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29, 2010

開荒

魯迅說:「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做行路的第一個人,不容易。請第二、三個人跟自己一起行,更不容易。讓一大班人都覺得是一條好行的路,簡直是妄想。

只不過,不行,那裡就會一直荒廢下去。或者這樣:我先行它一千幾百次,然之後大家無意中發現的時候,就會知道那裡有條已經鋪好的路。

雖然很多人說一個人走很孤獨,但其實這也有個舒服的地方:起碼瘦地沒人耕,你按自己喜歡的走法去嘗試,會感受到一種自由的空氣。

Sunday, March 28, 2010

等不到下一代 是嗎

這首歌是講對利東街被拆的婉惜。此時此刻,我反而聯想到的是自己的團契。



等不到下一代,是嗎?

Monday, March 22, 2010

開始上「五經研讀小組」

知道近來有很多弟兄姊妹都在讀經的曠野路上掙扎。上星期五經機構的同工介紹,開始去一間位於火炭、叫做「夏達華研道中心」的地方,上一個「五經研讀小組」。特別的地方是要用希伯來文唱詩和頌讀一些經文(聽說是為了進深入到猶太人的處境)。上的第一課,就是利未記的開始。講者對利未記的解釋訊息很好,有了一點更深的啟發。不過因為只是最初上課,仍未很了解機構和課程的各樣,因此暫時不在 facebook 分享出來。

小組逢星期五晚上 7:30 至 9:30 舉行,無需報名及費用,可自由出席,上次去大約有40人。形式類似主日學或講座,一人講解,會眾主要是聽課。有個很好的地方,是可以在之後上他們的網站重溫錄音和powerpoint 內容,不用登記的。

以下是上一課的講解,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按下面的連結收看。

利未記一至五章

住屋搞定了

感謝主,終於搞定了住屋的問題。業主今天致電,表達了有意再續租的意思;提出的租金升幅是500元。以市中心地區的市價來說,這個價錢可以接受;加上我們能夠講價的本錢並不很多。因此,終於敲定了下兩年的住處。能夠不用搬,心裡面也鬆了一口氣。

特別感謝所有曾經為我們代禱的朋友;你們的問候,我們常常也記住的。
未來兩年,我們也是時候開始從各方面定下一些比較長遠的計劃了。

這一晚在家,特別用了一個免費的室內設計軟件 Sweet Home 3D 來畫了一個立體家居圖。這個軟件可以方便在將來買傢私前,先放在模型內預覽一下尺寸、擺位和配色,那買傢具便不會那麼容易失預算了。

這個軟件都幾有趣的,把一張在「家」內拍的照片貼上來分享一下。(還未入好所有傢私的。)


PS:貼文的時候,正在看 PPS 的「上海體育台」英超直播。很流暢! 如果世界杯也可以這樣看就好了。

Saturday, March 20, 2010

【Second lesson】Wonderful Tonight

學習要點:

1. 每一個音彈出來都要結實清楚,Chord 之間要緊接,不要停頓;

2. 控制大細力;

3. 慢速地練習連接的音;拍子機速度:65

4. 完成練習大半首歌

Wednesday, March 17, 2010

「他們好像從沒落後過一樣」

今晚在屯門大眾書局打書釘。

看敝機構出版的《愛是這樣解毒》(正生同學第二本分享集),看到有這一段:

(大意)一次正生會的同學參加校際籃球比賽,遇上一隊實力強大的球隊。由於實力懸殊,正生幾乎捧蛋而回。但是校長再三叮囑每個隊員,落了場,就要盡全力,投入比賽。無論結果如何,永遠不能放棄。最終,球隊逃不過落敗的厄運,但對手賽後給予正生的評語是這樣的:「跟正生會的同學比賽非常辛苦。因為所有的球員在全場比賽都拚盡全力,無論落後多少分,他們仍然好像從來沒輸過一樣。

如果生命是自己跟環境的一場比賽,這種大約就是活著應該有的態度:「無論處境是如何令人氣餒,他們仍然拚盡,就好像從來沒有落後過一樣。」

當這個社會只尊敬勝利者,蔑視失敗者,大概人們沒有想到過,其實運動不同賭博,所謂勝利,絕不只由結果界定。所謂的最有價值球員(Most Valuable Player),更不必是神射手或冠軍隊成員。

與所有正努力地、默默地打拚的朋友互勉 ── 能跟你成為隊友的人,定會被你感染和祝福。

Monday, March 15, 2010

不需遺憾

最近跟一些朋友詳談,談到兩個信仰的困局:一位未信的朋友,認為做基督徒的要求太高,自己不可能達到這個標準,因此信來也沒有意義。另一位朋友,在生命中可能遭受過一些創傷,總是害怕上帝會因為他做得不好而懲罰他。我想,很多個人心目中多多少少也有一些黑暗面,是專屬在他和上帝之間的。這種「遺憾」,會否令自己作為基督徒的「價值」、「意義」有所偏差的疑問,會一直在我們心底裡,久不久跑出來折磨我們。這一篇《神聖與凡俗》的文章節錄,或許能給我們一些新角度的反省。作者舉出耶穌在十架上說的兩句說話:「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和「成了」,像在闡釋「失敗者」和「成功者」兩種迴然不同、卻在同一時刻出現的結局。究竟哪一種才是為耶穌寫了生命的句點?

