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30, 2011

我們仨的步伐



有那十多個天起了涼風的晚上,
我們從老媽的家中走出來,
我帶點不耐煩地,
拿著一袋二袋的飯盒和日用品,還有
你殘殘破破的手袋。

然後你的雙手
捧住一個像西瓜一樣脹鼓鼓的肚子。

我踱步都習慣了那種
爽快又自由的城居步伐,直到
你把我叫住。
「喂,好累,別走這麼快。」
大肚婆看出來的世界,特別快。
因為她們不得已慢了下來。

於是我用一個大肚婆的步伐,
重新認識世界。

步伐,是看世界的眼睛。

一條5分鐘可以走完的路
走了15分鐘;
可以感受身體每一個部分的運動和感覺,
因為不需要刻意用多餘的力來加速。
可以看見燈柱上的每一張招紙,
可以仔細觀察在燈柱下便溺的小狗,然後
成為我們一路上不完的話題。

一條四級可以併作兩級跨的樓梯,
變成天梯一樣長;
原來一條樓梯中間的那一條扶手,
提供的是一種安全感。
原來慢一點走的樓梯,
多少會多帶來一點跌下來的恐懼,
催促你把注意力
顧及身邊蹣跚而行的人。

一個閃爍的綠色小人
一段變疏落的「的搭的搭」聲音
一輛響起關門調子的輕鐵
就算只是一條沒有車的小路
這些東西
原本都叫人心跳加速。條件反射
把腿動得更勤快一點。
現在彷彿,
有一道磁力,把你從衝動中拉回來。

兩個人,甚至只有自己在的時候,
還是像傻瓜一樣,
一步可即的距離,
還是不想隨便跨越。

無他,畢竟因為重量。
她擔起未來的孩子,
我擔起孩子的未來。

我,我倆,我們叁,拖著手
我們的步伐,變得那麼一致。

禮物

20111129459 
※準備離家前,11月29日中午

原來,我以為以她慌張的性格,當生孩子那天真的要來到的時候,
準會六神無主,驚惶失措。

這天早上,當開始感覺到些微陣痛的時候,我們都覺得,
這一趟的醫院應該是少不免的了。
通常過來人會教落,可以的話,吃一餐豐富的,好好執拾,慢慢起行,就最好了。

她趁繼續在家觀察的時間,
把一個小袋子拿來,半臥在沙發上穿呀穿的。
「這倒要快了。」她說。

不一會,拿出一條灰白色頸巾。
「試試會不會太長啊。」

這人,我觀察她久,冬天她喜歡織頸巾(因為她不懂織別的)。從拍拖這十年我好像收過三條。
當然還有給朋友的。
我把頸巾戴上頸項,「夠了,還差不多到地了吧,可以圍頸兩個圈以上呀。」我打趣。
她痛了痛,又拿過來,拆拆穿穿,這下短了些,剛剛好。

「這個,」她說。「就是你的生日禮物了。」
之後執拾,更衣。「求其吃些東西就去醫院吧。我怕痛,走不遠。」
臨行前看了衰鬼大B一眼。

這人,我觀察她久,她日常的神色行徑我早就了然於胸。
有時生活上最激心的是,一時慌張過了,一時情緒化,一時腦袋轉不到。*
我曾經很辛苦地想改變這件事,但當然是成效有限。

但每每遇上這些事情,我就明白到──
「愛,能遮掩一切過錯。」(箴言10:12)

20111130462

妳的愛,我收到了。謝謝你,我也愛妳。

── 29.11  C 在醫院的第一個晚上

 

*我是知道她有很多好東西的,寫作方式而已。:P

Saturday, November 26, 2011

轉載:Reconciliation. Manifestation. Liminality (& add on)

呵呵,大頭寫了,實在太好,借轉一下先。
在工作忙碌中,有這個信仰反思,很值得記下來。
然後我再在上面不時 add on 加點粗略的想法。

=====================================================

轉載:Big Big Head, Small Small Brain

謝謝飲者,謝謝Retreat,
這兩天,是抒解了一些信仰的結。
好像變得輕省了點。

一定要寫下來,不然又漂走。

Reconciliation.

基督教骨子裏的核心,並不是帶領多少人信主(或「改宗」,用回飲者的語言);
並不是個人的道德修養;
亦並不是對於死後世界的描述和嚮往。

這些「不是」,在機構浸泡了一段日子,
是明白了,拆毁了。
但,一直以來,我還是在尋找,
那麼到底,我們的信仰的根本essence是什麼?

在街頭派飯,我知道這是信仰實踐;
一起推動土地正義,我知道也是信仰實踐;
反地產霸權,記錄弱勢社群的故事,做Human Library...
我知道這全都是信仰實踐,
但我就是不懂給他們一個定義,
或向人解釋,這與信仰到底的關聯是什麼?

