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31, 2010

先見林,再見樹,我的家

早幾天我跟同事分享了這樣的一篇文章:

《芬蘭教育:先見林,再見樹》
先見林後見樹的芬蘭教育
(如果看的很辛苦,可以用 full screen 來看,好好多。)

之後我發現自己的家裏有一個人正是用相似的邏輯去學習的。

她煮菜是從來不會按步就班的。

她是先幻想了結果非常美好,然之後起了興趣,
就嘗試用自己的方法去做,
結果頭幾次總是非常糟糕,
兩個人都差點要死掉。

然後,
她發現事情不如自己想像那般完美,
之後就開始考察一下當中的問題。
例如發現「鮮奶」是不可以隨便跟其他食物混在一起的,
或者,排骨是要先醃了比較軟和有味道。
然後再繼續試下去。

結婚後第一天煮飯的時候,
她煲青紅蘿白鯊魚骨湯,
結果鄰居打電話給看更求助,
表示嗅到隔離的單位傳出異味。

現在煲清補涼也很好,
而且肉方面也比最初講究,
不再買咬掉牙的瘦肉,
轉買豬展,這方面值得表揚。

還有很多方面都有點相似。
最近畫畫也是,希望可以一邊學掃瞄另外一邊學油畫,而現在她學的是漫畫,學了三堂。
她的問題可能只是再見林之後忘了要見樹就離開了。
但無疑,她的天份是不錯的。
相片0045相片0047相片0046相片0048   

這個人的大腦跟我的相信完全是另一個物種。

我是自小相信按步就班的人。
可是我對一步一步來組合而成的沉悶也是非常痛恨。
可是看完這篇文章,結合一點對她的觀察,
也許我也可以來一點嘗試。

我拿起結他,
摒棄了老師按步就班的囑咐,
去 youtube,跟住 Richard Marx 的歌聲,
彈起 Now and Forever。
厭倦了沒有人唱歌只是彈 chord 的孤獨,
暫時不想不斷地跟住拍子機練習,
更不想記起那些起繭的手指尖。
至少,
等我培養到一點感情,才俾心機再繼續做好些。

哎,不計甩手、走音、彈錯,
效果也是不錯的。至少有點觸動。
至少是 learn something happily。

學習,我希望是令人放心和輕鬆的。
十多年前讀書那一套,
還是放過我吧。(@ ___ @)"

Thursday, July 29, 2010

朱古力

PicnicBar

我很喜歡吃朱古力。尤其是 Picnic 朱古力。

甜食本身是帶有很多能量的。在雪山上、極地中,聽說朱古力帶來的能量,可以救人一命。另外,也聽說過,吃糖、吃朱古力,會令人開心一些。(前提當然是不過量。)

讀中學時,我每逢做數,做化學題、物理題,最喜歡買三種朱古力:Picnic、麥堤莎、黃色m&m’s。

麥堤莎和 m&m’s 可以分開一粒粒吃。通常吃了一粒再計數,想到的機會比較高。

而Picnic呢,是當心情很差的時候,就整條啃下去。那種提子配搭朱古力威化的質感,令人很滿足,差劣的心情都可以變好一點。

人長大,計數的時間少了。但在心急寫不出文章來的時候,還是喜歡拆一包麥堤莎,吃吃下,每每再有心機去思考。

而 Picnic,還是在煩惱時的恩物。

自從前陣子有一件事情發生之後,我就這樣對自己說:
我不會再隨便向人發牢騷、抱怨自己這個境況、那個情形。
我自己選擇的路,我走上去,就不後悔。
我自己的問題,我會自己拼命去解決,
上帝願意的話,就幫助我,
我也不會求別人的可憐。
(至於是什麼事,總之,一定不是你心想那件事吧。)
這是男人應該有的骨氣。

我不開心的時候,就走入超級市場,買一包 Picnic,啃掉它,讓自己心情好一點,然後繼續。

生命,跌跌撞撞是疏稀平常。
沒有什麼好大驚小怪。
有小小的加油站,
就好好給自己打點氣吧。

所以,我是很喜歡吃朱古力的。尤其是 Picnic 朱古力。

Wednesday, July 28, 2010

小兄弟

有一對小兄弟,從媽媽那裡,每人拿了一個麵包,津津有味地吃著。

突然哥哥看到餐桌上還有多一個麵包,於是比弟弟搶先一步,拿起來吃。
弟弟看到自己慢了,嚷著要分來吃,因為他也肚餓,只是一下子看不到。

這個時候,哥哥該會給予一個什麼反應?