「其實,我們沒有需要擁抱或否定哪一種結局,因為這是對生命不認識和不理解。生命中的矛盾與張力,是生命的必然。」

「更重要是,復活不是我們努力賺取回來的結果。復活不在於我們在世的生命是否完美,而全是上主的恩典。上主的恩典使一個充滿掙扎和矛盾,甚至遺憾的生命轉化為滿有榮耀的生命。」

「生命本身就有缺陷,缺陷就是生命的本質。任何否定生命缺陷的企圖,只會將我們推向更大的缺陷,因為這只會使我們活在一個虛構世界裡。但生活有缺陷不代表上主就是缺陷,而是說出我們是人、一個受限制的人和不可能靠自己超越自己的人。人的遺憾,不是脫離不了缺陷的結果,而是不承認自己有缺陷,甚至相信自己應該是完美的。承認生命本是缺陷,不等於我們對生命就可以沒有期望,因為生命不可能沒有超越自我的傾向。」

「克服或戰勝困難,是我們一般面對困難的態度,但現實裡並不是所有的困難都可以戰勝。因此,與困難生活在一起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選擇與困難生活在一起,不是因沒有勇氣戰勝它,而是不天真地相信我們可以戰勝一切困難。否則,我們就不需盼望天國早日降臨。與困難生活在一起,就是相信在困難中仍有值得生活和擁抱的地步,享受生活不一定要在天晴才可以,在漆黑中也有其享受之道。」

「人生的成敗不在於能夠戰勝多少的困難,卻在於上主的愛和友情。與困難活在一起,不是任由它折磨我們,而是肯定它不會奪去我們的一切,我們也不會因它失去一切。工作中的不如意可能會伴我們一生,甚至我們會為著自己未能有好見證終日內疚,但我們仍可對生命無悔。無悔不單是因為耶穌也可以以『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作為他生命的結語,也是因這樣的生命同時可以擁有『成了』的成分。」

Ps. 有一次同事說起一個笑話:一本書談及空氣中懸浮粒子的增加令不少人患上呼吸道疾病,因此而「提早枉死」。怎麼連「枉死」都有時間之分?還是說,一個人註定是要枉死,只是時間的早晚問題?這個字一直在心間徘徊,尤其是聽見朋友說自己活在對上帝的恐懼之中,感受很深,如果耶穌來到世間,拯救的結果是令人為了自己的罪而終日惶恐,那麼,不只否定了耶穌的拯救,耶穌道成肉身,希望釋放人在生命中的困局,卻更加是「枉死」了。朋友,我們當中實在沒有人能為自己誇口。但願我們不要讓耶穌枉死在十字架上,努力地活出祂的教訓,好嗎?

Sunday, March 14, 2010

他們好像菲律賓人

【在記事本寫完那一刻,全文消失了。原本有的意境也失去了。】

跟一批新的K友唱K,總覺得有一點不自然。對於這玩意,有些人認為是「技術流」的,講求自我提升;有些人只求無無聊聊地 HEA 唱完就可以;有些人醉翁之意不在酒,其實唱歌不是重點,最重要是人多夠熱鬧。

這一批人,又是另一種。

這群人會自己跳起舞來的,好像菲律賓人 ── 唱歌是進入一種意境,領會當中的意思,投入地表達。心領、神會、口唱、身動 ── 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風格和年代,但不容許不投入。

厲害。

這首歌以前已經唱過很多次,今次是第一次有人有要求:
「波,要再騷一點!」好像導演要求一個演騷貨的演員。



差點忘記了這首歌原來叫騷靈情歌。

唱歌之能舒緩壓力,不只是因為嗌破喉嚨。那還是一次心靈的出走,跳入歌的意境,藉歌聲去感受自己和別人。

突然記起十年前跟報社的朋友們去唱歌。凌晨三點唱到《天下無雙》,有個女孩子聽着,眼淚就從她的臉頰流下來。



唱 K 可以不是歌藝較勁。這種常常被認為是自我表現的場所,因為大家感情的投入,能成為彼此的享受。

你地係得既。

憧憬

很想買手機呀。
對電器用品的迷戀是很多男人的共同經驗吧。
為什麼那個老爺機總是運作得那麼正常呢? 為什麼即使壞,也是剛剛好壞到令人感到未至於丟棄的地步呢?
有舊機換新機,不是太浪費嗎?

