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年假,我看到很多。
看見好學不倦,卻在沉思學習真義的 C;
看到好大的一間書店,寫作的人很多;
看到好吃懶非的自己。
我沉思,究竟這幾十年,我要將在生命的內涵中放入一些甚麼,以至說,我覺得過的有意思。
對不起,這個問題,我已經問了很多、很多遍。因為我是一個這樣的人。
不斷問,因為想不到、也找不著。
照顧了太多人對自己的期望,到這一刻,差不多到了一個臨界點。
實現期望中的自己,不容易。
我曾經天真地跟隨簡化了、自製的信仰毒藥,覺得無論甚麼崗位,討主喜悅就可以,其實那是一種不願思考的逃避。
經歷了一年多的痛苦,我開始發現在哪些時候,我會呈現出不一樣的精神狀態。忠於這個精神狀態,原來就是活用了恩賜,在這個軟弱的身軀,活出神奇妙無比的旨意。
那就是── 寫作。
回想前小半生的經歷,全部的重大轉折,都出現在寫作有關的事情上。不再談搵食、不再談別人的期望、不理會社會要求進修增值的催逼,我求主在可能的時間裡,繼續用我去雕琢文字、刻畫世情。
文字工作的各樣,是我的恩賜,也是我所追求的。
Saturday, January 31, 2009
Wednesday, January 21, 2009
你精彩 我悲哀(你高山 我深海)
奧巴馬就職,滿街都是人。單是聚集在現場,保守估計,有二百多萬。
奧巴馬行出來,按 R 的說法,是「Like a rock star」。以香港的情況說,比一個天皇巨星在紅館出場還要厲害。而他只是個政治人物。
這個就職禮花了超過港幣二億元,當然有這種效果。可是最重要,要觀眾夠多才行 ── 你有沒有號召二百萬人(有說慕名而來的民眾多達五百萬)的能力?
他行出來,台下幾百萬枝美國旗在飄揚──我感到有點陌生。我不是未見過旗海飄揚,而是未見過搖旗的人那樣興奮。
我(們)奇怪、我(們)羨慕─不是奧巴馬那種個人感染力,而是民眾那股盼望和熱情。
奧巴馬行出來,按 R 的說法,是「Like a rock star」。以香港的情況說,比一個天皇巨星在紅館出場還要厲害。而他只是個政治人物。
這個就職禮花了超過港幣二億元,當然有這種效果。可是最重要,要觀眾夠多才行 ── 你有沒有號召二百萬人(有說慕名而來的民眾多達五百萬)的能力?
他行出來,台下幾百萬枝美國旗在飄揚──我感到有點陌生。我不是未見過旗海飄揚,而是未見過搖旗的人那樣興奮。
我(們)奇怪、我(們)羨慕─不是奧巴馬那種個人感染力,而是民眾那股盼望和熱情。
找一個出色的人不難。但找一個令大部份人真心擁護的領袖,並不是金錢和權術可以製造。
或者,我們是多麼想自己也對政府有一份這樣的熱情。可惜我們做不到。我們手上沒選票。就算有選票,候選人也未必是我們喜歡的,因為可能不是民間可以提名。
沒有民間的參與,我們就不能指望民眾對你有感動。沒有對領袖的感動,因此就職典禮也只好躲在會展裡,在幾百人面前做。
他得不到民眾的擁護,於是也就不能免於傳媒的肆意鞭撻而沒有還擊的能力。還擊? 你憑甚麼? 威信? 哪來的威信? 中央的威信? 那些叫做威嚴。而威嚴,對不起,是挑不旺情感的。
奧巴馬的就職演說,被批評沒有驚喜、留不下名句。但我欣賞他實話實說,能夠在就職的第一天就敢說:「我們的問題,源於貪婪和缺乏責任感。這是我們集體的失敗。」這是一種指責,但民眾給他的,仍然是掌聲。他就是有 Guts 這樣說,挾著高達八成的支持度。同日,貴為香港管治團隊的行政會議重組,專登揀在這一天,似乎希望大家注意力分散一些,有意無意都好,給人的感覺都是閃閃縮縮。
閃閃縮縮的管治團隊,你可以對它有甚麼期望 ?
於是他們就採取另一個策略,就是少做錯的事,少說錯的話。一個這樣的政府,我不知可以開創多少「新局面」。好像《聖經》那個又惡又懶的僕人,把一千銀子藏在地下,但求無過,就以為自己很能幹。
一個以防守為主的政府,等於一隊打 10-0-0 的足球隊,即是對對手說:「來,我不會做野的,放心攻我吧!」那麼不成為跛腳鴨才怪呢!
嘿,那麼奧巴馬講大話又如何! 他庸碌無能那怎樣! 你可以保證他選出來高民望就一定有所作為?!
那人民四年後(是一個合理的工作表現 assessment 期限)用選票對他說不。再選錯一次(好像布殊)又如何? 最多都是等八年,一定可以由自己來選個新人上場了。
我們的香港呢? 未來八年,看上去都是絕望的灰色。2017? 政制的戰鼓還未打晌,已經令人覺得輸了一半(說回來,為甚麼要『打仗』? 唉~)。
美國的就職典禮,他們越高興,我越鬱悶。
Sunday, January 18, 2009
不要被餵餔的信仰
從少年時期到現在,有三位作家我都很喜歡。第一位是楊牧谷,第二位是王丹,第三位是龍應台。他們在我生命中的不同部份都給過我很大啟發。而他們都有著一個共通點:實是求是的訊息傳遞者。
他們最厭倦的是一般我們所稱為的「大論述」── 即是大家都認為對的事。大家都認同本身不是一個大問題,但在潛移默化的情況下人最容易忽略了中間的核心意義,甚至走偏了。他們做的,是大聲疾呼──「走錯了」。
這份澄明的心智、無畏的勇氣和對每個人本身的充分尊重,令我也對他們非常的敬仰。
王丹和龍應台,有著一份知識份子的社會責任。
近日在讀龍應台的「成名作」《野火集》。寫第一篇《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的時候,她大約只是我現在的年紀,但她能抵得住政治壓力,寫出很多人對社會的心聲,這實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最重要的是,她展現了一位手無寸鐵、寂寂無聞的讀書人,怎樣抱持著一腔的怒氣,改變了台灣。她認為,讀過書的人(甚至是沒讀過書的人),對於現實的不公義,不能只用忍耐和冷漠糊混過去。
在這個當下,我突然想起自己的信仰。
我並非是要控訴,教會有甚麼得罪我的地方。只是近來有好些基督教牧者向外說了不少 BS 的言論,令人有點失望。我開始懷疑,我們平常「俾奉獻,做事奉,受你教」的那種態度,是不是一種應有的狀態。
這一種返教會的方式,我覺得在中世紀或者仍講得通;但在教育普及的今日,聖經的言論不僅僅屬於傳道人和牧師,更屬於每一位對信仰上心的信徒身上。
基督教的信念,對每一位信徒的生活息息相關。如果我們不細心考證信仰當中的各種現實問題,而單單順從於每個星期六日的查經和講道,甚至是那些我稱之為「大論述」的甚麼訊息叢書,那麼長久下去肯定是一種僵化了的信仰,以教條來決定我們行事做人的態度,久而久之失卻了信仰的核心原意,以為對人守住金句上說的就是好人,最終不知不覺間成為了現代的法利賽人。
