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04, 2010

「家鄉」情懷

將軍澳叠翠軒開售,500多呎的新樓,只賣130萬多。第一天已經派表2萬5千份。

同事叫我當抽獎申請,我跟 C 提起,她說:「將軍澳,你都不會真的去買啦。」
或者這是我們的共識:的確沒有傾向搬離屯門。


有時,身邊的人問起我的住處,我會解釋:「沒法子,我們的身家性命財產都在屯門,不會想搬出去了。」所謂身家性命財產,就是我們兩頭老家的住處、教會、我們的朋友、C 的工作 ... 等等。搬了出去,我們就會跟這些關係斷開,要重新適應甚麼人都不認識的社區。

很多人都會覺得四圍搬不是問題,反正交通夠方便,最遠的車程,兩個小時內總就到了;反而每日都要出外面返工,為什麼不搬出市區方便工作? 一條屯門公路,來回都要一個小時起碼吧。

或者香港太細了,人都不習慣一種「家鄉」情懷,反正處處也是半天可達,其實不就是一體嗎? 但我說的是一種最貼近你生活的環境,可能只是15分鐘至20分鐘步行或小巴就可以去到的區域,在那裡你會找到自己熟悉的人,包括家人、舊同學、教會肢體、朋友等等。住近一點市區, 是出於實際工作的考慮、金錢、時間的考慮,這是香港人都習慣計算的;但社區網絡的存在,在我心目中似乎更加重要。前者,只要你肯「抵諗」些,就可以解決;但後者,是一個人在本地生活了十多廿年所累積的,很難替代。所以我會諗,頂多是元朗還可以,再搬遠些就不太願意了。

老實說,有時我聽到別人好像很輕易就決定由南搬去北,由東搬去西,我是覺得很不可思議的。或者只是我比較特別,兩口子也是屯門人,而且屯門又特別遠,給人自成一角的感覺;但心想,如果內子是另一區的人,比較好的選擇是否也是搬往其中一方的地區,好過拿個中間點?

我由1981年就搬入屯門,一直住到現在。這個地區的變化,我也算是頗清楚的。哪裡曾經是甚麼店子,原本哪個角落的擺設是怎樣,我曾經在哪裡跟誰促膝長談,我仍然記得很清楚。曾經不只一次帶同事來屯門做訪問,他們看的觀感跟我是不同的。他們最多是看到街道店子,而我來到很久沒逛的地方,卻看到一層層厚厚的歷史記憶。

我會明白為什麼被迫遷的人常常希望能夠原區重置,甚至重建村落。外面的人覺得他們要求多多,其實他們只是追求一種外面的人都不重視的氛圍。我又記得有次訪問一位武漢來香港參加課程的青年人,他說,香港人千萬不要去武漢,「那裡的環境會嚇死你的。」但問他喜歡來住嗎? 他卻不這麼想。他最愛的仍然是武漢,因為「那裡有很多青年人」。或者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一片土地的獨特原因,但那種更深種的感情,也許是無法解釋的。

就好像給你住半山,你也寧願賣了屋,繼續返慈雲山住那樣吧。

No comments:

Under the Black Suit

終於回來了,這可是我寫得最久的一個 Blog 站。早前因為無法再進入,一度升起寫過的東西無法再取回的恐懼;之後擺下了,過年後回來,終於的起心肝,重新找進來之法。其實也不是困難,一找就找到了。 生活往往就是差那麼一步,一口氣,可能就是一年。 網上寫文章的困擾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