有時,心裡總是想得很美好,覺得買了一部新機,就可以滿足某些需求了。
例如,我希望能買一部讓我可以在乘車時把文章靈感寫下來的手機。
因為我的靈感往往是在車程上思考而來的。
本來也很想能夠wifi上網,但後來覺得其實沒有必要,於是就不奢求了。

其實用最普通的方法也可以捕捉靈感的。一枝筆、一本硬皮簿,一樣可以做到,根本不用科技。只是回到家中要重新輸入電腦吧。這兩種東西,家中都有不只一件。或者,只是覺得不夠便利。可是買了之後,往往又覺得自己的憧憬沒有如想像般出現。

買 netbook 也是源自這個道理的。覺得自己可以隨街用,帶返工,在巴士上寫文章。買了之後,算了吧,話怎樣不重都要1.5kg,不能每日帶返工,在巴士上拿出來,位置太小,連打字都有困難。在家中又不會用。唯一有個好就是可以拿住在家中四處走,就像現在,在床上一邊上網,C在旁邊睡覺,但這種做法,也不是常有。

科技帶給人憧憬,但人憧憬的,往往又太簡單。

很想買手機呀。

Saturday, March 13, 2010

【Absent lesson】Wonderful Tonight

因為時間遷就不到而暫停一課 --

「繼續練習頭幾個bar;或者可以試彈後面正歌部分。」

原唱者:Eric Clapton

Wednesday, March 10, 2010

雲端時代的myth

自從武廣高鐵通車之後,內地就有一個新的詞彙叫「被提速」。有能力乘搭高鐵的人會覺得更方便快捷,但沒能力的貧苦大眾,因為常速的班次要遷就高鐵班次而減少,被逼上更擠擁的車廂,或者多付車錢乘坐高鐵,被逼提升無謂的速度,生活開支上升,質素卻下降。

科技之進步固然可以予人方便,減少舟車勞頓,但咬定它能夠提升時間的質素,卻值得反思。

最近 C 很想買能夠上網的電話,由早到晚都提起 iphone。「有了它,塔巴士和其他無無謂謂的垃圾時間就可以用來上網了。」連在街上都可以上網,世界上幾乎每一秒發生的事情都可以立時知道,所有博客更新都可以立時看見,多稱心愜意。

預見不久的將來,拿著無法上網的電話外出,就會成為異類,好像今日我們會這樣稱呼:「那個沒手機的 X,還是send email 給他吧 ...」

有次C跟教會的傳道人說,看見別人用 iphone 看聖經好像有點不自然。傳道人回答:「我也覺得很不自然,為什麼人人都可以用iphone看聖經,我沒有。」

話說回來,既然現代人提了那樣的速,省下了海量的時間,我們又做了哪些事呢? 慳時一倍,我們是否比30年前的人成就提高了一倍?

科技似乎正在製造另一種垃圾時間。今日的垃圾只有更多,沒有減少。

層出不同的點子和玩意,殺了垃圾時間,卻更殺了健康的時間,我們的專注力降低,無法長期專注;科技賦予你太多「必需」的潮流,但扼殺了個人特質。每個人都被預期看過最熱播的you tube影片,但要看完整整一本書,花的力氣卻遠比昔日大。學一門手藝,需要的恆心也比以前強。

科技是今日社會其中一個最大的myth:不自覺地膜拜不應該成為神的死物,迷信科技可以解決越來越多的生活問題,不自覺地離開創造的本質更遠。

最終人人似乎都要離地步入雲端時代。我們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但也可以說,我們可能最終甚麼也沒有腳踏實地幹過什麼。

Monday, March 08, 2010

【The first lesson】Wonderful Tonight



March 7
1. 熟習前奏部分。

2. 注意右手勾指姿勢;

3. 左手掌心不要扣住琴頸。

Thursday, March 04, 2010

「家鄉」情懷

將軍澳叠翠軒開售,500多呎的新樓,只賣130萬多。第一天已經派表2萬5千份。

同事叫我當抽獎申請,我跟 C 提起,她說:「將軍澳,你都不會真的去買啦。」
或者這是我們的共識:的確沒有傾向搬離屯門。


有時,身邊的人問起我的住處,我會解釋:「沒法子,我們的身家性命財產都在屯門,不會想搬出去了。」所謂身家性命財產,就是我們兩頭老家的住處、教會、我們的朋友、C 的工作 ... 等等。搬了出去,我們就會跟這些關係斷開,要重新適應甚麼人都不認識的社區。

很多人都會覺得四圍搬不是問題,反正交通夠方便,最遠的車程,兩個小時內總就到了;反而每日都要出外面返工,為什麼不搬出市區方便工作? 一條屯門公路,來回都要一個小時起碼吧。