假設哥哥最有機會說:「明明是我先看到的,誰叫你慢了。」
然後弟弟哭起來,越哭越大聲,震耳欲聾。

那麼,哥哥該會給予一個什麼反應?

假設媽媽看見這段爭吵,然後走出來看個究竟。
她建議哥哥,把麵包分一半給弟弟,
讓弟弟也有得吃,大家都開心。

那麼,哥哥該會給予一個什麼反應?

不知道什麼對哥哥來說是最好的呢?

Tuesday, July 27, 2010

沉醉於書海的世界裡

聽人說,今年的書展,沒啥特別。

今年書展,卻是我近年第一次請假,專心看書。

結果,今年買的書,是近年最多。當然,花的錢也是。

相片0042

《Xue Design Magazine 潮流雜誌的美感設計》很漂亮的一本編輯教學書。
《手塚治蟲的漫畫之旅》在日本見到已經想買的自傳式漫畫。
《沒有資優班》一直都對北歐的各項社會制度很有興趣,最重要是它的教育精神。
《十二味生活設計》十二名日本設計師的個人成長故事,最便宜,30元。

其實還看到很多很有興趣的書:

相片0041 相片0040

相片0038 相片0039

不過知道自己一時間承受不了那麼多書,所以只拍了照作記錄。

當可以一個人逛在一個大書場內的時候,沒有其他人(C通常在找自己喜歡的書)、沒有其他煩擾心事,就這樣,不理會旁邊如鯽的人流,看見那麼多的好書、好題材,真是覺得好開心。

替最後一本書付款的時候,心下在想:「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時間看完它們?」

是啊,現在我們既要努力讀書,又要讀報,又要留意 facebook 上的社會動態,又要聽歌看電影電視劇,又要留意最新的科技潮流,如果不工作大概還可應付,但工作卻佔上8到10個小時的時間,時間該從哪裡來呢?

我還要給上帝、教會、朋友和羽毛球時間,和繼續我的結他課啊。怎麼辦?  =_='

也沒有怎麼辦了,只好盡力量做吧。只有一件事我心裡越來越清楚,就是捨棄那些惱人的事,要跟著我的上帝,很認真地活著;打拼起來,如果不盡力,便會失去意義。

上星期沒玩 MSN,跟很多平時談開的人脫了線,有時真的感覺很寂寞;但有了這些書,我想自己應該有一個很好的替代品了。

我什麼都不去想了,就去讀書吧!

Saturday, July 24, 2010

你自由嗎?

你想要心靈自由,關鍵就是自制;
你愈想擺脫羈絆,結果卻是自捆。
生命的吊詭,莫過於此。

我們都要好好保重。

為了自由,
今天開始,be true to ourselves,重新出發吧。

Thursday, July 22, 2010

怎能放


時代

共度著患難叫肩膀劇痛 而無人成爲負擔心更痛
有人爲怕告別春風 放棄過冬
每晚新聞幾百噸 誰將好景催促成惡夢
彷佛有沒有病痛 亦有病容
爲何被逼必須開心 逼得更悲
爲何還未呼吸你便喘了氣

風雨急 歲月趕   每滴光陰一額汗
誰竟懶得抹乾 污漬應洗燙未洗燙
入夢時綿羊全變狼
不再講 人須經過甚麼 會更加強壯

一刻不開朗便沮喪 爲失望而失望
這麼緊張的心 怎能放

在樂活道上那一對伴侶 如何疲勞仍沈溺工作裏
有人害怕再沒工作 無法進睡
哪個膽敢不進取 誰因安居不安而顧慮
走得太慢怕被這潮流沖去


何妨用陰影壓下來 心晴朗
時代令天空塌下來 更會珍惜陽光

Thursday, July 15, 2010

我憂 故我在

今日好迷惘。

晚上走入書店,看到林林總總的暢銷書。

很多人真是很厲害,竟然可以有那麼好的題材,寫了那麼吸引人的書。有些書,看見就很想買,有好些書,看了會很有共鳴。

我真的很羨慕與很多讀者共鳴的感覺。不是虛榮,是那種流通的生命交流,像在彼此造就,彼此推動。這些書很有價值,至少值得買下來,珍藏,久不久又拿出來看。

也有些書,我也很驚訝,心想竟然連這個人也可以有書出。當然,不知道真正買的人有幾個。

走出書店的時候,我時不時會有點低落。低落是,我在這一行做了不少的日子,很多時都恨自己不懂從哪裡自我增長,令自己有這樣的能力,無論編還是寫,去做一些可以幫助到更多人的東西。

