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28, 2010

為什麼晚上不能工作?

我常常質疑自己的工作能力。沒有點子、整合能力弱、效率又低得過份。

我曾經有想過,把工作多帶回家做,好好楂盡每一分鐘的時間在工作內容上,希望可以略為趕上一點。

但每晚到這個時候,人就覺得很累,不想去想公司的事情。有時我問自己,究竟是因為人懶,沒衝勁,還是理該如此?

我看著我的書櫃,結他,電腦上的書籤,我突然又明白為什麼自己晚上不應該工作。

延續上星期五退修和上次早會時的思緒和領受,其實當一個人在白天工作勞碌,晚上應該用作休息;即使不是真箇扒在床上,也應該做一點其他的事情,一來那是一種心靈的平衡,二來,其實在晚上作其他的吸收,很重要。看一些書籍和雜誌, 組織一點感想,培養一些個人的嗜好和手藝,這其實是一種成長的途徑──不僅是面對眼前的工作,個人的思考也需要一種新的刺激和沉澱;最重要的是,這種生活是一種習慣、累積,即是說,你不能只做一個星期,而是要一直維持這種模式的生活,思緒才能夠真正地發展和駁通,而透過在博客發表,就是在做一種文字的整合。我常在博客嘗試新的做法,有時觀感上很混亂,其實是希望透過不同的技術,整合一些突飛而至想法和紀錄生活上的體會,融合在個人的系統內。這件事,既不能在白天做,那在夜晚做就是理所當然的了。當然,在學習之餘也需要興趣支撐。我在紙皮箱內拿了 xbox 360 的遊戲來玩了一會,然後繼續未了的份。

我讀書時已經不夠努力,工作後又懶得去進修,現在起來每天努力,與其說是一種積極的心態,不如說成是一種內疚的補償吧。

為什麼錢總是不夠用?

我以前不明白,為什麼一個人由窮到富,他所花的錢總是更多,財政負擔也更大? 如果一個人富起來,但仍然維持著從前差不多的生活方式,那他的財政壓力,不就會慢慢減少嗎? 我從來覺得,一個人活來不愁衣食,就是一種最大的幸福。

後來我觀察自己的習慣,我發現人的天性不是我想的那麼完美。

當有一天,你發現荷包脹了,多了鈔票在身,而銀行還有足夠的存款,你對於生活下去的恐懼就減少了。人一鬆下來,就希望活得更開心。最重要是,金錢為你帶來 更多的選擇。如果從前你每個月只能吃一次茶餐廳的大早餐,現在就會想要一個星期吃一次,因為那杯咖啡總比清茶香濃、公仔麵總比白粥味美。

從前生活上很多需要花力氣解決的問題,因為錢的緣故,可以更輕易地解決了。例如一個手提電話,間歇性會有點操作不良,你從前會忍受它,或者找師傅看看。有 了鈔票在手,大不了就換一個新的。還因為有錢,你就不會再滿足於一個普通的電話,最好可以上網,又可以聽歌、看電視。

就這樣,你花了更多的錢在本來非必需的事情上。基本上,生活中的所有方面,都可以這樣理解。

其實人,要滿足一個ok的生活需要,所需的一點都不多。

一個不是赤貧的人,夠不夠資格做「窮人」大作戰? 夠,但先決條件不在於你能否想到創意好點子,而在於甘心放下自己的慾望,為了一個更可持續下去的生活,將自己的生活習慣維持在小時候沒錢過活的時候。驟耳 聽來這有點作賤自己,但其實很多生活的藝術,例如手作技藝或者善用舊物的創意,就因為金錢缺席,反而得到保留甚至發展。或者,你所失的,並不是預期中那麼 多。有時,還能帶來不少生活的驚喜呢!

沒有錢會令人愁,太多錢也不見得一定很高興。最快樂的生活,也許跟錢不是很有關係。

Thursday, April 22, 2010

我們時代的先知在哪裡?(節錄)

※按 Full Screen 閱讀比較清楚。
Prophet

摘自《蘇恩佩文集》第一冊,突破出版社,1997年


另加插節錄: 1973.3.9〈城中的死亡〉


而基督的教會呢? 我們仍然在每個主日崇拜(教友都是循規蹈矩的);我們仍然在按時舉行查經班、禱告會、青年團契(他們都來聚會,沒有到不良場所去,他們也「不與世俗為友」的);我們一年也舉辦幾次傳統方式的佈道奮興大會(那些吸毒的癮君子、十四K黨的「飛仔」是不會來的)。

我們的基督徒多屬靈啊! 他們只看屬靈的書籍,坐下作屬靈的交通(談股票例外),看到社會的不靖,就大歎「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然後彼此勉勵說:「這是末世,主來的日子近了,我們要儆醒!」

我的神啊!