法利賽人其實是好人。
他們用了半生的時間去鑽研律法、守住要道,又教訓人遵守。他們畫夜背誦經典,比你和我都要神心。我相信很多法利賽人和文士,其實都很得到當時的人的尊重。
耶穌不喜歡他們,不是因為他們守不到律法要求,也不是他們全心欺騙,假仁假義。而是他們沒有用心去反思甚至挑戰律法的現世意義,以為守住律法的條文本身,就是神聖的人,以至到了一個地步,連人作為人的價值,都只和律法本身掛勾,而另一方面律法又淪為個人私慾的利用品,又或者是遭人輕視、用以「過橋」的工具,在自我中心的社會風氣中全然變質。最要命的,是他們還以為自己好勁,「真心」地變「虛偽」了。
今日教會裡,也有很多好人。
我對自己的信仰恭恭敬敬,時常思想自己不濟的地方,因為我原本就是一個問題叢生的人。
龍應台對我的啟發是,作為一個讀了三年大學,擁有一點知識,又願意思考的人,其實是不應該坐在教會等候牧者的教導,事事聽從他們的指示,或者閒時報個名讀主日學課程。以我們今日的學識水平,絕對有能力加強自我裝備,以及從自己的經驗及生活出發,驗證自己的信仰,對信仰問題、教牧教導,甚至是教會事務方向提出屬於自己的想法甚至挑戰。我今日決定去或不去某個教會活動,不應該是因為「他們說要」或者「他們說應該」。某些人沒有做到群體的期望,如果對方有自己一套的看法,你可以跟他討論,但不能就把帽子扣在對方身上,更不應胡亂把帽子扣在自己身上,覺得不做某些東西就不是好的基督徒,條件是,你跟上帝有著正常的溝通,而你又清楚自己是對信仰認真,願意時刻反思。
是的,跟上帝有交往不等於一定喜歡待在教會,反之亦然。不要被某些大論述騙了。
我真正覺得基督徒應該有這種求真、動向的信念,才能面向社會挑戰。不要忘記,我們的祖師爺馬丁路德,曾經冒死也要將基督的道從當時腐爛的天主教當中搶出來。
不知從哪時開始,我開始不喜歡那種「信息」性的釋經書籍。當中有些,既不合時,信息本身的邏輯又很有問題,幾乎只是信了十幾年的人才能用「那種思路」產生共鳴。以為「牧者說的都是對的」那種想法就更錯。其實牧者也是人,也可能有走偏的時候,何況是他們寫出來的訊息呢?
我不是說他們一定 BS,只是要小心選擇而已。不過,既然可以用第一手的方式去解讀聖經,為甚麼要靠二手的講說?
昨天在天道,故意買了一本《士師記》的研經書,這本書的特色是,比較著重在時代背景和當時的情況等,而比較少「今天的應用」那種主題。這一方面,拜託請留給我自己做吧。
盼望我們在活出神所喜悅的生活的同時,更加要學習成為身邊每個人堅實貼心的見證。
延伸閱讀:
《野火集》網上全文
(推薦閱讀「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生气,没有用吗?」)
他們最厭倦的是一般我們所稱為的「大論述」── 即是大家都認為對的事。大家都認同本身不是一個大問題,但在潛移默化的情況下人最容易忽略了中間的核心意義,甚至走偏了。他們做的,是大聲疾呼──「走錯了」。
這份澄明的心智、無畏的勇氣和對每個人本身的充分尊重,令我也對他們非常的敬仰。
王丹和龍應台,有著一份知識份子的社會責任。
近日在讀龍應台的「成名作」《野火集》。寫第一篇《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的時候,她大約只是我現在的年紀,但她能抵得住政治壓力,寫出很多人對社會的心聲,這實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最重要的是,她展現了一位手無寸鐵、寂寂無聞的讀書人,怎樣抱持著一腔的怒氣,改變了台灣。她認為,讀過書的人(甚至是沒讀過書的人),對於現實的不公義,不能只用忍耐和冷漠糊混過去。
在這個當下,我突然想起自己的信仰。
我並非是要控訴,教會有甚麼得罪我的地方。只是近來有好些基督教牧者向外說了不少 BS 的言論,令人有點失望。我開始懷疑,我們平常「俾奉獻,做事奉,受你教」的那種態度,是不是一種應有的狀態。
這一種返教會的方式,我覺得在中世紀或者仍講得通;但在教育普及的今日,聖經的言論不僅僅屬於傳道人和牧師,更屬於每一位對信仰上心的信徒身上。
基督教的信念,對每一位信徒的生活息息相關。如果我們不細心考證信仰當中的各種現實問題,而單單順從於每個星期六日的查經和講道,甚至是那些我稱之為「大論述」的甚麼訊息叢書,那麼長久下去肯定是一種僵化了的信仰,以教條來決定我們行事做人的態度,久而久之失卻了信仰的核心原意,以為對人守住金句上說的就是好人,最終不知不覺間成為了現代的法利賽人。
法利賽人其實是好人。
他們用了半生的時間去鑽研律法、守住要道,又教訓人遵守。他們畫夜背誦經典,比你和我都要神心。我相信很多法利賽人和文士,其實都很得到當時的人的尊重。
耶穌不喜歡他們,不是因為他們守不到律法要求,也不是他們全心欺騙,假仁假義。而是他們沒有用心去反思甚至挑戰律法的現世意義,以為守住律法的條文本身,就是神聖的人,以至到了一個地步,連人作為人的價值,都只和律法本身掛勾,而另一方面律法又淪為個人私慾的利用品,又或者是遭人輕視、用以「過橋」的工具,在自我中心的社會風氣中全然變質。最要命的,是他們還以為自己好勁,「真心」地變「虛偽」了。
今日教會裡,也有很多好人。
我對自己的信仰恭恭敬敬,時常思想自己不濟的地方,因為我原本就是一個問題叢生的人。
龍應台對我的啟發是,作為一個讀了三年大學,擁有一點知識,又願意思考的人,其實是不應該坐在教會等候牧者的教導,事事聽從他們的指示,或者閒時報個名讀主日學課程。以我們今日的學識水平,絕對有能力加強自我裝備,以及從自己的經驗及生活出發,驗證自己的信仰,對信仰問題、教牧教導,甚至是教會事務方向提出屬於自己的想法甚至挑戰。我今日決定去或不去某個教會活動,不應該是因為「他們說要」或者「他們說應該」。某些人沒有做到群體的期望,如果對方有自己一套的看法,你可以跟他討論,但不能就把帽子扣在對方身上,更不應胡亂把帽子扣在自己身上,覺得不做某些東西就不是好的基督徒,條件是,你跟上帝有著正常的溝通,而你又清楚自己是對信仰認真,願意時刻反思。
是的,跟上帝有交往不等於一定喜歡待在教會,反之亦然。不要被某些大論述騙了。
我真正覺得基督徒應該有這種求真、動向的信念,才能面向社會挑戰。不要忘記,我們的祖師爺馬丁路德,曾經冒死也要將基督的道從當時腐爛的天主教當中搶出來。
不知從哪時開始,我開始不喜歡那種「信息」性的釋經書籍。當中有些,既不合時,信息本身的邏輯又很有問題,幾乎只是信了十幾年的人才能用「那種思路」產生共鳴。以為「牧者說的都是對的」那種想法就更錯。其實牧者也是人,也可能有走偏的時候,何況是他們寫出來的訊息呢?