做ES的時候,我最開心的時間是最後一年。那時雖然很辛苦,但實在因為自己的努力培養了一些很棒的青年columnist,有一個還只是升中程度,已經可以有自己的英詩專欄,這是給她生命中一個很大的鼓勵,我也覺得很滿足。也有些讀者會來信說某些東西很能幫助他們,我也覺得安慰。

來到這裡工作兩年了,我除了覺得自己能力上是更不足以外,也覺得正在做的好像去不到受眾那裡,說的話沒有人在聽,那種窒息感很大,好似血管栓塞,流不通。

尤其是當工作忙碌,我就更覺得自己是在瞎忙,做來做去都沒結果,外面沒有人理會,那種感覺很沮喪。有時想埋一邊覺得,既然沒有人理,好心不要那麼辛苦。

我是很焦慮的,也很焦急的。我不是急於求成,而是我覺得這種忐忑是每個媒體人都應該有的。為什麼今天我要存在? 為什麼有人要理我做的? 為什麼自己不像現在般在網上打blog,自己做個 project 邀請朋友一同參加,而要回到一個正正統統的地方去,斬樹耗紙,去做一本書? 媒體人是懷有使命的送信者,如果沒有人肯收信,媒體人是需要很著緊地自我檢討,有什麼做得不夠好。世界不關注你是正常的,為什麼它要有義務這樣做? 唯有你所做的對別人有真實的幫助(而不是幻想他們會得到幫助),你做的才有價值。

本來我也想怪在市場推廣的頭上,但當你直截了當把一本書由自己手中交到一個受眾手中,詳細解釋的時候,對方的反應已經很清楚告訴你,這不是推廣的問題。

因為使命不達,我日思夜想也是這個問題。現在很想把那些累人纏人的個人問題和教會問題都砸個稀巴爛,催促自己,每天都要加倍努力。時間不等人,更不用說我時間很有限,這樣來用捐獻者的奉獻,我真是覺得那份微薄的薪金也拿得有愧。

我憂,故我在。

Wednesday, July 14, 2010

沒有空間的教育


做了 100 個讀新高中的青年人訪問,聽他們說過往一年應付新學制的故事。之後,問卷被拿回公司做分析,他們的說話和表情,卻一直留在我心裡。

有位教授說起,其實讓學生談教育,無論新制舊制,說的都是一樣的辛苦、難熬。有誰會突然說讀書好輕鬆? 因此不好單憑這個用來比較新制舊制的優劣。

我也明白的。不過,事情是我並不滿足於接受教育本身是痛苦這個事實。不錯,學習要付出時間,練習需要克服沉悶。這些都是事實。但整體來說,如果學習成為一個有知識、能實踐理想、目標是生命中能有成的人,是會帶來無盡的痛苦和挫敗,人生這件事就很不好玩了,長大之後也只有繼續痛苦的分兒。

正如有些人的工作是他的志願,教育為什麼不能是一個正面的過程?(邏輯上好像有點問題 …)

當然,我也在為書誌的狀況苦惱。這兩個狀況,其實應該是同一件事情的前因後果,我把它們串起來思考。

我曾經將想法跟幾個同事分享,後來我作了一點修正,再記下來。

我覺得,今日的青年人,說沒有時間是真的,也是假的。真的,是他們真的被密密麻麻的時間表、功課、補習、課堂所塞住了,腦袋根本沒有空間裝其他東西;假的是,他們當然有時間,上 facebook,掛網,唱K,看演唱會,大把娛樂方式,沒有時間的話,這些活動哪來的人?
那個問題其實是:他們時間是有,腦袋卻沒有空間了。所以他們說出來說的意思是:「(大腦)好忙,沒時間(運作)。」所以,功課畫了幾筆,他們又會去玩玩 facebook 和 msn。當然,這只是個人印象,不代表整體。事實上也真的有不少人連玩樂的機會都是沒有的。