在這個城市裏每天有多少人活在滅亡中,

而這些人是教會一點也觸不到的......

Breakazine! 007 未來城事



未來‧城‧事

上海世博於5月1日開幕,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城市發展,我們都希望生活一天比一天美好。
可是,你可曾想過,
怎樣才算『美好』?

是更快的交通、更大更漂亮的房子?
是數不盡的娛樂享受、更方便生活的科技革新?

到上海走一圈,欣賞過科學家、工程師、設計師的想像,未來就能變美好嗎?
美好的期盼背後,我們是否看得到今天城市正面臨的問題?

你心目中100年後的理想香港是怎麼樣的?
我們以此為題,請100位青年人畫出他們的想像。
將100幅畫拼合起來,我們驚訝地發現:
他們的想像,並不單是天馬行空、飛天遁地;
更是實實在在,反映今天最切身的城市問題。

為什麼返工返學總要塞車?
為什麼空氣質素會那麼差?
為什麼香港變得愈來愈熱?

在出發到上海之前,
Breakazine!「未來城事」率先展現你不願面對的城市真相。
你,預備好走進未來了嗎?

【5月1日,突破書廊、OK便利店、書局及書室有售】

Designing Cities (4) - London


作為一個歷史悠久、工業化歷史最長的國家,倫敦比其他城市更能夠體會工業化所帶來的影響。工業化令城市快速發展,激發了無窮的創意,加上高效率,雖然城市發展快,但同時也帶來嚴重的污染和能源消耗。「這樣下去,我們沒有多少年可玩。」因此,英國人開始思考,怎樣重新定義「發展」的意義。

「環保和經濟發展是沒有衝突的。我們要滿足顧客的需求,但也要顧及人類生存的需要,這是不爭的事實。這也是大眾的要求。」
政府第一件做的事就是在2008年通過全球第一個氣候變化法案,目標在2050年前減少八成的碳排放。

倫敦其實跟香港面對同樣的問題:不是沒有環保技術,而是城市早已經發展,大部分的建築(包括中古世紀的和工業化年代建成的)都已經存在,要改變,不能一下子把它們都鏟平。但他們有計劃從基建中引入重新發展的契機。

2012年的奧運,他們打算把握機會,把一個舊區重新發展成環保區域,從建設、到舉行、到之後,都要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奧運主場館足可容納80000多觀眾,但之後會改建成只容納二萬多人。「在這個地區,這種設施能吸納的,也大約就是這個人數。」負責建設的官員說。不一味追求多又大、而是作出適當的估算,再於周邊建設適當的配套。


「不是太多人知道這個主場館附近有一條小河。我們的構思是,觀眾從場館出來,就可以坐在河邊吃午飯。這是奧運給我們所留下最好的遺產。」

不只是政府有這個打算,即使是私人機構和團體,也視這個城市的環保發展為長遠的路向。政府規定,2016年後落成的住宅要達到「零排放」的驚人標準,而在倫敦南部的BRE創新園,大發展商更已開始在這裡試行建設「零排放屋」──首要將能源需要減至最低,約平常的10分之一;然後利用可再生能源發電,如地能、太陽、風能等,加上三層玻璃窗、高密度石屎牆、不過度伐木森林及原始的晾衫架 ... ...這些都將會是將來量產建屋的重要參考。


香港的地產商,究竟有沒有這種insight和社會責任?


現時我們的生活方式和能源消耗,所用的是3個地球才可以滿足的資源量。而倫敦的新建築區BedZed,則憑各項優異設計,維持只用1個地球資源的生活方式。其中最關鍵的是一種「環保社區發展理念」,同一個社區兼容住宅及辦公室,居民可以同時住屋,又在同一個地區工作,令大家可以用單車和交通工具出入。

其實香港也曾經有這種想法,希望藉建立衛星城鎮,達到自給自足,居民能夠到就近的地方返工。可惜城市未能發展「次中心」,完全集中在維港兩岸,加上工業北移,令衛星計劃失敗。政府用意雖好,但無法付諸實踐。現在交通配套比較齊全,其實還有這種機會,但地產商利益所繫,看來打工仔在可見的將來仍然要迫車過海上班。