我不是說他們一定 BS,只是要小心選擇而已。不過,既然可以用第一手的方式去解讀聖經,為甚麼要靠二手的講說?
昨天在天道,故意買了一本《士師記》的研經書,這本書的特色是,比較著重在時代背景和當時的情況等,而比較少「今天的應用」那種主題。這一方面,拜託請留給我自己做吧。
盼望我們在活出神所喜悅的生活的同時,更加要學習成為身邊每個人堅實貼心的見證。
延伸閱讀:
《野火集》網上全文
(推薦閱讀「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生气,没有用吗?」)
Friday, January 16, 2009
蚌的啟示
昨天更新 Youtube 的時候把這首歌放上來,K 看到就對我說,「嘩,這首歌,真震撼。」
不知道為甚麼自小就很喜歡這首歌,可能是因為歌詞有意思;很小就對這個廣告印象深刻,因為看到歌手站在紅館外,而不是裡面。
近來再看這個久違了的廣告,很有感觸。我所說的可能是政治不正確,但正正是政治不正確的,才特別好看,不是嗎 ?
網路上說,這個廣告是 1986 年時殖民政府為了推廣資訊博覽而製作的宣傳廣告,用上一首流行曲,由三位當時的紅星合唱,歌名就是《蚌的啟示》,目標自然很清楚,是想推動市民關心社會。
嚴格來說這些也算是政治宣傳(Propaganda),所以呈現的只是一片繁榮景象。但特別令我有種「透心涼」感,是因為它很簡單,很少意識形態,如果硬要說,就要數影著政府總部那個 shot,其他的都是民生百態。今日的宣傳片拍得假惺惺不在話下,還硬塞了很多政治訊息,愛國啦、基本法啦、中國的強大啦,公民的義務啦...... 叫人好難頂,彷彿硬要將你洗腦成為一個順民的感覺,看到就很想嘔。
現在很多人會鬧,話我們這些人是自甘墮落,甘願做殖民政府的順民。現在中國人自己來管,當家作主,才真正是值得自豪呢! 可是到頭來,有甚麼是從本質上改變了的呢? 不愛理民意的,還是不會理會民意;既得利益的,繼續攬實他們的利益;奉承主上的,只是換了老闆,可悲還多了一個爭奪政權的希望,於是虛偽的建制派更多、在明在暗的政治交易更猖獗,在政制上更要刻意防止反對派的擴張,說話裡更多的潛台詞,取向有更多的計算,市民的無奈和鬱悶,恕我直言,只有增加,從沒有減少過。
在英治時代,沒錯是有很多政治限制,有很多不民主,但是一切相對比較簡單,加上沒有意識形態和民族身份認同等問題捆綁,關心社會就是關心社會。你說我是無根的一代都好,就是因為沒有身份問題,香港人習慣了用一種很抽離的方式去看事情,不會像內地和台灣那樣,動輒就搬出民族大義。從好處看,香港人很實際,也很冷靜。
當時的香港仍然是,你肯做、肯博,就有將來。今日的香港,無論從經濟、政治上都要仰人鼻息,感覺更差。現在市民留意政治的新聞多了,有時不是想特別去理,而是生死大權都得看人家的臉色、聽他們話裡的針,才不得已去看而已。
嘿,又是一篇懷緬殖民統治的壞東西,其實錯了。我懷緬的只是簡單的政治,和一種自力更生的生活。有時我想,在這彈丸之地,有些事情是不是已經搞的太複雜了。
最後,附上原歌的歌詞。這真是一首好歌。
蚌的啟示
作曲;馮添枝
作詞:林振強
主唱:區瑞強、關正傑、盧冠廷
(區) 沙中蚌常怨路茫茫 常怨處身灰暗地方
而四週好陽光 它閉起眼來看 常合上難怪不見光
(關) 小島裡誰也是繁忙 求進取不惜拼命趕
難有空的目光 可會緊閉如蚌 忘掉看四週境況
(盧) 願你可不將耳目收藏 顧你可與我多聽多望
盡去關心多一些 你從不似蚌 我顧與你共創千柱光
(關) 攜手可創造光芒
(區) 齊心關注定破浪
(盧) 既在人海中同航
(合) 但求齊力幹 將光輝灑遍每一方
攜手可創造光芒 齊心關注定破浪 既在人海中同航
但求齊力幹 北風都可變暖 當你心變熱燙
(關) 沙中蚌常怨路茫茫 常怨處身灰暗地方
而四週好陽光 它閉起眼來看 常合上難怪不見光
(區) 小島裡誰也是繁忙 求進取不惜拼命趕
難有空的目光 可會緊閉如蚌 忘掉看四週境況
(盧) 願你可不將耳目收藏 顧你可與我多聽多望
盡去關心多一些 你從不似蚌 我顧與你共創千柱光
(合) 攜手可創造光芒 齊心關注定破浪
既在人海中同航 但求齊力幹 將光輝灑遍每一方
攜手可創造光芒 齊心關注定破浪 既在人海中同航
但求齊力幹 星火穿起會變一串光
照若你 照著我 去共創更好境況
不知道為甚麼自小就很喜歡這首歌,可能是因為歌詞有意思;很小就對這個廣告印象深刻,因為看到歌手站在紅館外,而不是裡面。
近來再看這個久違了的廣告,很有感觸。我所說的可能是政治不正確,但正正是政治不正確的,才特別好看,不是嗎 ?
