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29, 2017

邊爐


一直都聽說,最貴最不值的東西,其實正是最便宜的東西。就像這種邊爐,60多元一鍋,看著店員把不開開胃的幾棵冷藏食材扔進小鍋,倒進凍湯,然後姨姨把一個助燃劑往鍋底一塞,這樣就成了他們所謂的「一人火鍋」。其實啊,這種鍋具、這種食物、這種連把肥牛拖熟都要5分鐘的溫度,跟在荒島上好不容易生了點小火煮煮吃的感覺也實在不差很多,這是享受嗎?

老實說,如果不是阿仔說要來吃牛肉飯,如果不是太太要點火鍋,我是怎樣也不會做這種羊牯的。

如果要吃火鍋,我是很贊同,應該到九龍去吃,吃私房菜,吃鮮料,不要任飲任食,也不要抵食夾大件。食就正經一點,不要求其來。其實火鍋本來的意義就是要啖其食材鮮味嘛。

當然你可以說,不是人人能夠吃那麼貴價的火鍋嘛。

其實,最直接,不如就自己動手買材料,自己在家打邊爐,不也就最划算了?

Saturday, October 28, 2017

屬於自己的主題


Facebook page 傳出要收費的消息,不知怎麼,像一個炸彈,將原本已經不喜歡 Facebook 的朋友,一窩蜂都擁到medium去。

大概就是對於Facebook長期以來不公開演算法、朝令夕改的版面、充斥內容農場感到非常不滿的回應吧。或者也由於,其實一直都明白太過依賴Facebook,以至說當可以「移民」的時候,就一股腦兒,都搬過去新世界了。

我算是很早已經登記了medium的,但是這平台對於我來說,除了看文章,意義並不大,因為我沒有自己的出版(publication)。

medium 是比 Facebook 重視知識交流的地方,所要求的是對於自己知識彙整的能力。就住一個主題,發表讓人獲得新資訊新思考的內容,似乎是一個需要的門檻。在這方面,我一直覺得自己不足。

自從孩子出了世,自己的時間少得可憐,雖不是沒有思考,但是一直存在腦際,未能整理,也沒有鑽研某一方面的心力。(當然也有性格上的問題) 因此,我不敢在 medium 寫東西。medium 如果像 Facebook 一樣寫風花雪月,也沒意思再重覆一次 (反正我是沒有再怎樣更新 Facebook 了)。

而且,當一個編輯,腦袋入面常想的,是對於別人的內容的整理,多於自己的創造。在這方面,真是不能說因為我做的是文字工作,所以一定能寫點什麼。
寫的東西,真的是要有一定的心得把握,才敢下筆的。

但你說是不是完全沒興趣呢? 不是。medium 的移民潮,給了我一個機會,去思考這個可能性。

我會想一想的。

Wednesday, September 27, 2017

【責任碎碎念】

新一學年,波子進小一,我家簡直跌進了地獄。

之前從來沒想像過一家要求不高的小學竟然也可以有上八九十項功課。一天下來要吃飯要活動要睡覺,哪有時間做這麼多東西?還要加上老人家顯然無法適應,無法指導日嵐在課後,盡早完成功課。到我們回家之後,他往往已是強努之末,要迫他做功課,只有哭鬧的分兒了。

至於我和C,壓力來得像海嘯。我們幾乎花盡了在工作以外的所有時間,單單陪伴他適應學校生活和應付功課。在時間顛倒之餘,更多的是內疚與焦慮--我們是不是工作太忙,缺乏陪伴時間?我們是否得過且過,令他一直無法跟上?--其實只不過開學兩個星期,而其中一個星期,日嵐因為腸胃炎,入了醫院。

我不斷安慰內疚的 C,同時也告訴自己,要鎮定,要讓人感覺可靠,要明白這幾天只是整個小學生涯的開始,它往後可以是災難,但也可以是轉機。我們努力,將孩子導往轉機的方向。我知道這樣很易令人陷入焦慮與鬱悶,平日有機會,必須要排解。