腦袋沒有空間,因此每一項 input 要花的力氣都很大。像一個塞到爆的衣櫃抽屜,你每放一件衫,哪怕只是薄薄一條底褲,都得壓好一會才能勉強關上。那麼,無論你要放的是多華麗的東西,沒空間就是沒空間,你不能怪衣櫃不夠大,你只能怪自己(或者很多不同的人)放了太多不等使的東西,從8歲到38歲的衫都統統塞進去,「那麼任何天氣都不怕沒衫了」,這種恐怕只是我小學不想執書包、把所有書塞進書包的邏輯吧。

Breakazine! 最初推出的時候,不少人都讚賞內容正面,色彩夠豐富,可是29元的定價,不少老師同學都大搖其頭。「同學沒那麼多錢買書的。」有老師說。「我零用錢不夠。」同學說。
其實29元,大約就是一本漫畫的價錢。一本漫畫,有誰敢說同學不夠錢買?

事實這是動機和承受力的問題:
在今日的教育制度之下生活的學生,
如果要放多餘的東西到腦袋中,可能要付10元也嫌太多;
如果有方法讓腦袋掏空一些、沒那麼迫,省點空間時間,1000元也可以排住隊去爭。

去玩、去做運動、hea、掛網,不是為了什麼建立自己的全人生命那些偉大理想,只是把視線離開那個爆格的抽屜,暫時好過一點而已。
相信對於很多人來說,這是事實。

對於他們來說,你做的東西多麼有意思,他們也只會淡淡然對你說:「幾好呀,不過我不需要了。」

相比起來,光顧補習天皇,解釋出來是:「學校的老師不懂教,天皇教得我識。」如果用同樣的邏輯推演,會不會變成這樣的答案? 「學校的老師不停把新東西塞給我,天皇卻教我怎樣執好個衣櫃,舒服地裝得上更多東西。」

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過往我們怪補習天皇只重技巧、忽略內容,會不會是一個錯誤的道德指控? 事實上,執衣櫃的技巧漸漸變成求生本能,否則一個人怎樣裝得下100年前可能5個人才知道的知識(沒數據支持)? 日校的老師是不是要感謝補習天皇,不是他們,學生回校還怎會聽得進其他東西?

說另一件事。

如果說,Web 2.0 已經是互聯網存在的常態,但這個常態,用在香港學生的學習上,卻很難說得通。

Web 2.0 的精髓在於「user-generated contents, peer to peer sharing」,即內容是由參與其中的人自行發出,再與人彼此分享,令內容的容量和時效性大大增加,直接令互聯網植根於生活中最細微的部分。這件事,關鍵是motivation。沒有 motivation,用家就不會自行發表內容,除非你用錢用cert來利誘,但那已經不是自發了;peer to peer sharing 的先決條件是那件事能引起大家的共鳴或興趣,而核心條件就是抽屜要有空間進行最基本的思考。

香港教育的產物就是缺乏學習興趣和自主動機的學生。學習的動機,一點都不單純,目標往往不是滿足好奇,而是要為未來工作準備。而這種學習,又往往不是他們心裡所渴望的。競爭力對於一個城市也許很重要,對青年人的未來也許也重要,但對於一個人的個人成長來說,這算甚麼呢? 很多同學都說,其實他們感覺被學制牽住,自己像狗一樣。其實稱自己做狗這個說法令我很震撼,我估不到學生像自己看得像狗一樣卑微,而主人竟然是教育制度。

在這個「裝不下新東西、提不起新興趣」的環境之下,我有時想,想一本饒有興味的書誌或者一個讓青年人自由分享思想和觀察的網站可以很受歡迎,會不會根本只是一種美麗的幻覺?

如果30年前蘇恩佩發現青年人的籠牢是價值觀的失去,後來《突破》雜誌受到了認同,那麼,要突破今日這個缺乏空間的困境,我們又可以做什麼? 作為青年媒體工作者,這個今日結結實實、還在不斷增厚的大殼,我們可以做什麼?

待續 … (想不到)

Monday, July 12, 2010

10年後的後 IM 生活


即時通訊(Instant Messaging),可以說,改變了我的一生。

並不是很多人知道,我的老婆就是用ICQ通訊找回來的。我們現實是已相識,而ICQ是令我們感情變深厚的途徑。

如果不是靠著它,我也許根本不會跟這個人談上半句話,自然也就不會有今日這個樣子。

當然,這個是假設。如果我不認識她,可能會用其他途徑,認識了第二個。所以,IM 和愛情,不存在必然關係。

這10年左右的時間,我幾乎從來沒有間斷過用IM跟朋友溝通。想來想去,最多談的除了是自己的老婆、一些當時的同事和幾個舊朋友之外,就沒有其他特別重要的了。

倒是這10年間,自己身上發生了幾件事,都和IM有關,大部分都是苦惱,甚至出現過一些感情危機。

這陣子,我不斷思考,為什麼自己會倒楣地遇上那麼相似的事情,當上那麼相似的角色。這是一個怪圈,一些因為自己的性格和軟肋而產生的怪圈。或許只有當怪圈中間的某些關鍵環節被斷開(得靠上帝的大能),才有機會得著釋放。