網路上說,這個廣告是 1986 年時殖民政府為了推廣資訊博覽而製作的宣傳廣告,用上一首流行曲,由三位當時的紅星合唱,歌名就是《蚌的啟示》,目標自然很清楚,是想推動市民關心社會。
嚴格來說這些也算是政治宣傳(Propaganda),所以呈現的只是一片繁榮景象。但特別令我有種「透心涼」感,是因為它很簡單,很少意識形態,如果硬要說,就要數影著政府總部那個 shot,其他的都是民生百態。今日的宣傳片拍得假惺惺不在話下,還硬塞了很多政治訊息,愛國啦、基本法啦、中國的強大啦,公民的義務啦...... 叫人好難頂,彷彿硬要將你洗腦成為一個順民的感覺,看到就很想嘔。
現在很多人會鬧,話我們這些人是自甘墮落,甘願做殖民政府的順民。現在中國人自己來管,當家作主,才真正是值得自豪呢! 可是到頭來,有甚麼是從本質上改變了的呢? 不愛理民意的,還是不會理會民意;既得利益的,繼續攬實他們的利益;奉承主上的,只是換了老闆,可悲還多了一個爭奪政權的希望,於是虛偽的建制派更多、在明在暗的政治交易更猖獗,在政制上更要刻意防止反對派的擴張,說話裡更多的潛台詞,取向有更多的計算,市民的無奈和鬱悶,恕我直言,只有增加,從沒有減少過。
在英治時代,沒錯是有很多政治限制,有很多不民主,但是一切相對比較簡單,加上沒有意識形態和民族身份認同等問題捆綁,關心社會就是關心社會。你說我是無根的一代都好,就是因為沒有身份問題,香港人習慣了用一種很抽離的方式去看事情,不會像內地和台灣那樣,動輒就搬出民族大義。從好處看,香港人很實際,也很冷靜。
當時的香港仍然是,你肯做、肯博,就有將來。今日的香港,無論從經濟、政治上都要仰人鼻息,感覺更差。現在市民留意政治的新聞多了,有時不是想特別去理,而是生死大權都得看人家的臉色、聽他們話裡的針,才不得已去看而已。
嘿,又是一篇懷緬殖民統治的壞東西,其實錯了。我懷緬的只是簡單的政治,和一種自力更生的生活。有時我想,在這彈丸之地,有些事情是不是已經搞的太複雜了。
最後,附上原歌的歌詞。這真是一首好歌。
蚌的啟示
作曲;馮添枝
作詞:林振強
主唱:區瑞強、關正傑、盧冠廷
(區) 沙中蚌常怨路茫茫 常怨處身灰暗地方
而四週好陽光 它閉起眼來看 常合上難怪不見光
(關) 小島裡誰也是繁忙 求進取不惜拼命趕
難有空的目光 可會緊閉如蚌 忘掉看四週境況
(盧) 願你可不將耳目收藏 顧你可與我多聽多望
盡去關心多一些 你從不似蚌 我顧與你共創千柱光
(關) 攜手可創造光芒
(區) 齊心關注定破浪
(盧) 既在人海中同航
(合) 但求齊力幹 將光輝灑遍每一方
攜手可創造光芒 齊心關注定破浪 既在人海中同航
但求齊力幹 北風都可變暖 當你心變熱燙
(關) 沙中蚌常怨路茫茫 常怨處身灰暗地方
而四週好陽光 它閉起眼來看 常合上難怪不見光
(區) 小島裡誰也是繁忙 求進取不惜拼命趕
難有空的目光 可會緊閉如蚌 忘掉看四週境況
(盧) 願你可不將耳目收藏 顧你可與我多聽多望
盡去關心多一些 你從不似蚌 我顧與你共創千柱光
(合) 攜手可創造光芒 齊心關注定破浪
既在人海中同航 但求齊力幹 將光輝灑遍每一方
攜手可創造光芒 齊心關注定破浪 既在人海中同航
但求齊力幹 星火穿起會變一串光
照若你 照著我 去共創更好境況
Thursday, January 15, 2009
WWJD
近日聽了不少有關於是否應該就《家庭暴力條例》保障同性戀者的問題,基督教的主流派和非教徒之間的爭論非常激烈。作為返憤了教會的人,我完全明白教會的立場是,不應為同性戀者爭取最終的同性婚姻及性傾向平等讓步。因此,《條例》內不能將家庭的定義包括同性戀者。非教徒則認為,這種說法是不以同性戀者的人身安全為念,恰恰與基督徒的博愛精神自相違背。黃永和黃毓民更怒指:「這就是基督徒的見證!」
然後有人會認為,因為要守住基督的道,基督徒註定被世人憎恨。基督徒一定要堅持立場,作神榮耀的見證。
我思考了這個問題一會,因為沒有看過原文,故不想發表甚麼實際的建議。不過,我想起了兩段經文。
路加福音第十章
25 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說:「夫子!我該做什麼才可以承受永生?」
26 耶穌對他說:「律法上寫的是什麼?你念的是怎樣呢?」
27 他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
28 耶穌說:「你回答的是;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
29 那人要顯明自己有理,就對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呢?」
30 耶穌回答說:「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
31 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
32 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
33 惟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
34 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裡去照應他。
35 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說:『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
36 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
37 他說:「是憐憫他的。」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
反思 ...
1. 如果那個「人」是一名同性戀者。
2. 如果祭司和利末人是因為不想沾到不潔(可能致死者的血)而不願施以援手。
3. 鄰舍的定義是甚麼 ?
馬太福音第九章
10 耶穌在屋裡坐席的時候,有好些稅吏和罪人來,與耶穌和他的門徒一同坐席。
11 法利賽人看見,就對耶穌的門徒說:「你們的先生為什麼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吃飯呢?」
12 耶穌聽見,就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
13 經上說:『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這句話的意思,你們且去揣摩。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
反思 ...
1. 「一同坐席」是一種甚麼樣的態度 ?
2. 法利賽人所擁的是一種甚麼心態 ?
3. 耶穌看重的是甚麼呢 ? 「你們且去揣摩。」
然後有人會認為,因為要守住基督的道,基督徒註定被世人憎恨。基督徒一定要堅持立場,作神榮耀的見證。
我思考了這個問題一會,因為沒有看過原文,故不想發表甚麼實際的建議。不過,我想起了兩段經文。
路加福音第十章
25 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說:「夫子!我該做什麼才可以承受永生?」
26 耶穌對他說:「律法上寫的是什麼?你念的是怎樣呢?」
27 他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
28 耶穌說:「你回答的是;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
29 那人要顯明自己有理,就對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呢?」
30 耶穌回答說:「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
31 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
32 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
33 惟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
34 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裡去照應他。
35 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說:『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
36 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
37 他說:「是憐憫他的。」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
反思 ...
1. 如果那個「人」是一名同性戀者。
2. 如果祭司和利末人是因為不想沾到不潔(可能致死者的血)而不願施以援手。
3. 鄰舍的定義是甚麼 ?
馬太福音第九章
10 耶穌在屋裡坐席的時候,有好些稅吏和罪人來,與耶穌和他的門徒一同坐席。
11 法利賽人看見,就對耶穌的門徒說:「你們的先生為什麼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吃飯呢?」
12 耶穌聽見,就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
13 經上說:『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這句話的意思,你們且去揣摩。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
反思 ...