※   ※   ※   ※

將一個人的命摃上身,是一種結實但是揪心的感覺。你必須有強大的心志去承受對方的變化所加諸你身上的壓力,也要有空間為對方設想成長的空間。你無時無刻,需要思考給予對方的東西,是為了他的什麼好處。記得那時對待實習生,最初只是陪他一起做一丁點什麼,但是當實習生也愈來愈認真的時候,開始明白到,他們來到這地,求的是一個結實的學習體驗,希望取得一些終生受用的知識與態度。

以往犯過的錯,以後絕不能再犯的是,永遠不要「取消」別人的努力--用你自己的作品取代他的,用你的意見抹去他的,用你的工作去除對方的存在……除非對方真的是已經去到一文不值的地步,而你有需要解釋為何他如此一文不值。負責任的,做出一切可以解釋的改變,然後向對方解釋清楚,為什麼我要做這一個步驟。有耳可聽的,聽了,會明白自己用心良苦。

做每一件事,都嘗試解釋自己的思路,目的是爭取最多人的明白與諒解。你可以我行我素,但我們在這社會中,somehow connected to each other,你始終是需要更努力地讓人明白你自己。這也是一種負責任的表現。

責任,就是一步一步地,為別人的需要鋪路。對一件事情負責,就是願意為這件事所產生的效果與後果負上責任,第一個走出來面對,用最深刻的態度去處理各項的細節。德蘭修女說:「愛,就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這話我一直思考,感觸良多。

要對一件事、一個人負責任,絲毫不容易。當上一個作決定者的位置,就更加複雜,說話做事要更加持重,心態要律己以嚴去校正,不能以表現自己作為目標,否則與你共事的人無法得到共事的快樂與學習。倒是當困難出現的時候,要能第一個走出來,努力摃上處理局面的位置,這就是別人願意由你做決定的最大意義。

或許有時能力不夠高,但是心態如果能校正,或許仍然是一個具建設性的帶領者。

Tuesday, August 22, 2017

【社交媒體是消耗,不是休息】

我已經在電話裡,把Facebook App和Messager App 刪走了一段時間。這不太影響我在社交媒體瀏覽,但最重要的是減少干擾,增加平日專注一事的時間。即使有公事的討論,時間也可以在自己的非忙碌空間才回覆。也就是說,我以後回覆短訊的速度,會大幅減慢。藉此減少焦慮,好好給生活的各項需要劃分時間。畢竟每日時間很少,想做的結實的事情有很多。很多時以為自己上來是休息閒扯,怎料是資訊泛濫,加深了焦慮。

我不會從Facebook消失,因為有很大朋友的消息發佈,需要留意,但不用每天都去趁墟的感覺。

減少在社交媒體蹓噠,也是將來開學之後重要的習慣。對於社會時事,我當然有自己的閱讀和分析,也可以討論,但這個時候,做鍵戰的意義,不及其他事情大。

跟很多被囚禁的人一樣,我們雖隔住一幅高牆,但頭腦上,思考上,務要自強不息。

Thursday, August 17, 2017

【更簡單的生活】



艱難的時候,定意要更多寫作。

最近刻意沒有再上Facebook很多,也刻意不發帖,往往只回帖;記念反東北被囚人士的集會,我上載相片,是因為希望身處恐懼與不安的社運朋友或許稍微看到,仍有人努力地嘗試伸出支持的手。

我不希望花好多時間在Facebook看大家的情緒,也在發洩自己亂跳的情緒。時間應該花更多,在寫作、記錄、閱讀、生活,一切可以磨劍的地方。仍然未絕跡於社交網路,始終是要知道大家的處境,稍稍捕捉一種城中的脈搏。