IM 對於我,最初是維繫關係的好工具,後來是生活苦悶的調劑,最甚時是心靈的依賴,每天得花費大量的時間跟朋友傾談。有些朋友跟本現實是不太熟悉的,卻在網上如此緊密,這件事,一直下來我已經覺得不對頭。

今天在教會祈禱,很久沒試過那麼誠懇、謙卑。整個下午我在想,這些年來,畢竟問題在於自己,其實每個人,只要做好自己份內事,已經功德無量了。每個人都要知道自己的角色,認識關係網內跟每個人的關係,或許生命中被困局鎖住的機會便要低很多。再者,IM 對於我成為心靈依賴,一早就已花了大量的時間和心力,令生命中很多其他的事情沒有全速地進行。

這麼多年,我清楚自己是群體動物,很著急關係,也很容易因為關係而失控。或者IM給我的是一種安舒感,但這種安舒感最後卻是一種空虛的失落。真正跟我最熟稔、最知我長短強弱的朋友,偏偏很少在IM出現。在今天通訊方式已經非常發達的情況,email、facebook都可以即時了解近況。或許當 IM 不必再成為一種心靈張力的捆綁時,我身邊仍然可以有很多交心知己、真誠的分享、交流。

「你不用IM,問題就可以解決嗎?」有人這樣問過。我不知道,但至少,要打破生命中一些困局,便需要有改變的勇氣。IM我已經用了10年多,佔據了我整個成長過程的重要部分。沒有它的生活會是怎樣,我也說不很上。其實這件事情決定於今天,但已經在我腦中徘徊了一段很長的時間。我檢視過自己、反省過過去、思考過未來。IM 曾經給了我一個家庭,但也差點拆毀我的家庭,更令好些人留下了遺憾,連真實的社交世界都受到影響。回首、前膽,有更重要的東西等著我去完成,有更重要的人與事值得我投放生命。我份人最易放棄承諾(要戒毒我一定會死),但這一次,既然這樣為自己寫了下來,也希望一直會維持下去。

2010.07.10,我msn在線差不多5小時(已經算克制)
2010.07.11,我最後一晚在msn掛機(長時間待機),約60分鐘

從今天起,我不再在 msn 上線掛機,停用 gtalk、skype、facebook live chat。除了短時間的工作需要某些特別的聯絡需要,我不再在 msn 出現。有需要可以用電話、電郵和 facebook 短訊息跟我聯絡。

pchpeter@gmail.com
http://www.facebook.com/pchpeter

10 年了,今天起,向不再依賴 IM 的生活出發。

Friday, July 09, 2010

有關憤怒的自我調查報告

今天我的狀態好轉,不如說說我整個有關處理憤怒的mechanism。
希望你可以用一個接納我的角度去閱讀。

「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
對不起,我是做不到不含怒迎接日落的。
但我明白怒氣延續可能出現的問題。

怒氣,人的一種原始情感,
源於一種期望與現實的落差、
對現實造化的不滿、
對人對己的失望。

有時,人的怒氣是很大的。
怒氣大的時候,破壞力很高,考慮也不周詳。
會傷害人、無論肉體上心靈上,
這件事我本身就很清楚。
因為我的憤怒指數一向就很高,
好像一個石油氣罐
只是藏在心底。

憤怒指數的高低,我很遺憾,不是我可以自己控制,
恐怕是天生而來的性格障礙
但藏在心底,也是我的優點,
因為我明白,怒氣可以傷害人,不可以隨便發作。
(就算發作,也要選擇攻擊柔軟的死物,以免傷到自己。)

通常,除非遇上突如其來的重壓、連續無法解決的情緒困局、別人的言語刺激,
我已經內置了ABS剎車系統,
在爆炸出現之前,我已經會引流到大腦的避雷針,
把它分解,分解就是自己不會再記住的意思。
這件事行之有效,我是飛行紀錄最好的航空公司。