1. 「一同坐席」是一種甚麼樣的態度 ?
2. 法利賽人所擁的是一種甚麼心態 ?
3. 耶穌看重的是甚麼呢 ? 「你們且去揣摩。」
Wednesday, January 14, 2009
惡搞
近來潮流興惡搞。所謂惡搞,簡單說就是用一種惡作劇的手法去重塑一件事,達至諷刺、醜化的效果。有意義的惡搞可能是想帶出一點批判的意味,突顯事物的荒謬處;如果通俗一點(請容許我如此說)就是想引人發笑。例如早陣子的 UMOVIE,其代表團隊 Aunties 最初以扮 Cookies 出名,後來又製作了Youtube片子《尋找他鄉的世界出發》等,不少都有趣,至少有創意,能引到你笑,相比起鄭中基、李力持那些唧都唔笑的作品,成本低又效果好,更有前途。
也有人覺得,惡搞比說教有趣,不失為帶出訊息的一種好方法。令人會心微笑的一刻,訊息也就深印腦袋,相比起一大堆文字來得有效。我們在編輯室「度橋」,十之七八都是惡搞玩意,因為夠有趣,做的人 Enjoy,看的人也高興。
可是某程度上,傾向玩惡搞,有時是源於本身識見的不足。
惡搞基本就是開玩笑地搗亂,搗完就走。拆毀永遠比建立容易,因此大可以好像現在那些報紙一樣,走出來依嘩鬼叫一番,拍拍屁股就走,彷彿自己是有識之士,看的比你深入,然後更用一種更高明的手法來呈現出來。可是,思考的程序走到這裡也就結束了。至於被你恥笑完的事該怎麼辦才合心意,很少有人提及。因為其實大家都心中沒底,不知道。就算知道,說出來的風險,跟玩惡搞是兩回事,不划算。
整個社會的趨勢其實都有一點這種傾向。我們喜歡成功找到「騎呢位」那種快感,其實是利用了那個問題來獲取一種進階的娛樂。從改進社會、促進進步這一點來看,並沒有踏出怎麼樣的一步。至於政治上更不必說,是撈取政治本錢的把戲。如果將一個政黨所提出的大量反對和些微的、沒有整體盤算過的建議統統都採納實行,可能香港早就垮了。
聽過有人這樣說:「我們說出來是自由,你們想方法是應份,要不怎麼要那麼多錢請你回來做呢?」這說法不算錯,不過總是有些人以此作為下台階,別人問到他想法和建議的時候,就大刺刺地用這一句來了結罷就,還要沾沾自喜,其實心裡就是無貨,逼不得已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
在這種消費型社會,人人都喜歡消費別人的不足,但求就手。但說到建立,總是閃閃縮縮,因為識見是靠時間和耐性累積,這些工夫,當然是留給專做學問的人去搞。等他們搞完正經事,我們又出來惡搞一番,之後又閃人。
這是我在做書誌、為青年人找出路的過程中,所遇上的真實掙扎。點出問題還算容易,但想為專題下個結語、留點有意思的提醒,你感到的不再是好玩、過癮,而是迷惘、戰競、慚愧。講到做,我們仍得承認,面目是一片蒼白。我們的學識,太少了。
也有人覺得,惡搞比說教有趣,不失為帶出訊息的一種好方法。令人會心微笑的一刻,訊息也就深印腦袋,相比起一大堆文字來得有效。我們在編輯室「度橋」,十之七八都是惡搞玩意,因為夠有趣,做的人 Enjoy,看的人也高興。
可是某程度上,傾向玩惡搞,有時是源於本身識見的不足。
惡搞基本就是開玩笑地搗亂,搗完就走。拆毀永遠比建立容易,因此大可以好像現在那些報紙一樣,走出來依嘩鬼叫一番,拍拍屁股就走,彷彿自己是有識之士,看的比你深入,然後更用一種更高明的手法來呈現出來。可是,思考的程序走到這裡也就結束了。至於被你恥笑完的事該怎麼辦才合心意,很少有人提及。因為其實大家都心中沒底,不知道。就算知道,說出來的風險,跟玩惡搞是兩回事,不划算。
整個社會的趨勢其實都有一點這種傾向。我們喜歡成功找到「騎呢位」那種快感,其實是利用了那個問題來獲取一種進階的娛樂。從改進社會、促進進步這一點來看,並沒有踏出怎麼樣的一步。至於政治上更不必說,是撈取政治本錢的把戲。如果將一個政黨所提出的大量反對和些微的、沒有整體盤算過的建議統統都採納實行,可能香港早就垮了。
聽過有人這樣說:「我們說出來是自由,你們想方法是應份,要不怎麼要那麼多錢請你回來做呢?」這說法不算錯,不過總是有些人以此作為下台階,別人問到他想法和建議的時候,就大刺刺地用這一句來了結罷就,還要沾沾自喜,其實心裡就是無貨,逼不得已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
在這種消費型社會,人人都喜歡消費別人的不足,但求就手。但說到建立,總是閃閃縮縮,因為識見是靠時間和耐性累積,這些工夫,當然是留給專做學問的人去搞。等他們搞完正經事,我們又出來惡搞一番,之後又閃人。
這是我在做書誌、為青年人找出路的過程中,所遇上的真實掙扎。點出問題還算容易,但想為專題下個結語、留點有意思的提醒,你感到的不再是好玩、過癮,而是迷惘、戰競、慚愧。講到做,我們仍得承認,面目是一片蒼白。我們的學識,太少了。
Tuesday, January 13, 2009
怒氣的權利
今晚打羽毛球,C 因為不滿教練安排,拋低袋子彿袖離場。當場眾人都呆住,除了我。
跟她相處了兩年多,自覺已經對她的情緒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以前的我,會追出去安慰她,跟她解釋大家的想法,希望消弭誤會。C 說出很激動的話,我會打斷她,曉以大義:「你不可以這樣想的,因為 ...、其實 ...,所以...。」她越激動不理性,我也會暴跳如雷,覺得人怎能這麼不講道理、不思考別人的解釋。
但今天,我已經沒有這樣做了。我只是靜靜聽她哭訴,聽了好多激動的說話,我只回應說:「我完全明白你的感受,你只管做你認為對的事就好。」
我不是完全認同她。不過,我尊重她有表達自己不滿的方式和決定,條件是不可以傷害人。
有時我們說去安慰人,其實是希望對方回到我們所期望的狀態。那麼究竟是想對方舒服些,還是想自己看在眼中舒服一些呢 ?