Reconciliation between God the creator and the created world.
基督徒的使命、托付,其實是要推動這麼一回事。
不只是個人與上帝和好,然後就等番天家。
不只是自己的心境變得平和,人格變得高尚,又等番天家。
而是要讓這世界,一切的被造物與上帝重新結連。
To catch the glimpse of the Heavenly Order.

這使命原是比單要傳一個四律、三福更難更大;
卻又比它們來得輕省--
只因再不能用一個單一的parameter 來量度到底「你還了福音的債沒有?」

Add on:
我對不少教牧和信徒一股勁兒只將信仰、甚至個人的生命窄化為「傳(他們所理解的)福音,叫人信耶穌」,將整本聖經的重心都押在馬太福音28章的說法,覺得不對勁。

不對勁的地方在於「使萬民作上帝的門徒」,怎麼被輕易框為「個人和家人是否能夠上天堂」、「我們有沒有跑到叫人信耶穌的數」、「個人能否積聚財寶在天上」的工具思維,卻對信徒個人對生命、工作、社群甚至全球性的異象與行動關懷(很多信徒已經完全不理會),單單用「叫人信耶穌」三個字粗糙地一言以敝之論之,扼殺了其他的可能。

福音的真正核心是「推動神與人復和」的努力,而這種努力,流露在耶穌一生中的點點滴滴,。一放下「總之最終都係為咗叫人信耶穌」這種阻礙人接觸基督信仰真正精神的「目標為本」思維,信徒可以做的和應該做(而很多信徒教牧卻沒有做)的,太多了。

Manifestation.

因為每時每刻,24-7都是福音的展現。

穿什麼、着什麼、吃什麼、做什麼、用什麼,
全都是信仰的具體展現。

「這種觀念是不受歡迎的。」猴子跟我說。

對,太不受歡迎了,
為什麼不可以就簡簡單單的,
我fulfill了「不可停止聚會」、「每年帶一個新朋友回教會」、「每周為教會建堂祈禱」,
然後就完成了信仰的tasklist?

教會以外教導以外,我照樣吃魚翅、每半年換一個電話、
2個人食飯點4個人份量、日日開冷氣、
炒樓炒股炒金炒黃豆...
Wouldn't it give everybody an easier life?

這個manifestation的要求,
大概抒解了我為什麼總是覺得基督徒不應該穿滿身名牌、
不斷追iPhone及經常性大魚大肉。
我曾經以為,是自己有酸葡萄,
所以才看不過眼。

但其實,這一切身外物,無論你用什麼花言巧語,都不能把它和你的信仰展現分割開。
你說你關懷窮人,卻無視社會不公、霸權貿易對他們的壓迫,甚至完全擁抱消費主義;
你說你喜愛天父世界,卻不斷大量消耗的自然資源,只為便利和個人舒適,甚至眼目的滿足;
你說你相信萬物平等,卻不理會因為人類貪婪自私而不必要地受苦的動物...

以後去飲宴,若再有人問我:「其實條鯊魚都死咗,你食唔食翅都無分別啦,點解唔食呢?」
我會有多一點elaboration可以再講。

Liminality.

一個不穩定的status。似乎擺脫了一些舊有的傳統、包袱,
卻不知道要往哪兒走去。

我們總是渴望有安全感,
停留在熟悉的水域。

但當世界正在改變,
信仰就同樣是不斷在變。

根本的essence當然仍在,
只是對於mission 和vision ,
倒是有不斷被修正的可能。

對於這個概念,我還在摸索。

但似乎,教會、信仰生活,本來就不是求穩定、求被規限。
當信仰群體甘心被institutionalised, structuralised,
這可能正是信仰核心在慢慢被磨蝕。

Radical Re-Imagination for Rejuvenation.

這3 R我記住了。

Add on:
蘇恩佩在70年代問「我能為這城市作什麼?」,當中就包括了對這個地方的理解和思考,再問自我的召命和異象。城市,在不同的時期,都有不同的環境和氛圍。人的心靈和生活,都有不同的面貌。我們怎麼能單單地用「信耶穌就得」如此速食的思維,將神人復和的工作,想也不想就拋回給上帝去用超自然的方法去完成,我們就像只有腦殼的跑數者。這真是上帝希望我們展現的面貌?

