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16, 2010

投入

無論如何,買了Ipad我是很滿足的。在買ipad之前,無論你有多熟知市場走勢、技術數據,說出來的仍然是毫無說服力的話。唯有當你擁有了它,投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你才會體會媒體轉變在你身上的作用。那種驚訝是超過了理性的分析,你每次download新的app都有一種興奮和期待,「啊,原來做到這樣子了。」「這個比那個又有趣一點。」「原來可以把舊東西放在新器材裡活化啊!」

這件事是隨手記。

※ ※ ※

書展時,買了這本書,關於潮流雜誌的。

4be13db47b066

原來是用來當工具書來學習學習的,但它提到的很多基本概念,卻帶來很多的反思。

其中一個基礎是:編輯一定要很掌握自己的生活方式,因為一份刊物的內容,就是編輯生活的具體呈現。亦即是說,如果你是做電腦雜誌的,你本身要是一個對這門子的東東很熱切的人。不是說「熟悉」── 要熟知一件事不難,多花幾個小時去看便成。但熱切(pair唇)是生命中一種持續的火焰,一種非理性的觸動,人才會願意一直將眼目放到這範疇上面。生命的投放,帶來一種亮麗的迸發,而這種迸發才會令整件事值得注目,正是楊牧谷說的,像煙花一樣。沒有熱情,只有機械式的解構,是錯捉用神。

記得以前跟人說過,做記者是在旁觀者的角度,看另外一些人在做什麼,然後把他們good and beautiful的東西說出來。曾幾何時我覺得這種說法是很合理的,卻也是隱約有點問題的。當一個人永遠都是旁觀者,從來不曾投入去任何一個世界裏,這真是一種令人滿足的狀態?

生命,是要整個人的投入。

當我要做一本關於青年人生活的刊物,我便要問,我對青年人的熱情有多少?

青年人的世界,我發現自己無法投入。工作上的訪問,管它是一百個還是一千個,頂多只是一種聆聽的姿態,感覺上就是我坐在一邊,他坐在另一邊,他說,我聽、我寫。他跟我素昧平生,將心比己,也沒必要拿出一點什麼真心說話。

_DSC1544 Yuki & 康琪@action #009「書本沒教的事」

反而,做活動的時候,因為有一整天的時間,跟他們一起經歷,你會感覺他在用心去嘗試、經歷,分享的是比較真心的話。但一天時間太少,思想太倉促,剛熱好身,就結束了。一聲再見之後,剩下就是在facebook交流。Facebook,就更加不是甚麼投入,只是各自陳述而已。

沒有一種走近他們生活去感受的熱情,我問自己,你幹這個有什麼意思。你做的不可能真正觸動他們。疊埋心水去做本Ipad雜誌不是更適合嗎。

是的,要不就是退下來,要不就是跳入去,不要不冷不熱。至少,點都要嘗試下吧。

我是受恩佩姐觸動的。

可惜,生活之中已很少機會跟青年人一起。教會事奉也不方便。

之前想了很久的部門義工發展,現在想來,肯定是要放到一個極高的、幾乎是頂層的層面上去想。以往覺得這是排在最重要的編務工作之後,因為平日工作已經十分瘋癲,在工作量的考慮之下,似乎肯定無法成事。但抽離了青年人的範圍,沒了他們給自己的啟發和觸動,無論題材有多大意義,我們恐怕仍然註定要事倍功半,引不起共鳴。

所謂共鳴,觸動的起碼是兩個party吧。我們不應是在上面的老師、導師,而真的是一個願意傾談、分享、幫助的團隊,長遠也有計劃地讓他們實際地增加參與,我們才能有本質上和精神上的助力,並真正祝福這一個群體。

我們要是在一起的。

因此,縱使要犧牲更多內容和時間,也應該要在所不惜。不能夠說不可以、不願落水,因為這一步不走,沒可能帶來真正的impact,為了他們,也為了自己。

在之前公司工作的時候,就曾經提出過類似的事情。可是在商言商,在不覺得能有錢賺的前提之下,以not our major business的名目被否定了。可是真的是not our major business?

至少我深信,當年恩佩姐不是這樣想的。

No comments:

Under the Black Suit

終於回來了,這可是我寫得最久的一個 Blog 站。早前因為無法再進入,一度升起寫過的東西無法再取回的恐懼;之後擺下了,過年後回來,終於的起心肝,重新找進來之法。其實也不是困難,一找就找到了。 生活往往就是差那麼一步,一口氣,可能就是一年。 網上寫文章的困擾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