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場之死,令人震撼。香港沒有健康的新媒體Business model 固然是原因之一;但另一方面,在赤化的香港市場,仍在相信香港人可以依靠市場食腦發圍,可能正中中共的下懷。市場成為了一個陷阱,你愈是相信市場定律,就會發現市場內無形之手的操控之恐怖,會讓你死無葬身之地。有很多東西,都是一個信字。相信法制,相信市場,相信媒體。威權正在逐個相信去侵蝕。如果連《蘋果》都死,前線已完全無晒比較可靠的消息來源,我們應該怎樣應付這個絕境。我們還可以相信什麼呢?
或者我其中一個仍然相信的,是香港人自己。
在書展之中我記得很多面孔。那些人來訂書,來一包一包「懶人包」的買,畫面令人難忘。「懶人包」是什麼呢? 是一個用啡色紙袋包住三本書誌的套裝,打的是一個主題,土地公義、市場經濟、自主生活,你想認識更多,或者一次過知道整個圖畫,就買一包來看看吧。買的人很多其實沒有看過我們的書,都是新客。我們都是消費者,都是讀書的,能否解釋為什麼會肯買一包完全看不見裡面是什麼的一個包裝呢? (雖然我們是有擺sample出來的)多多少少,那都是對社會議題的興趣、了解的希望。他們對這個城市不是冷漠的。
我們還有不少人,應承了做我們的金主,以事工的形式支持我們的工作。
於是我相信香港人,是有多給一分力,多給一分錢的準備的。雖然那些錢,還遠不足以支持我們的製作費。
我們不可以單單看business model去處理一個媒體的生存問題。因為這條戰線之難,可能等於盟軍登陸諾曼弟的幾倍。不是說不理市場,而是不完全依賴市場。我們需要靠我們相信的香港人。香港人有的不只是錢,還有時刻都在變化、甚至應該是在壯大的公民社會。我們本身是有條件成為孕育公民社會的一員。公民社會最簡單,是可以在最少的資源之下營造的,再用公民社會的力去支撐。即是由下而上,做群眾工作。有心的香港人其實不少。只是每個人的力量很有限,因為每個人都有生活的壓力,而且生活在香港這麼一個變態的城市。我們每個人,假設,只有五塊餅,兩條魚而已。怎樣將每個人的五餅二魚湊起來,給眾人都吃飽呢?即是說,怎樣集合每個人的零碎力量,作為一種empowerment,再靠這種力量的支持,去彌補資源的不足呢,仍然有新的作為呢?
以往我們並沒有好好地做讀者和青年人的培養工作,每個看的人都仍然只是讀者,有做付出的熱情與準備,但沒有付出的平台。我們應該怎樣建設這個平台呢?
我記得曾經在Breakazine.com 低調地刊登過一個義工登記名單,一直都有人在申請加入,可是我一直沒有理會,因為根本沒有詳細的計劃去做什麼,因為每日的編務都已經很多,要聚合他們要用很多力。但是現在我又在想,這個想法,是不是要再重新想一想呢? 沒有定案,但在腦中縈繞。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