誰不想每個人都是和和氣氣笑面迎人,但不能否認,每個人都有情緒,都有怒氣。一個人怎樣處理自己的情緒,應該由自己決定。
有些人好似我,選擇將怒氣收在心底。也許只有 C 才知道我的怒氣可以比她厲害很多倍,會把她嚇呆。
有些人好像她,七情上面,從不轉彎抹角,有不滿就發出來,這也是一種方法。
有人會說,抒發情緒也要顧人感受。可惜這並不適用於每個人。這是每個人的表達自由,當然後果也由自己負責。
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人的性格根本不可以透過簡單的幾句解釋改變過來。既然講來都是蹝鬼氣,隨時引來反後果,不如尊重。
對於不能改變的事,讓我們在禱告中交上吧。
人越大,越覺得《傳道書》說的有道理。今天的嬲怒,明天可能已經變成快樂;今天捨棄,明天可能已變成懷抱。天理循環不息,生命就是甜酸苦辣重重覆覆的過程。不同的情緒和不愜意的事,讓我們盡量用裝飾生命的角度去慢慢體會好了。
跟她相處了兩年多,自覺已經對她的情緒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以前的我,會追出去安慰她,跟她解釋大家的想法,希望消弭誤會。C 說出很激動的話,我會打斷她,曉以大義:「你不可以這樣想的,因為 ...、其實 ...,所以...。」她越激動不理性,我也會暴跳如雷,覺得人怎能這麼不講道理、不思考別人的解釋。
但今天,我已經沒有這樣做了。我只是靜靜聽她哭訴,聽了好多激動的說話,我只回應說:「我完全明白你的感受,你只管做你認為對的事就好。」
我不是完全認同她。不過,我尊重她有表達自己不滿的方式和決定,條件是不可以傷害人。
有時我們說去安慰人,其實是希望對方回到我們所期望的狀態。那麼究竟是想對方舒服些,還是想自己看在眼中舒服一些呢 ?
誰不想每個人都是和和氣氣笑面迎人,但不能否認,每個人都有情緒,都有怒氣。一個人怎樣處理自己的情緒,應該由自己決定。
有些人好似我,選擇將怒氣收在心底。也許只有 C 才知道我的怒氣可以比她厲害很多倍,會把她嚇呆。
有些人好像她,七情上面,從不轉彎抹角,有不滿就發出來,這也是一種方法。
有人會說,抒發情緒也要顧人感受。可惜這並不適用於每個人。這是每個人的表達自由,當然後果也由自己負責。
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人的性格根本不可以透過簡單的幾句解釋改變過來。既然講來都是蹝鬼氣,隨時引來反後果,不如尊重。
對於不能改變的事,讓我們在禱告中交上吧。
人越大,越覺得《傳道書》說的有道理。今天的嬲怒,明天可能已經變成快樂;今天捨棄,明天可能已變成懷抱。天理循環不息,生命就是甜酸苦辣重重覆覆的過程。不同的情緒和不愜意的事,讓我們盡量用裝飾生命的角度去慢慢體會好了。
Friday, January 09, 2009
為甚麼要讀書
三日內,有兩位名校生因為考試壓力自殺身亡。
如果我現在還是在 B 工作,我便要寫一篇評論,希望各方面增加對小朋友抗逆力的教育,令他們更堅強地面對困難。
我其實也曾經很理所當然地覺得,現在的青少年不能吃苦,物質那麼豐富,卻造就了那麼脆弱的他們。
後來我跟不少青年人談起,漸漸覺得,問題並不能那樣直線地解釋。
因為無論兒童到青少年,在學習(甚至是成長)上受到的壓力,實在是空前巨大。
是批評青少年脆弱的那些大人們,無情地把他們迫上絕路的。
意思就是說,將一個 1962 年出世,1977 年讀中三的女孩放到今天,她都可能會走去自殺。
因為以前的教育是
「你能考得好那就很叻了」
現在的教育是
「你考得不好就會很差了」
後者,是一種威脅。
經常向青少年灌輸「力爭上游」、要他們長期承受來自同門、同胞,以至全球超高競爭性的重壓,根本就是一件不人道的事。
真是虧你仲講得出「在我們的崗位上令香港發揮優勢就是對國家的一份貢獻」。
這年代再沒有人問為甚麼要讀書。
如果要回答「為甚麼要有教育」,官方的答法是「為了要香港繼續保持在世界上的優勢」。
吹脹 ...
如果我說,學習最核心的意義是為了明瞭眾生、欣賞世界,己立而立人,
是不是 Outdated 了一點點 ?
可恨,香港的教育早已看不見核心價值。
從很早的時候,已經是功能主義 . . .
我真心感到難過。
如果我現在還是在 B 工作,我便要寫一篇評論,希望各方面增加對小朋友抗逆力的教育,令他們更堅強地面對困難。
我其實也曾經很理所當然地覺得,現在的青少年不能吃苦,物質那麼豐富,卻造就了那麼脆弱的他們。
後來我跟不少青年人談起,漸漸覺得,問題並不能那樣直線地解釋。
因為無論兒童到青少年,在學習(甚至是成長)上受到的壓力,實在是空前巨大。
是批評青少年脆弱的那些大人們,無情地把他們迫上絕路的。
意思就是說,將一個 1962 年出世,1977 年讀中三的女孩放到今天,她都可能會走去自殺。
因為以前的教育是
「你能考得好那就很叻了」
現在的教育是
「你考得不好就會很差了」
後者,是一種威脅。
經常向青少年灌輸「力爭上游」、要他們長期承受來自同門、同胞,以至全球超高競爭性的重壓,根本就是一件不人道的事。
真是虧你仲講得出「在我們的崗位上令香港發揮優勢就是對國家的一份貢獻」。
這年代再沒有人問為甚麼要讀書。
如果要回答「為甚麼要有教育」,官方的答法是「為了要香港繼續保持在世界上的優勢」。
吹脹 ...
如果我說,學習最核心的意義是為了明瞭眾生、欣賞世界,己立而立人,
是不是 Outdated 了一點點 ?
可恨,香港的教育早已看不見核心價值。
從很早的時候,已經是功能主義 . . .
我真心感到難過。
Saturday, January 03, 2009
淺談香港足球
可能因為父親的關係,我自小就喜歡看足球,但童年我印象最深不是外國波。有次小學免費派球賽的門票,父親就帶我到重建前的大球場去,看一場「南華對海蜂」,記得那場波氣氛很好,很多人在叫囂,最後南華勝了3 比 0。另外也有一次看中國的青年隊比賽,球員穿的,全部都是白飯魚。那肯定是超過 20 年前的事了。
我又記得,曾經有段時間,香港足球有很多球星,胡國雄、山度士都是我小時候聽過的。我甚至見過有用山度士做封面的雜誌,想來他應不是因為有甚麼經理人公司在背後撐腰,而純粹是因為他的球技所帶來的人氣。
還有很多國腳級人馬曾經在香港效力呢!
