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歷史悠久、工業化歷史最長的國家,倫敦比其他城市更能夠體會工業化所帶來的影響。工業化令城市快速發展,激發了無窮的創意,加上高效率,雖然城市發展快,但同時也帶來嚴重的污染和能源消耗。「這樣下去,我們沒有多少年可玩。」因此,英國人開始思考,怎樣重新定義「發展」的意義。
「環保和經濟發展是沒有衝突的。我們要滿足顧客的需求,但也要顧及人類生存的需要,這是不爭的事實。這也是大眾的要求。」政府第一件做的事就是在2008年通過全球第一個氣候變化法案,目標在2050年前減少八成的碳排放。
倫敦其實跟香港面對同樣的問題:不是沒有環保技術,而是城市早已經發展,大部分的建築(包括中古世紀的和工業化年代建成的)都已經存在,要改變,不能一下子把它們都鏟平。但他們有計劃從基建中引入重新發展的契機。
2012年的奧運,他們打算把握機會,把一個舊區重新發展成環保區域,從建設、到舉行、到之後,都要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奧運主場館足可容納80000多觀眾,但之後會改建成只容納二萬多人。「在這個地區,這種設施能吸納的,也大約就是這個人數。」負責建設的官員說。不一味追求多又大、而是作出適當的估算,再於周邊建設適當的配套。
「不是太多人知道這個主場館附近有一條小河。我們的構思是,觀眾從場館出來,就可以坐在河邊吃午飯。這是奧運給我們所留下最好的遺產。」
不只是政府有這個打算,即使是私人機構和團體,也視這個城市的環保發展為長遠的路向。政府規定,2016年後落成的住宅要達到「零排放」的驚人標準,而在倫敦南部的BRE創新園,大發展商更已開始在這裡試行建設「零排放屋」──首要將能源需要減至最低,約平常的10分之一;然後利用可再生能源發電,如地能、太陽、風能等,加上三層玻璃窗、高密度石屎牆、不過度伐木森林及原始的晾衫架 ... ...這些都將會是將來量產建屋的重要參考。
香港的地產商,究竟有沒有這種insight和社會責任?
現時我們的生活方式和能源消耗,所用的是3個地球才可以滿足的資源量。而倫敦的新建築區BedZed,則憑各項優異設計,維持只用1個地球資源的生活方式。其中最關鍵的是一種「環保社區發展理念」,同一個社區兼容住宅及辦公室,居民可以同時住屋,又在同一個地區工作,令大家可以用單車和交通工具出入。
其實香港也曾經有這種想法,希望藉建立衛星城鎮,達到自給自足,居民能夠到就近的地方返工。可惜城市未能發展「次中心」,完全集中在維港兩岸,加上工業北移,令衛星計劃失敗。政府用意雖好,但無法付諸實踐。現在交通配套比較齊全,其實還有這種機會,但地產商利益所繫,看來打工仔在可見的將來仍然要迫車過海上班。
※ ※ ※
外國地方多,用車的機會大,於是 BedZed 也成立了第一個「汽車會」,以時租形式向住戶提供汽車代步。加上屋內的「太陽房」、太陽能發電版、集雨水沖廁系統等,這樣下來,住戶平均少用五成電、六成水,而生活質素仍然能夠維持一樣。社區的負責人說,在downtown,如果用同一個價錢,甚至不可能買到這樣的生活質素。
「創意怎樣去幫到環保? 那就是將對抗氣候變化這件事,因為設計,而變得更有趣、更好玩。」
「設計,不只是想辦法在幾百呎內硬把所有野堆在一起,而是把不同的人拉過來,共同設計一種優質生活,讓你、我、地球上的生態,都可以一起享受。」
除了錢和錢和錢,我們可曾用過「有趣」來形容城市建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