當它接近爆炸點,我大腦會開始胡思亂想,設立大量的陰謀論,
在裡面醜化對方,令自己感到痛快,但同時間我的ABS會一直開動,
告訴自己這是失控的先兆,
千萬不能夠將心內毫無根據的假設當成事實去回應別人的行為和說話。

內心交戰,結果就是想怒而未怒,想爆而未爆,腦袋和手的橡皮筋拉直,只餘下基本的運作,於是人就會沉默,回答短促,表情僵硬。
基本上,和朋友一起渡過的時光,基本上已足夠我的皮膚慢慢回復彈性亮滑。

所以,當我不對某個人或不在某個應該談歡的時候說話,不一定是因為嬲。
我其實是不想因為自己魯莽的言語傷害別人,不想自己突然失控,
因此採取最少傷害性的方法處理。
我不知時間要多久,但在一般情況下,我是很少向一個人懷恨的。

更重要的是,我明白怒氣,可以成為操縱的工具,
誘使別人的內疚感產生,因為別人的內疚會使自己心裡舒服一點。
如果爆發一時三刻無法控制,是無話可說;
但當時間延續,仍然將怒氣隨便發洩,是一種對身邊人的操控,是一種罪。
所以聖經叫人不能含怒到日落,除了因為怒能亂性,這一點也很重要。


但當小爆炸沒有出現,再加入突然的問題,就要使大爆炸接近。大爆炸接近的時候,我通常已經設想好了自己可能會如何爆發,只要再多一件事出現,就會引爆。通常設想的大引爆方式可能有以下幾樣(按事情的嚴重性排列):
1.    突然執拾離開
2.    拍檯,用超級大聲指罵
3.    使用武力
4.    離家出走,失蹤
5.    執拾細軟、拿走身家隻身離港,到沒有人認識的地方生活

根據我那篇胡言亂語,過往最大的爆炸是第2.5級。
不算很高的。

※    ※    ※

我以民主黨公開與中央談判內容的態度,
分享自己的強處和軟弱點,
是希望被我影響過的很多人可以了解和釋懷,
也理解我正在很努力地去處理自己的問題,
至少透過文字。

我不是一個擅於表達自己的人,
但感謝你在我不能祈禱的時候為我守望,
在我不能表達的時候關心我,
也體諒我並不是在每個情況下
都可以揮灑自如。



只是,
還有一些問題
目下要解決它 ... ...

Thursday, July 08, 2010

節 奏


西班牙跟德國打了不夠十分鐘,我就覺得他們這場球賽有把握了。
不知你能不能感覺得到。

西班牙這隊球隊,一直是大熱門,球員質素當今無人匹敵。但他們一直被批評表現欠佳,第一場比賽,竟然負給弱旅瑞士隊。

同一隊人,同一種默契,卻是一直跌跌撞撞,入球偏少,直至到四強面對之前已經轟入了13球的德國巨人,他們卻突然醒過來了。

因為西班牙人找到他們的節奏了。

這是一種無法用言語形容的狀態 ── 當你無法掌握場上的節奏,球員拿著球,有一種難以形容的猶疑;盤球迂迴、傳送不是第一時間,走動似乎永遠不到位,面對對手的攻勢,顯得心神彷彿。他們意識到,自己在草皮上被扯開成一個個的個體──縱使他們其實控球比別人多。

西班牙對德國這十分鐘,傳送精準、爽快、前後場來去自如、走位靈活、配合,十一人動起來像一位東飄西走的游俠,面對對手的嚴密防守,依然談笑用兵鎮定自若。強如德國裝甲,好像不知道該從哪裡埋手,只好一直在後防伺機突擊。

同一隊人,同一種默契,只要在戰鬥的場地上找到節奏,知道自己這一步正在實行怎麼樣的部署,發揮就能到達極致,球員也會享受配合當中的火花,而不是東拉西址、錯漏百出、彼此疑惑、事倍功半。

掌握攻守的節奏,是成敗的關鍵。

舊 了



為什麼何韻詩的一首歌,
帶給人的衝勁,比讀完一本有意義的書誌,還要深刻 ?