或者香港太細了,人都不習慣一種「家鄉」情懷,反正處處也是半天可達,其實不就是一體嗎? 但我說的是一種最貼近你生活的環境,可能只是15分鐘至20分鐘步行或小巴就可以去到的區域,在那裡你會找到自己熟悉的人,包括家人、舊同學、教會肢體、朋友等等。住近一點市區, 是出於實際工作的考慮、金錢、時間的考慮,這是香港人都習慣計算的;但社區網絡的存在,在我心目中似乎更加重要。前者,只要你肯「抵諗」些,就可以解決;但後者,是一個人在本地生活了十多廿年所累積的,很難替代。所以我會諗,頂多是元朗還可以,再搬遠些就不太願意了。

老實說,有時我聽到別人好像很輕易就決定由南搬去北,由東搬去西,我是覺得很不可思議的。或者只是我比較特別,兩口子也是屯門人,而且屯門又特別遠,給人自成一角的感覺;但心想,如果內子是另一區的人,比較好的選擇是否也是搬往其中一方的地區,好過拿個中間點?

我由1981年就搬入屯門,一直住到現在。這個地區的變化,我也算是頗清楚的。哪裡曾經是甚麼店子,原本哪個角落的擺設是怎樣,我曾經在哪裡跟誰促膝長談,我仍然記得很清楚。曾經不只一次帶同事來屯門做訪問,他們看的觀感跟我是不同的。他們最多是看到街道店子,而我來到很久沒逛的地方,卻看到一層層厚厚的歷史記憶。

我會明白為什麼被迫遷的人常常希望能夠原區重置,甚至重建村落。外面的人覺得他們要求多多,其實他們只是追求一種外面的人都不重視的氛圍。我又記得有次訪問一位武漢來香港參加課程的青年人,他說,香港人千萬不要去武漢,「那裡的環境會嚇死你的。」但問他喜歡來住嗎? 他卻不這麼想。他最愛的仍然是武漢,因為「那裡有很多青年人」。或者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一片土地的獨特原因,但那種更深種的感情,也許是無法解釋的。

就好像給你住半山,你也寧願賣了屋,繼續返慈雲山住那樣吧。

Tuesday, March 02, 2010

老土地說面書

這篇真是暴露了自己又長氣又老土又說教的問題。如果你願意看下去,請原諒我的劣拙。(不知為什麼,近來連那一點點的寫作心思都沒有了。)

我每日都會用facebook,而正因為每日用,你會從了解它的好與壞,也更了解你身邊的人。

1. fb 是一件中性的事物,提供的不過是一個平台,讓人分享生活,彼此聯繫。因為fb,你能夠找到很多不再溝通的朋友,所謂的交友圈(friends)突然之間擴大了很多。很多人的生活點滴突然間成為你不得不接收的新聞,大如生老病死,小如情侶暗語,竟然都在你面前出現。你是否喜歡它們,相信都心裡有數。很多人都已經開始對它的所謂「熱熱鬧鬧」不以為然:其實我們是否需要那麼多「朋友」的gossip呢?

2. 其實很多的分享,在你擁有 facebook 之前,是不會故意讓那麼多人知道的。放出那麼多共享的個人資訊,其實是一種個人身分(identity)的建構。透過你的 profile、status、分享、網誌、回應、加入的群組,你是按著自己在別人眼中的期望來設定、介紹和表達自己。本來這也是一個正常的過程和做法,正如你日常生活也會考慮別人的眼光來決定自己的言行和衣著等等。但 overdo 了,事無大小都告訴別人,又或者只是發放自己的「好東西」,難免就是一種自我中心,甚至是炫耀。老實說,近來我看到好多人自我膨脹,令人心裡好不舒服,有時自己都好怕成為他們的一分子。(我有成為他們的一分子嗎?)

或者事實不由人判斷;我們問自己吧。

3. fb 在有意無意之間,將 friendship 和 like 量化了。其實這是一種奇怪的理解:朋友第一次可以計算;自己說的話第一次可以計算有幾多人讚。數字好像我們的銀行戶口數目一樣,越多越好。當然數字也是中性的,但人的慾望無孔不入。最後我們真的以為自己相識滿天下,真的能夠一呼而百應,但一拔掉電腦插頭,就發現原來一切都是虛空捕風。

哈,說了很多問題,明天我仍然是會開 fb 玩的。我想,這中間,應該有更多耳聞目睹、值得深思的地方。

ps: 為看見新生的嬰孩感恩。這是生命中燦爛美妙的時刻。

Under the Black Suit

終於回來了,這可是我寫得最久的一個 Blog 站。早前因為無法再進入,一度升起寫過的東西無法再取回的恐懼;之後擺下了,過年後回來,終於的起心肝,重新找進來之法。其實也不是困難,一找就找到了。 生活往往就是差那麼一步,一口氣,可能就是一年。 網上寫文章的困擾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