想起被囚的人,其實都身處無網可上的日子,其實是鍛鍊的機會,獨處、閱讀、思考。其實不上網也不是什麼大問題,做內在的修煉,不要再虛浮。鍛鍊好身心靈,讓自己成為可以跟別人彼此照應的人。

在這裡寫東西,也是 less social 的地方,發表自己的一些想法。一切回到比較簡單的時代,或者人可以更加腳踏實地。

邊讀邊聽邊寫,希望2018看見大家的時候,我們都有成長。

Wednesday, August 16, 2017

【最微小的努力】



今天大家在討論的時候,我提起一向沒有社運背景的中同組群入面,一班已為人父的中佬,不約而同都對現況十分絕望。想移民,也沒有資格,留下來,下一代也活不好。

有兩位年輕同事說:「這些人絕咩嘢望?他們付出了多少,參與過幾多?」
這問題,叫我默然。

我當下大概這樣回答:「這樣算的話,是否要計算每一次的參與、每一次的行動,去判斷我們有沒有資格產生絕望的情緒?」

人生階段不一樣,背景亦不同,很怕有這樣一種列表,參與了多少、哪一種,才算可以感受共同的情緒。

有些人,沒有去衝擊,但可能有去不多不少的集會;
有些人,沒有去集會,但可能在社交媒體發佈了意見,跟朋友討論了事情;
有些人,沒有在社交媒體發佈意見,但他可能暗自把錢投進了抗爭的基金;
有些人,沒有把錢投進抗爭的基金,但他仔細讀了各種言論讀物,保持思辯;
有些人,草根得沒有時間參與又沒有時間讀書又沒有錢捐,但他教自己的小朋友,一定要好好做人,明辨是非。

這些人,有資格絕望嗎?可以感受共同的情緒嗎?
你能劃一條怎麼樣的界線?

在香港,生活這麼苦,做個正直不冷漠的人,一點也不容易。
換位思考,當你有那麼多的年歲與牽掛的時候,就會明白到那種難過與掙扎。
而現實是,很多人連關注和出現情緒的感動也沒有過。大眾的素質,原本就很難期望會很高。

而我絕對尊重和敬佩為信念與城市的福祉付出時間汗水前途的青年人,
與中年人,與老年人。在任何崗位的。
希望大家可以一起努力,甚或在每個moment,嘗試做多一步。
我們都不知道,或者一個一向不多言的中佬,就在某個時刻,在工作中變得更正直,更要參與建設這個城市的一道最小卻美麗的風景。

希望,如果要連結更多人一起努力的時候,
盡量體諒有實際和心理包袱的人,對他們血仍未冷仍然表示鼓勵,
一起謙卑而堅定地向前走。

Thursday, July 06, 2017

【從煙腸而來的學習】



若要說這幾年的轉變,其中一個,無法不提到我們的實習生。

記得最初開始從神學院、或各樣非正式渠道招收的實習生,每星期來一兩次,而且他們有點志不在此,不是很有對於媒體的熱情。

直到從正式途徑招收實習生,也是我們比較出了名的日子,所招的青年人,其實大部分,都有點質素,有點期望。

最初指導實習生的時候,自己也沒有下苦功,就是叫他們做點事,然後自己再修修改改,就拿去用了。現在回想,這其實是流於「他們有什麼可幫到手而又收集點經驗」的思維,對於他們的成長,沒有什麼幫助。

而修改他們的文章,就更是大刀闊斧,全盤改寫。這其實成了我的壞習慣-自己看不過眼別人的寫法,於是用我的來取代了他的,弄得效果漂亮就好了。但是這對於實習生,其實會打擊自信,因為自己的東西,有點沒來由地被置換了。

既然做了的也是白費,那是否自己的能力問題?而這樣下來,結果是作品被棄,卻也學不到什麼。

自從遇上一些比較認真的實習生以後,我發現這種方式不對路了。

因為他們會問:究竟我的文章,可以怎樣改善?

