終於的起心肝,重新找進來之法。其實也不是困難,一找就找到了。 生活往往就是差那麼一步,一口氣,可能就是一年。 網上寫文章的困擾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