這樣理解當然很片面,但
能不能容許我這麼說:
我們總是擊不中要害。
我們花了吃奶的氣力,
仍然不入流。

與其講大道理,不如容許我這樣說一次。



面對一首舊歌,我們仍是舊了。

Wednesday, July 07, 2010

深 相 信 , 此 刻 你 , 擁 抱 我 。



我記得,14年前有一夜,我很傷心。

我拿起一盒卡式帶,不停地播。

我很少流淚,那一晚也不例外。
可是我的心裡有如淌血一樣。
聽到這首歌,我感覺被抱住。

被抱住的感覺,留住了14年。
今夜,我求你再給我感覺到你的擁抱。

Sunday, July 04, 2010

治療

在家睡一整天;
缺席教會所有會議和周會;
不停練結他,用指頭的痛楚減壓;
打一篇語無輪次的文章;
看書;
睇波;
祈禱,將情緒投射,不停指住上帝來頂。

治療:
C 替我安排了教會的事情;
倒了一杯涼水;
請了我吃了一餐晚飯;
買了一包零食;
早上去了買早餐。


以利亞在曠野走了一日的路程,來到一棵羅騰樹下,就坐在那裏求死,說:『耶和華阿,罷了。求你取我的性命,因為我不勝於我的列祖。』他就躺在羅騰樹下,睡著了。有一個天使拍他,說:『起來吃吧。』他觀看見頭旁有一瓶水,與炭火燒的餅,他就吃了喝了,仍然躺下。耶和華的使者第二次來拍他,說:『起來吃吧,因為你當走的路甚遠。』他就起來吃了喝了,仗著這飲食的力,走了四十晝夜,到了 神的山,就是何烈山......

然後我再思考前面的路。

Saturday, July 03, 2010

寫在大爆炸前

我就知道,從來都沒有人明白我。
或者你也不用指望這一篇是很有條理的東西。



我不想將自己定型,但我的確是一個很像九號的人。

大家給我的工作,我通常不會有太多反抗,也會盡我的能力嘗試做好它。因為我認為每個人都需要有適應調整的能力。跟其他部門的溝通如是,自己份內的工作如 是。我做的工作,很多時不是自己最想做的。有壓力,我會自己承擔,希望不要給人家添麻煩,也安慰自己,這是個學習的機會。

我近來最不開心的,不是事情不順心意。而是我付出了,也很積極做預備,最後有些人根本沒有放在心上。然後他們有自己的計劃,有自己的安排,我就坐在這裡, 聽大家的差遣,或者原來也沒有人記得有我。或者我能力有限,做不到大家的期望。但其實我是有努力過的,對大家我是上心的。

對,我是太軟弱了的,你可以說我扭橫折曲,你可以覺得我心靈脆弱,別人境況更糟糕,面對的人生難題更大,我又有什麼資格去抱怨?

對,日後我也知道是不對的。所以我打了這篇,就預了沒有退路,也不再介意了。

我只是希望我最後爆炸的殺傷力能降低一些。

我是一個有耐性的人,但有耐性的人的情緒,其實也是難以想像的。其實我意識到自己已經很接近大爆炸了。我除了四年前那一段時間之外,從來未試過如此接近大 爆炸的。我工作上壓力是很大、很多衝擊。我教會的事奉感覺非常辛苦。我對自己各項的要求和期許也很高。只是我一直壓制自己,不想成為身邊人的負累。現在全世界都成為我一個大得無比的情緒掣了。我不知道,也很害怕,大爆炸的時候,我會做些什麼。

上一次在家裡小爆炸,C凌晨兩點逃了出屋外,躲了一個鐘。
上一次在工作間小爆炸,我跟designer 差點打了一場架,揮拳前被勸開。

我其實是很不想、很不想、很不想、很不想、很不想、很不想、很不想、很不想、很不想、很不想、很不想、很不想、很不想、很不想、很不想、很不想、很不想、 很不想、很不想在這裡說這些話,再成為別人的壓力。一般來說我最多選擇自己沉默。我想大家都能夠和諧共處。只是我發現自己的氣壓上升得超快,快到一個自己想像不到的地步,我已經很努力去控制,但我覺得只要再有少少風吹草動,就會一發不可收拾。

本來我發洩之後例牌要講一聲對不起,但今日寫不出來。我要用盡所有方法去洩洪。

我選擇只在這裡說,已經盡了我的能力,我發現自己的腦已經控制不到自己的手。有人明白嗎?  是不是真的明白?

我真的要選擇最後一條路嗎?

可悲的歷史循環

近來一些朋友不約而同提起這樣的一個地方:
190254_003526_650804788_mzxalujw Hkpostoffice1946
p_11 muiuj8
p
你可知道,這是甚麼地方 ?