※    ※    ※

外國地方多,用車的機會大,於是 BedZed 也成立了第一個「汽車會」,以時租形式向住戶提供汽車代步。加上屋內的「太陽房」、太陽能發電版、集雨水沖廁系統等,這樣下來,住戶平均少用五成電、六成水,而生活質素仍然能夠維持一樣。社區的負責人說,在downtown,如果用同一個價錢,甚至不可能買到這樣的生活質素。


「創意怎樣去幫到環保? 那就是將對抗氣候變化這件事,因為設計,而變得更有趣、更好玩。」

「設計,不只是想辦法在幾百呎內硬把所有野堆在一起,而是把不同的人拉過來,共同設計一種優質生活,讓你、我、地球上的生態,都可以一起享受。」

除了錢和錢和錢,我們可曾用過「有趣」來形容城市建設?

Tuesday, April 20, 2010

馬大! 馬大!

自從趕完書之後,休息了3天,今日仍然覺得無法集中。

是因為太疲倦嗎? 可能。又或者,一下子實在有太多東西想做,由清洗空氣清新機的隔麈網,到拿起久未練習的結他,再拜讀恩佩姐的文集,看還沒看完的電視節目,星期五甚至想上查經班,或者回家處理手提電腦上不到WIFI的問題... 星期六,又要預備團契的查經。

想實踐心目中美好的生活,現實卻一事無成。就連集中精神與主相交,也沒有耐性。真的是那麼不濟嗎?

內心的不平安,是源自我做的太少,還是做的太多?
他們走路的時候,耶穌進了一個村莊。有一個女人名叫馬大,接他到自己家裏。她有一個妹子名叫馬利亞,在耶穌腳前坐著聽他的道。馬大伺候的事多,心裏忙亂, 就進前來說:「主阿,我的妹子留下我一人伺候,你不在意嗎?請吩咐她來幫助我。耶穌回答說:「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 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路十:38-42)

主,讓我靜候你。

Monday, April 19, 2010

非流水客、舊巴士遊秀茂坪

【這篇文寫完之後我發覺自己好像是在給九巴賣廣告。嗯,或者給三十年前的九巴賣一次廣告吧。】

星期一補假,做了一件看來多麼笨蛋的事。

我花了一個上午,由屯門乘車到秀茂坪。而且我選擇不用快捷的交通工具。我的路線是53>40 >1A。

之前就想做一次特別的香港遊,趁一個人,去一些從來未到過的地方。秀茂坪在觀塘的後山上,我從來未上過。我明白,上面沒有甚麼特別,全部都是公共屋村。不過,不特別也是它的特點,所以我做足了心理準備。
 
我乘的3條巴士路線,都是六七十年代的主要巴士路線。53號是全港最多巴士站的路線,由元朗經青山公路到荃灣,計單程有71個車站,來回143個。巴士是單門單層巴士,分段不收八達通,只能付現金。

順帶一提,現在基本上沒有人會乘完整程舊路線。它的存在,是給一些「流水客」,乘幾個站,或者要去一些偏僻的地方,才會乘搭。就好似電車一樣,你不會乘它由上環到筲箕灣(到北角我倒是試過,足足50分鐘)。我今天是這些路線少有的非流水客。


車子在深井停下來的時候,上來了一群大聲說話的中年人。他們看來是剛剛釣魚來著,收穫不知道,但是大家都很高興。或許,53號那麼多年來都是服務這種郊遊者和釣魚翁的。


到荃灣大河道,我轉乘了40號,由荃灣去觀塘麗港城。這條線,一看就知不屬於現代,因為一般人沒理由不乘地鐵的。但60年代的時候,要由荃灣出九龍中心地帶,這條是主線。

一程40號車,足足一個小時,當中看到的,很特別。巴士由荃灣舊區,穿入葵涌工業區,經過貨櫃碼頭,進入荔枝角,捨棄繁忙的長沙灣道,轉入工廠區所在的通州街。在內街穿好一陣子,直到深水步寶血中學和嘉頓附近,左轉入石峽尾村,拐幾個灣走到九龍塘花墟、太子道、九龍城、經過啟德附近的柏立基健康院,旁邊就是昔日最繁忙的新蒲崗工業區。然後直奔坪石、九龍灣、牛頭角、觀塘工業區。40號以前的總站,是觀塘碼頭。我在觀塘市中心下車。