這些年來,香港足球已沒有人理會了 ── 其實不是沒人理會,只是相比外國的質素戲碼太弱,在生活急速的社會中,誰會有兩個小時入來看一些沒頭沒腦的足球 ? 倒不如回家打開電視,追著十幾個台的英超和西甲好了。
香港足球水平下降,到上星期號稱近年最強的香港足球代表隊在廣州以 1 : 3 負於廣東 20 歲以下青年軍,不禁令人唏噓一陣。
有人問,怎樣才能回到昔日的輝煌。有人答,現今足球世界最緊要有錢。有錢才有好外援,請到好的教練,有好的球會設施,能訓練出最有質素的球員。全世界都是這樣操作的,包括曼聯,包括皇馬。沒錢的,就算有球星都會很快被人撬走,球會還是失去了天才球員。香港球壇沒人投資,怎麼說也沒可能成事了。
呵呵,雖說如此,可是塞爾維亞、巴西、甚至西亞、非洲球會,想起來也不會隊隊都家財萬貫,但人家就是有好球員走出來,例如有兩位小將剛由塞爾維亞柏迪遜去了曼聯。他們終究也是塞爾維亞人,所以情況變相是曼聯在幫手培訓國手,到他們歸隊打國際賽,國家隊就不愁沒有人用了。同樣道理,上海申花也是在幫香港磨練吳偉超。
越南球會也不會很有錢,但越南隊剛剛擊敗了泰國隊,獲得鈴木盃東南亞錦標賽冠軍。
說盡些,北韓連有沒有聯賽也不知道,但是北韓隊一樣可以令中日韓心生忌諱。
所以我始終覺得,錢不是最重要的問題。最關鍵的是社會的發展狀況。
香港娛樂圈能在亞洲甚至世界有一席之地,是因為社會認為做娛樂界是一舉成名,社會地位「崇高」,父母以成功出頭的子女為榮。而且香港還算有一個比較完善的系統,訓練和幫助新人,社會也願意給予機會新人上位。競爭雖然大,但也充滿機會。香港人願意付出金錢看演唱會、買碟和看戲,也有很多頒獎典禮。當歌手或演員,成為年青人的夢想。而夢工場也和商界發展了密不可分的關係。
其實金錢、商業永遠只是配合的手段而已。最重要是那個行業本身的人才有沒有在工業本身下功夫,創造更多突破。你今天只願俯就商業需要而做,卻沒有突破本身的質素,漸漸地商家悶了,就不願意再投資在你身上。你可以說他們打完齋不要和尚,但事實如此,而且最初要賺大錢的人也是你,只好說,是自吃苦果了。在商言商,財主又怎會顧及你的個人修養呢 ?
足球如是,娛樂圈也一樣。現在香港常常說電影和音樂質素下降,其實電影是誰拍的,音樂是誰做的,要說一蟹不如一蟹,究竟是怪香港人生出來本身底子衰,基因壞,還是為某種原因,拔苗助長,做了太多勉強,而失卻突破質素的耐性 ?
說回足球。其實足球本身沒罪,不過當家長都喜歡叫孩子去讀商業、做會計、搞生意、做金融,甚至做明星,當然就少人去接觸體育專業。我說的不只是做足球員,還有做體育管理的、專業訓練的等等,去讀的都是退役後沒出路的紅褲子,哪裡有突破的資源 ? 沒有專才,的確做不出好事,於是惡性循環就開始了。有時政府會說,不是沒給你錢,但錢你花掉了,有沒有成績看呢 ? 你也可以說政府太過成果主導,但有投入、有產出是正路,即使時間長,還是會看到進展,偏偏就是把錢撒在黑洞裡,完全沒有聲氣,怎能說服人再給你投資 ?
所以香港足球的沒落,事實上是反映了很多香港這城市本身的問題。香港人急功近利、企業捨利忘本、青年拜物主義、城市發展的單一化、全都在侵蝕足球行業的發展與機會。
近來有好些大財主開始不惜資本,大肆搞波,個人認為其貢獻在於給予一道出口,向社會說、向家長說,足球是能給人看得起的專業,孩子投身是能有所成,肯努力的話,一定能成為成功人士。他們做的,正正就不是商業運作規則,即是急功近利,利益極大化等。即使長遠都是展望商業回報,但起碼他們有耐性。如果有天真能成功,這筆錢也抵他們去賺。所以他們肯撐下去,無論如何是好事。
可是,他們做的畢竟也只能是買賣和養活球員、搞搞攤位、寫 Blog 分享別國的經驗等等而已,限制始終太多。政府負責全盤的教育政策和制定社會發展籃圖,但對於體育他們只是負責投放資源於有前景的項目上。(其實如果要講政府政策怎樣影響體育發展,應該是一門專業研究課題吧,我也說不上來。)真正做舵手的,是香港足球總會。
現時的香港足球總會並沒有跟甲組球會、政府官員、教學團體、有興趣的商業團體一起制定青訓計劃,吸引有質素的年青球員加入,也沒有長遠的發展時間表、栽培訓練員、爭取場地、研究場地保養等等,做的只是安排賽程表和場地,商討升留級等等東西,實在是一種失職。有些問題,總堅信不一定是有錢才能做的。即使只是努力鋪橋搭路也好,活化資源,讓有潛質的孩子,知道職業球員的路可以怎樣去行,那麼他可能就不用中二三的時候還死讀書,又或者,可以在繼續讀書的情況下,安心練波,甚至等待到出外受訓、學成回來加入球會青年軍的機會。有些東西可以是由球會去做,但足總也要知道他們在做甚麼,以及提供官方最好的配合。至於商業化的合作和宣傳,除了是港隊比賽,其他的球會也會自動去做。
現在盛傳香港將會搞港職聯,如果能夠做到以上各點的規劃工作,早晚都會有一批新秀冒起,再加入商業的幫助和配合,那才是香港的足球開始重新抬頭之時。現在,離目標還很遠呢。
而足總,希望他們能夠繼續做好乙丙組的基層聯賽,接駁港職聯,以及幫助基層球會訓練以及運作等,跟港職聯各自發揮所長,再加上做好港隊的選拔和跟球會的溝通工作,假以時日,香港隊跟別地方,就能好好鬥上一鬥了。
香港足球曾經有過光輝的日子,相信這種回憶,還存在於廣大球迷的心裡。這些還沒死光的雪藏種子,就是「香港足球還有未來」的證明。
最後附上一場 1981 年的賽事精華,簡直不能相信這種足球在香港發生過。這種好波,如果是球迷(尤其是精工粉絲),怎會不願意撲飛?!
我又記得,曾經有段時間,香港足球有很多球星,胡國雄、山度士都是我小時候聽過的。我甚至見過有用山度士做封面的雜誌,想來他應不是因為有甚麼經理人公司在背後撐腰,而純粹是因為他的球技所帶來的人氣。
還有很多國腳級人馬曾經在香港效力呢!