這是一個十分好學的問題,要答卻十分考功夫。如果你不去具體回答,對方就學不到新的東西。你按自己喜好,不解釋置換的原因,更是難以解釋。是否真的有必要,把這麼多的部分都刪去呢?這樣的所謂修正,怎樣達到讓人學習改善的目標?

於是我開始學習一件事:既然交付對方的事,就努力保留他的風格,那是一種對對方的肯定及尊重。要改的地方,要講清楚自己意識到的問題,自己的思考是什麼,最後改成怎樣。要呈現自己的思考過程,具體化自己的想法,讓對方有所參考,也是對實習生來到的服侍與尊重。如果真是問題很大,要教的就更多,更基本,更花心力。不能解釋清楚,只憑感覺assertive地判斷,是自己學藝未精,掌握不到廿當中的essence。

對於同事的意見,不是第一下就情緒化地皺眉否定,而是給予機會對方說完,嘗試在不同意或不肯定的地方提出,這個意見會否有修訂的空間,新的東西又在什麼層面上補足或者加添了前者不足。這種做法必定需要心力,但唯是這樣,對方才會感受到被重視與被肯定,而不是被比下去。

從此我每每跟實習生或者下屬討論,都告訴自己一定要聽清楚對方所想的東西,進行上述的思考訓練,最後才仔細地present出來。

我覺得這個思考訓練是對我自己太好的成長,衷心感謝這一班與我同工的青年人。他們豐富了我。

Wednesday, June 28, 2017

【斷捨離】



由今個星期一開始,一直執屋執了三天。
家中終於由垃圾堆中回復一個比較簡潔的樣子。
樣子似曾相識,因為我未結婚前自己一個住的時候,也是一樣的樣子。

其實相片也是騙人的,因為很多內部的東西(例如櫃桶)都未清理。
如果要真的成功去斷捨離,要做到最徹底,連暗位也要整理好才成。

我打算,給自己一個月的時間。
斷捨離的意思是,不想讓自己的人生,一直滯留於回憶與堆積裏。
想過得爽朗一些。

----------------

雖然說很忙碌,但是我已經當這個是一個重要的休息。

跟工作無關的事,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家中,
為自己營造一個舒適簡單的環境,
不已經是一個很radical的休息嗎?

雖然說,我還是要繼續做 Facebook 和網站的更新。

有一定的因素是我自己喜歡做,不想放出去。
有一些原因是考慮到同事很辛苦。

但是我常常都記住之前常討論的、「自己的鬼」作祟的問題。
不記得是誰說我的是「我很重要鬼」。

不捨得放下、時常要參與,時常要用參與來顯得自己有價值。

究竟真的有這隻鬼嗎?
我也不是很知道。
就當真的有吧?怎樣不讓他太過干擾到自己的思路?

有時心理質素低一些都很難跟自己的弱處打仗。
只好跟自己說,信任你的隊友吧,
接受自己的限制吧。

最後,也欣賞自己的改變吧。
歲月雖然催人老,畢竟都帶了一點厚度來呢。





Thursday, June 22, 2017

【慚愧】


最後一期雙月刊完了。

感覺是,生命來到這一步,也是需要做一個比較重要的restart了。

沒頭沒腦栽進工作的歲月過了,不能永無休止地夜歸、掛念工作、力爭上游那樣。

去同事的家開會,說實話很慚愧,這種整齊簡潔叫人羨慕,我幾乎覺得自己一世都做不到了。

我的能力,只足夠為自己張羅一頓這樣的晚餐。




但我從來的盼望,都是住一個簡潔明亮整齊有條理的家。
我覺得生命的狀況好像就反映在家中的狀態一樣。

在勉力保守自己的齊整,但外面自己的世界很失控。而我又,沒有時間去想更多。

心中覺得很鬱結。很想哭。為什麼我得這樣為工作賣力不可呢?為什麼不可以對生活有多一點點的追求呢?