你可以想像,昔日工業發達的年代,40號走遍了最主要的工業區,在最多草根階層的屋村和地區,載著一車車去開工的人。是的,就是那個「只要你肯做,一定餓你唔死」的年代。

在柏立基附近,我記憶猶新。我小時候被父母放在坪石村的婆婆家。每逢出街,幾乎都經過忙碌的新蒲崗,然後嘈吵地,一架飛機就在頭上飛過。現在,這裡只剩下一片空地。



在觀塘,我上了1A去中秀茂坪。巴士是最新的型號,乘客卻全是老掉牙的婆爺級。


茂坪果然沒甚麼特別,基本上全部是新型屋村,在秀茂坪村總站,有一個超巨大的領匯場,裡面的店子都是那些。反而整個商場內外有好多老人家,坐著站著踱著,跟這大商場真有點格格不入。

反而對面、唯一一幢遺留下來的舊社區中心,告訴了外人這個區曾經有一個舊面貌。


出了商場,我一直向前走,走到秀明街公園,盡頭是一道天橋,過了橋,就是順天、順利。
 
原來是那麼近的。
 
後來回到秀茂坪村裡,發現有一棵大樹,叫做觀塘樹王「合歡」。它藏身於兩幢樓宇之間,幾乎佔了樓宇下整個的公共空間。看上去這個地方最好用來在下面看書和乘涼、玩耍。走過去一看,原來屋村為了鄭重其事,在樹下周圍圍了一個大花圃,種了草地,再安置射燈。這一來就極具觀賞價值,可就是既沒有凳,連行人通道都要繞個大圈,以免騷擾了樹王先生。


這棵樹,就靜靜地站在那裡,每個走過的行人,都不太理會它。

午前來到秀茂坪的公共圖書館。它在村的另一端,井型的舊式公屋下面。在裡面,我打了這一篇的頭大半部分。

離開了秀茂坪村,我再行上去,走到秀茂坪南村。這是一個新重建的屋村,最矚目的是樓下的大公園,就是早前新聞報道過,很科技、很環保的公園。


看著看著,我覺得這裡的環境比我的家漂亮100倍。

最後,我去了寶達村。這個最新的屋村,2001年入伙,裡面也是房委會最拿手的大商場。本來想吃些地道東西,最後發覺那一家唯一的茶餐廳叫價比旺角還貴,最後去了大家樂算數。

最後我乘小巴離開秀茂坪,回到觀塘,感覺好像比較混亂,雖然有舊區的特色,但也許是太舊了一點。

這樣一次奇特的香港遊,也許無聊,卻是少有自由自在地、按自己的喜好走。也許,無聊就是它的價值。

我期待下一次的旅程。

Sunday, April 18, 2010

這是 我給自己的提醒

雖說我心有了耶穌,但並不代表有了祂,就變成萬能,一切就能由曲變直。

萬能的是耶穌,而不是跟從耶穌的人。如果一個人以為自己跟了耶穌就萬能,那麼這就變成他的自義。

我想講,
信了耶穌,你所講的廢話並不會變成可以造就人的說話;
信了耶穌,你所做的愚行並不會變成神聖。

雖說信徒不應該偏愛世界,但世界普遍採納的度量衡、審美觀、批判標準,有時,是一種常識;
不能說因為這是為主而做的,就心安理得起來,以為統統都是美事;
對不起,是爛的,無論你怎樣竭力祈禱,它始終是爛的。

如果想要成為一個更能夠影響人生命、更能夠成為別人祝福、幫助的人,請在你切切的禱告後,好好開放自己,多去學習,多思考,多跟人分享,多理解別人的處境。

不要以為自己做的永遠都是美事。

畢竟,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

Saturday, April 17, 2010

所謂突破

星期二機構開了一次會議,主題是了解今日青年人的思潮和使用媒體習慣。

本來正在瘋趕當中,對會議全無期望。不過當同工做完一輪講述青年人生活處境的presentation之後,對自己的工作,有很多思考。

今日青年人的處境,其實不是第一次聽見。但將社會上發生的事情點連起來,成為一種條理,聽下來就令人感覺到,這個城市,好像一個窒息的大罩,壓制着青年人找尋自己的路向和定位。

對教育的失望、社會不公義(像貧富懸殊)的憤怒、大人的偽善和指責、對家庭的冷漠或對將來的無奈......
有不少人,選擇用相對激烈的手法,表達這種籠牢下忍無可忍的情緒;有些人家境較好、社會資源較多,自然滿意於現狀。更多人是沉默,根本不知道社會上正發生甚麼事。

