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ne 25, 2011

出走。回家

做完《出走旅行》,令人感到有點滿足的不是因為完成了一本書,
而是因為「出走」是我一開始就想講的,
後來輾轉以「旅行」做了主線,
但做完那麼多的訪問,還是發現,「出走」是凝聚力最強的關鍵詞。


關鍵在於,「出走」是心靈行為,「旅行」是外在行為,
但兩者不一定能擺在一起。
而我相信向世界出走,可以讓人生命有新的刺激,
帶來生命的下一個目標。


即使是最簡單的、跟住旅遊書來玩的非自由的「自由行」,
都可以讓人感受一定的滿足,
可想而知,當拋開一切向外走,盡情等待世界答覆的時候,
那種爆炸力可以去到一個怎麼樣的地步。


生活在困局中的我們,要有突破困境的決心,
向外走是很強的助力。


其實我們也應該明白,「出走」不一定包含實際行動上的動身;
當我們只想跳出身處的困難與窒息,找一個地方躲一躲,
也是一種出走,甚至算是最傳統的離家出走。


躲,往哪裏躲?


電腦。或者仔細點說,是一部已經駁上網的電腦。


在很不開心的日子裏,一按上網,
我就像 Matrix 的 Neo 或者 Inception 的 Cobb 一樣,
走入一個介乎現實與幻像之間的世界。這個很多人也明白。


我思考了很久,其實用電腦看新聞、寫東西、玩 software 等等,
並不算真的令我感到出走的滿足。


而是當我遇上一些跟我一樣的出走人類,
以現實的經驗為基礎,卻在一個新的世界之中重聚,
那麼自然就可以用一種新的性格與態度去溝通。


反正「旅行」的時候,我們都不介意開放自己多一點。
這是同一個道理。
即時通訊如是,Facebook 如是,Forum如是。
重點是你是一個新的人,漫遊在一個新的世界之中。


寫到這裏,本來想說一點價值問題。
(但這個時候被家人催促出去吃了一個早餐)
回來之後發現自己的思考已經改變了。
有沒有價值倒是其次的。


出走的其中一個特點,
就是將自己的工具理性和個人排序先放下來,
「看看世界可以給我看什麼」。


在製作《出走旅行》最艱苦的後期日子,我們在思考書名。
本來建議是《離家出走》,直接、有意思,但有人擔心太過負面。
而 T 說,不如索性叫做《離家出走 ... 再回來》,哈哈。


書名自然不能這樣叫,但出走要回家,我們倒是很清楚的。
出走是一個過程,除非我們打算永遠流浪,
否則就會有回來的一日。


所謂回來不等於要回家,而是回到我們的現實生活中。
可能我現實生活的決定就是要離開現在這個地方去歸隱,
但你還是考慮了自己的現實處境才有這樣的決定。


絕大部分人都不希望自己是以無目的的流浪來完成一生。


無論出走過程當中我經歷了多麼特別深刻、離奇曲折,
我,還是需要一個轉化,將出走的經歷銜接在現實的生活,
才能夠看到真正實在的下一步。


無論我是去了大堡礁、修道院還是在 Inception 的夢裏,
其實都是一樣的。Cobb 和他的同伴們花盡九牛二虎之力,
所有人都寧願回到殘酷的現實,都不願意留在完美的夢境。


當我發現自己身處無法走出來的完美夢境本身,
就是一場打冷顫的噩夢的開始。


我們很少有機會去大堡礁和修道院。
但是我們經常都進入半真實的虛擬世界。
無論是多麼精彩,我最後都要將虛擬世界的我,
和現實世界的我連接起來。


如果無法連起來,而我每日又用了大量的時間走入去,
就會陷入 Inception 一樣的噩夢。
出走的虛擬自我和真實的我共享同一個24小時,
前者的過度膨脹,最終就會破壞、壓死真實的我。

其實虛擬世界之中,一個真人也沒有的。




如果我今日陷入了 Matrix 或者 Inception 的噩夢,
要怎樣才可以醒?
找個人把我的插頭拔掉,或者,一腳把我踢醒。


我曾經在 Inception 的夢中很久。
後來我被一腳踢翻在地,醒了。
原來我出走太久, 回到現實,已經錯過了太多的精彩。


最精彩的,就是一口自由的呼吸。


我幸運地回來了,
而且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

No comments:

Under the Black Suit

終於回來了,這可是我寫得最久的一個 Blog 站。早前因為無法再進入,一度升起寫過的東西無法再取回的恐懼;之後擺下了,過年後回來,終於的起心肝,重新找進來之法。其實也不是困難,一找就找到了。 生活往往就是差那麼一步,一口氣,可能就是一年。 網上寫文章的困擾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