香港的郵政總局,可分為四代。
第一代郵政總局(1841年—1846年):位於聖約翰座堂對上(現時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總部)一間小屋內。
第二代郵政總局(1846年—1911年):位於畢打街與皇后大道中交界。
第三代郵政總局(1911年—1976年):位於畢打街與德輔道中交界,屬英國文藝復興時期風格建築。1976年為興建地下鐵路而拆卸,現址為環球大廈。
第四代就是現存的郵政總局。

這是我們的第二代郵政總局。採用維多利亞新哥德式的建築傳統,並以本地的花崗岩和廈門紅磚建成,被視為最後一幢具備獨特風格和造工的公共建築物。

在我未出世以前,這座美輪美奐的歐洲式建築,因為顧及發展的需要,而被拆卸,成為今日的環球大廈。每次我看見這些相片,都覺得十分可惜。但那時的人,基本上沒有保育意識,經濟起飛得快,拆得就拆,也不能簡單地用今日的眼光去判別昔日的決定。最多可以說,學到一個教訓,將來發展城市,文化價值一定不能放寬,要堅持住。

然後今日我們又面對這樣一個計劃。
尖沙咀~3
這個差不多有90年歷史,今天仍然陪伴住我們成長的尖沙咀總站,也快告別了。為什麼我們總是要讓下一代遺憾,總是要讓新的東西來取代舊的呢? 為什麼發展總是要跟生活文化抽離?

你真的喜歡現在的巴士總站(左)變成這個樣子(右)?
08lb3p2 sn05052502_big
保護我們的地土,或者我們已再沒有坐視的空間。
busstopchi-150
延伸閱讀:
尖碼之聲
狂徒誌──保育尖沙咀碼頭巴士總站

Thursday, July 01, 2010

我的普選路線圖 第 1 站短記

 相片0014 相片0015 相片0016 相片0018 相片0020 相片0022 相片0023 相片0024

相片0025 
短記

七一遊行,我之前行了兩次。自從很多不同的群體利用了這個活動為自己發聲之後,我便沒有再參加,因為覺得為民主、反建制的遊行已經被不同群體騎劫利用,主題已經模糊。今次再行,發覺事情的確已經出已了質變,卻也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樣。七一已經由一個鮮明反政府的集會改變成一次讓弱勢群體發聲的集體行動。參加的人各出奇謀,精心打扮,表達的可以是不同的事情,從政治、民生、價值觀、性取向、宗教等等,但目標卻是同一,就是告訴這個社會,社會某方面出問題了,市民和高官們,要正視、聆聽、回應。

七一遊行本身,就是一堂非常全面的通識課,幾乎可以在一個下午就觀察到社會上正發生的眾多問題、接觸到很多弱勢社群,用你的方式(捐獻、交談、取單張)支持他們。或者同行的人並不是每個參與群體都認同(正如我之前不想被我不認同的群集騎劫),但那種多元化已經令旁觀的人明白,活動的意義不在於你是否捆綁式支持所有社會群體,但同時也尊重他們有表達自己的機會,這就是一個成熟的民主社會所必須擁有的氣度。

因此,早前有人要求民主黨不應出席七一,這件事本身已經違反言論自由和發表意見的自由。當一個由民間組織發起、連法輪功都可以參與的遊行,又有誰有資格去欄阻他人表達的機會?

一路上,發現不同單位很多派單張和募捐的義工,都是十來歲的小男生和小女生,為了自己認同的社會議題,親身投入,不問報酬,只求參與,甚至自行設計單張貼紙,為自己發聲。這個場面令我覺得,香港有希望了。

在會場上,突然聽到大會播放這一首已遺忘了的老歌。回家找這首歌,有意思,片裡開頭好像是政府宣傳片,後來卻變成民主派的表演。或者這個video本身已意味,這城市的將來,不是由一批人打造的。今天對對錯錯,終歸會過去,真正堅持喜愛這地土的人,有天自會在終點狂歡。

「This is our home, This is our place, This is our dream, We love Hong Kong.」

Under the Black Suit

終於回來了,這可是我寫得最久的一個 Blog 站。早前因為無法再進入,一度升起寫過的東西無法再取回的恐懼;之後擺下了,過年後回來,終於的起心肝,重新找進來之法。其實也不是困難,一找就找到了。 生活往往就是差那麼一步,一口氣,可能就是一年。 網上寫文章的困擾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