這些年來,香港足球已沒有人理會了 ── 其實不是沒人理會,只是相比外國的質素戲碼太弱,在生活急速的社會中,誰會有兩個小時入來看一些沒頭沒腦的足球 ? 倒不如回家打開電視,追著十幾個台的英超和西甲好了。
香港足球水平下降,到上星期號稱近年最強的香港足球代表隊在廣州以 1 : 3 負於廣東 20 歲以下青年軍,不禁令人唏噓一陣。
有人問,怎樣才能回到昔日的輝煌。有人答,現今足球世界最緊要有錢。有錢才有好外援,請到好的教練,有好的球會設施,能訓練出最有質素的球員。全世界都是這樣操作的,包括曼聯,包括皇馬。沒錢的,就算有球星都會很快被人撬走,球會還是失去了天才球員。香港球壇沒人投資,怎麼說也沒可能成事了。
呵呵,雖說如此,可是塞爾維亞、巴西、甚至西亞、非洲球會,想起來也不會隊隊都家財萬貫,但人家就是有好球員走出來,例如有兩位小將剛由塞爾維亞柏迪遜去了曼聯。他們終究也是塞爾維亞人,所以情況變相是曼聯在幫手培訓國手,到他們歸隊打國際賽,國家隊就不愁沒有人用了。同樣道理,上海申花也是在幫香港磨練吳偉超。
越南球會也不會很有錢,但越南隊剛剛擊敗了泰國隊,獲得鈴木盃東南亞錦標賽冠軍。
說盡些,北韓連有沒有聯賽也不知道,但是北韓隊一樣可以令中日韓心生忌諱。
所以我始終覺得,錢不是最重要的問題。最關鍵的是社會的發展狀況。
香港娛樂圈能在亞洲甚至世界有一席之地,是因為社會認為做娛樂界是一舉成名,社會地位「崇高」,父母以成功出頭的子女為榮。而且香港還算有一個比較完善的系統,訓練和幫助新人,社會也願意給予機會新人上位。競爭雖然大,但也充滿機會。香港人願意付出金錢看演唱會、買碟和看戲,也有很多頒獎典禮。當歌手或演員,成為年青人的夢想。而夢工場也和商界發展了密不可分的關係。
其實金錢、商業永遠只是配合的手段而已。最重要是那個行業本身的人才有沒有在工業本身下功夫,創造更多突破。你今天只願俯就商業需要而做,卻沒有突破本身的質素,漸漸地商家悶了,就不願意再投資在你身上。你可以說他們打完齋不要和尚,但事實如此,而且最初要賺大錢的人也是你,只好說,是自吃苦果了。在商言商,財主又怎會顧及你的個人修養呢 ?
足球如是,娛樂圈也一樣。現在香港常常說電影和音樂質素下降,其實電影是誰拍的,音樂是誰做的,要說一蟹不如一蟹,究竟是怪香港人生出來本身底子衰,基因壞,還是為某種原因,拔苗助長,做了太多勉強,而失卻突破質素的耐性 ?
說回足球。其實足球本身沒罪,不過當家長都喜歡叫孩子去讀商業、做會計、搞生意、做金融,甚至做明星,當然就少人去接觸體育專業。我說的不只是做足球員,還有做體育管理的、專業訓練的等等,去讀的都是退役後沒出路的紅褲子,哪裡有突破的資源 ? 沒有專才,的確做不出好事,於是惡性循環就開始了。有時政府會說,不是沒給你錢,但錢你花掉了,有沒有成績看呢 ? 你也可以說政府太過成果主導,但有投入、有產出是正路,即使時間長,還是會看到進展,偏偏就是把錢撒在黑洞裡,完全沒有聲氣,怎能說服人再給你投資 ?
所以香港足球的沒落,事實上是反映了很多香港這城市本身的問題。香港人急功近利、企業捨利忘本、青年拜物主義、城市發展的單一化、全都在侵蝕足球行業的發展與機會。
近來有好些大財主開始不惜資本,大肆搞波,個人認為其貢獻在於給予一道出口,向社會說、向家長說,足球是能給人看得起的專業,孩子投身是能有所成,肯努力的話,一定能成為成功人士。他們做的,正正就不是商業運作規則,即是急功近利,利益極大化等。即使長遠都是展望商業回報,但起碼他們有耐性。如果有天真能成功,這筆錢也抵他們去賺。所以他們肯撐下去,無論如何是好事。
可是,他們做的畢竟也只能是買賣和養活球員、搞搞攤位、寫 Blog 分享別國的經驗等等而已,限制始終太多。政府負責全盤的教育政策和制定社會發展籃圖,但對於體育他們只是負責投放資源於有前景的項目上。(其實如果要講政府政策怎樣影響體育發展,應該是一門專業研究課題吧,我也說不上來。)真正做舵手的,是香港足球總會。
現時的香港足球總會並沒有跟甲組球會、政府官員、教學團體、有興趣的商業團體一起制定青訓計劃,吸引有質素的年青球員加入,也沒有長遠的發展時間表、栽培訓練員、爭取場地、研究場地保養等等,做的只是安排賽程表和場地,商討升留級等等東西,實在是一種失職。有些問題,總堅信不一定是有錢才能做的。即使只是努力鋪橋搭路也好,活化資源,讓有潛質的孩子,知道職業球員的路可以怎樣去行,那麼他可能就不用中二三的時候還死讀書,又或者,可以在繼續讀書的情況下,安心練波,甚至等待到出外受訓、學成回來加入球會青年軍的機會。有些東西可以是由球會去做,但足總也要知道他們在做甚麼,以及提供官方最好的配合。至於商業化的合作和宣傳,除了是港隊比賽,其他的球會也會自動去做。
現在盛傳香港將會搞港職聯,如果能夠做到以上各點的規劃工作,早晚都會有一批新秀冒起,再加入商業的幫助和配合,那才是香港的足球開始重新抬頭之時。現在,離目標還很遠呢。
而足總,希望他們能夠繼續做好乙丙組的基層聯賽,接駁港職聯,以及幫助基層球會訓練以及運作等,跟港職聯各自發揮所長,再加上做好港隊的選拔和跟球會的溝通工作,假以時日,香港隊跟別地方,就能好好鬥上一鬥了。
香港足球曾經有過光輝的日子,相信這種回憶,還存在於廣大球迷的心裡。這些還沒死光的雪藏種子,就是「香港足球還有未來」的證明。
最後附上一場 1981 年的賽事精華,簡直不能相信這種足球在香港發生過。這種好波,如果是球迷(尤其是精工粉絲),怎會不願意撲飛?!
Subscribe to:
Posts (Atom)
Under the Black Suit
終於回來了,這可是我寫得最久的一個 Blog 站。早前因為無法再進入,一度升起寫過的東西無法再取回的恐懼;之後擺下了,過年後回來,終於的起心肝,重新找進來之法。其實也不是困難,一找就找到了。 生活往往就是差那麼一步,一口氣,可能就是一年。 網上寫文章的困擾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