神與世人復和的工作,每個時間、每個群體都可以不一樣,怎麼我們從來沒動過腦筋去觀察、思考、沒動過一根指頭在這方面,然後只一股勁兒去問「如果今晚你死了有沒有信心可以入到天國?」。

Radical(根本的)
Re-Imagination(重新想像)for
Rejuvenation(重生、再激活)
還福音的債,第一件事,先是我們生命的更新與異象激發啊。

Wednesday, November 16, 2011

Baby Song

孩子,我很知道,到第一眼看見你的那天,這就是我心底想對你說的。 

   

主唱:陳奕迅
作曲、填詞、編曲、監製:岑寧兒

你的眼睛 像顆水晶通透
裡面有一個無窮無盡的宇宙
小小的你 在你小小的夢裡
把我所有大大的事情 都吹進風裡

我為我將對你撒的謊  先跟你道歉
當你發現黑白不是那麼的分明
世界不是那麼的公平
別太失望 我講的是個夢想

不用太聽我們的話
不要讓任何人告訴你
你該怎樣對待世界  或它該怎對你
要跟現在一樣  隨心
讓你的眼睛和心  依然純淨

可惜世界不及你好  原諒我們
我們都還在找
而時間它只負責流動 不負責育你成長
不過你只需要傾聽  傾聽你的心

你的眼睛 像顆水晶通透
裡面有一個無窮無盡的宇宙
小小的你 在你小小的夢裡
把我所有大大的事情 都吹進風裡

都吹進風裡

Tuesday, November 15, 2011

夢想的背後

《爆漫》130話

夢想是可貴的,但夢想有代價,也是真的。

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要簡簡單單地活著都不容易。
我不是說夢想是必須要透過競爭達成,
而是當競爭成為習慣,對處於下風的不安,
逼使我們為活著的恐懼做好多多餘的事,
愈來愈無法靜心認同自己內心的聲音。

即使聽到了聲音,也有太多的原因,叫人放棄它。
不浪漫。

如果今天還有機會放心追尋自己想要的,要很感恩。
今日之可以盡情地投入理想,
不都盡是個人能力或意志使然;
往往更在於背後有人為你的傲骨,默默付起代價。

我在這裡工作,坦白說,
人工比一個出來工作了三五年的白領,可能還要低。
老家有父母要供養,生活有開支,將來還要養一個孩子。
只是因為想做自己喜歡的東西,有時想來是有點任性。
今日之可以留在這裡,是因為家裡有一個比較能賺錢的太太,哈。

她並不是沒理想的,她也有很多想做的事。
她也有問過,究竟我要做到一個什麼時候呢?
有時,她也想能減輕生活的負擔。
不過她明白我有想做的事,正在做的時候會快樂,
於是每天仍然做著刻板而重複的工作。

就是聽電話、當值、替老人家申請援助等等的事。
然後,不介意替不害臊的我找吃飯的數,一餐飯她出一百,我才出二十。

如果你想到有這樣的人為你的理想去付出,
請不要感到不好意思,因為這不是他們的本意。
他們是想你投入地做自己喜歡的事,
不斷地將自己發揮到淋漓盡致。

存感恩的心,讀多一本好書,多想一個好點子吧。


前80後的成長整理

因為 C 說想去看,我們就去看了《那些年》。 

能想像,《那些年》並沒有別人講的那麼難忘。
從性質上來講,它嘗試勾起我們不同人所共有的很多年少戀愛片段。
無論有沒有男女主角的美貌,有沒有他們的離離合合,
中間總會有些碎片,是敲中我們心底裡的一些回憶。
從愛情故事來講,很單純,就是講一種已過去的遺憾。
所以,除非對過去的感情真的很有遺憾,否則那也就是一種 recall 吧。

有一點我倒覺得有意思,
是《那些年》是少有地刻意去記錄90年代青少年的一種生活面貌。

影片是九把刀的個人經歷改編,因此他也就很自然記錄了他那一代人(也即是我那一代人)的青年生活。
香港人喜歡講的《歲月神偷》,很受注目,
但寫的其實是60-70年代的生活。
在香港,好像沒有用這麼仔細的手法去回顧和整理晚70後到前80後出生的一代人的成長過程。

香港不是沒有90年代當時的描述(可能《香蕉成熟時》會是一種展現嗎),
但只有在之後的「回顧」過程中,時間上才有足夠的厚度去做一點新的整理。

從收集明星閃咭、集體睇鹹碟、介乎於用有線與手提電話的年代,
有分鐘限制的超貴手提電話plan等等... 這些都是我們以前每天的生活;
電話談情,我們還是會叫對方「打去我宿舍吧」。
還有,對愛情的單純期待。
90年代的少年們,似乎比不上今日同齡人的世故。

30出頭的我們,開始看到近20年、介乎遠與近之間的共同回憶。

Under the Black Suit

終於回來了,這可是我寫得最久的一個 Blog 站。早前因為無法再進入,一度升起寫過的東西無法再取回的恐懼;之後擺下了,過年後回來,終於的起心肝,重新找進來之法。其實也不是困難,一找就找到了。 生活往往就是差那麼一步,一口氣,可能就是一年。 網上寫文章的困擾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