很多人完全不進入場景,就說他們不理性、盲目,那自然是過份片面的評論。

※   ※    ※

有時我思考,為什麼今日的《Breakazine!》 沒有當年《突破》的影響力。

各種不同媒體的興起,自然是重要原因。但是,不能只怪媒體方式。事實上,肯花時間讀書的人,為數仍然不少。也不能只怪市場策略,因為這個並不是關鍵。

關鍵在,其實青年人對你所說的,不是太關心,也不是很有興趣。
以前,會覺得「青年人還怎麼會看文字」「有空都去打機和上網吧」,並以此來為自己的工作解窘。

也許,真相是我們根本說不中他們的世界所真正要面對的問題。在心態上,我們一直以為自己是「為青年人破解現實荒謬」的角色,其實他們在惡劣的環境下,一早就看穿很多事情的真相(當然回應方式可以很不同)。同事S說:「當你以為自己是在 lead 青年人去某個value,其實他們一早已經有自己的value,並用自己的方式和途徑表達出來。」你可以不接受他們的 value ,但現實是,你正在說的東西,未必是他們所關心的。

當只說只有你自己認為有趣的事,這真的叫做同行嗎?

※    ※    ※

一家機構最初創立時,目標是突破黑暗中的籠牢──除了是社會上的,也是心靈上的。當年的成功,你未必能從當年雜誌的文字當中找到端倪,因為文字似乎「理性」又「優雅」,但從理念上,在三十多年前的青年人看來,那是一枚巨大的炸彈。

今日我們早已沒有作為炸彈的能力和本錢。作為一家大機構,其包袱固之然是一個問題,而多元文化,更令這場「文化救贖」的爭戰異常慘烈。你要上前線、做炸彈,使人覺醒,就要有先成為炮灰的準備。可是,對本身的信念、信仰、掌握不足,解釋信仰和分析現實議題的能力低下、書不多看幾本,你的炸彈可以爆多大?  爆不是為了要贏,而是讓人信服地感受到基督信仰在生命中的強韌度,和之所以成為真理的理由。一味「思念天上的事」,在地上卻只關心自己身邊有興趣的事物,對青年人的現況認知太少,那麼我們憑什麼邀請青年人與我們同行?

※    ※    ※

這些記述,很混亂,因為都是這幾天的零碎來的。記在這裡,以防自己忘記。

給自己的思考問題:
Breakazine! 要 Break 的對象,究竟是「迷惘青年人」,還是「閉塞的成年人」?
Breakazine! 要 Break 的,是否真的是屬於青年人的籠牢?

Friday, April 02, 2010

父親的願望

不久之前我分享過,不要讓基督的死枉費。今天是受難節,這仍然是我心最深的祝願。

其實我不太愛聽究竟耶穌是怎樣痛苦,但我明白一切都是因為我而做的。直到今天,仍有太多的問題未解決,太多個人的缺陷不肯放手,太多的使命不願實踐。

但我更不想讓道德感和責任灌滿我與基督之間。如果是這樣,信仰將會是我生命中一個最痛苦的枷鎖。只有點列式的責任與滿口仁義的使命,而不由自己親身經歷愛的存在,這種信仰是垃圾。

很多電視劇都喜歡用煽情和公式的對白,用爛了當然已經毫無感覺,惟獨這天想起一句,很入心:

「你爸爸在天之靈,是希望你能夠勇敢、積極、快樂地活下去。」

基督的死,意義當然更深遠,但當爸爸的,恐怕對兒子的期望也是相近的。即使犧牲了,希望兒子不要在世上苟活,而是披戴著父親的美好願望,努力地活著,努力地做好一個人。如果我們永遠都躺在幽谷之中,永遠總是流淚禱告,原來基督從來沒有從罪的勢力和世界的困局中釋放我們的心靈,那麼,基督今天的死,就白費了。


「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迦書六:8)
 
耶穌對他說:「起來,拿你的褥子走罷!」(約五:8)

起來,我們走吧。

Under the Black Suit

終於回來了,這可是我寫得最久的一個 Blog 站。早前因為無法再進入,一度升起寫過的東西無法再取回的恐懼;之後擺下了,過年後回來,終於的起心肝,重新找進來之法。其實也不是困難,一找就找到了。 生活往往就是差那麼一步,一口氣,可能就是一年。 網上寫文章的困擾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