為什麼6:10之後的時間不是我的呢,為什麼要搶走我發掘自己生活的自由呢。

好多人都叫我放假,其實我唔想放。如果生活就是死死地攤一個星期然後又耗盡一大段日月無光的日子,我寧願輕鬆一點,從來不放大假。

不過,無論如何,為了年尾自己與阿仔開學,7-8月定為歇暑季節,是肯定的了。

Monday, June 05, 2017

【唞暑】


↑回家執屋一向是夢想,但卻沒有這樣的空間。


C說,返教會聽那些叫人不耐煩的講道,在浪費自己的生命;這一個月,她都沒有再返崇拜。只是在把阿仔交上去兒童主日學之後,就去了書店。

我沒有說很多話。以往,我可能情詞懇切,不完全是因為想她「守住信仰」,而是,我不想被人問起,不知怎樣交代。

我覺得很累。累的正在於生活每一步都要思考意義,都要取捨,甚至需要交代。某些慣性的安排或想法,好像常被挑戰。點解教會要成日返呢?點解唔花多d時間陪家人成日要OT呢?點解雜誌要做得咁死板呢?點解你阿爸會咁諗野呢?點解你鬧阿仔鬧到咁犀利呢。

每個生活場景都需要交代,我覺得生活就像不停要開記者會。即使不是對住外面,即使只是對住屋企,對住自己,都需要解釋,都需要思考怎樣才是合理,說得通。從做雜誌,到做自己,經營婚姻關係,怎樣教養彭日嵐,學習,信仰生活等等,從星期一到星期日,時時刻刻都要細想,要做,做到凌晨,睡眼惺忪,家庭還對自己有要求。生活是不是這樣才算有意義。

有一個早上我剛起身,踩到阿仔在地上的玩具。又係咁樣亂放玩具。我一手拿起旁邊有個用來吹氣球的波泵,「砰」的一聲扔爛在地上。阿仔呆了10秒,開始嚎哭。C呆了十幾分鐘,幾乎哭出來。她說你快些去睇輔導。

我不知自己發生什麼事,只知道壓力已經大到失控的地步。

今早自己一個在崇拜的時候,的確在聽令人不耐煩的講道,同時在寫日記。忽然想,可不可以放下一段時間呢。暑假來了,是不是可以唞一下暑呢。

三個月唔返教會,三個月唔駛做功課住,三個月不用上學,每個月一天不在家中睡(去退修),有沒有可能?

既然農夫都可以唞暑,傳道人都有安息年假,我可不可以劃一個時間出來,集中一個較少範圍的生活,像是家庭和阿仔的相處,而不去理其他東西?
工作,可否都減慢一些,多放一些假,叫自己可以減少一點壓力?

我沒有勇氣擺脫一切的限制,但求將自己可以付出的空間,擴到最闊。

Friday, April 14, 2017

(從來沒有的)鼓勵






昨晚跟 dydy 談起下一期的一些想法,她寫這些,輕輕的幾句話。
雀躍與期待,我說,很遺憾地,在自己的工作間,從來沒聽到過。

當你遇上一些完全沒有遇上過的情況,就會驚覺,咦,原來我們缺失了一些什麼。

我發覺了這種團隊的文化,很少鼓勵,很少為他人所做的事感到驕傲與提出真心的欣賞。(對外面的合作伙伴,倒是這樣
喜歡跟好叻的人合作;跟「自己覺得」沒那麼特別的,會輕輕帶過,會不屑,會責難。

用好多吐槽的同事提到的,就是,
「根本他們沒有人看到我做了什麼」

原來是好多人(幾乎是除了我們以外的所有人)心入面都這樣覺得。

為了一本書的完美,不惜犯下更多的不完美

成就自己心目中覺得好的事,不自覺地犧牲了身邊的人。
同事、朋友、家人。

即使是最親密的戰友,也是一樣。

大概我們太迫切要想到點子,太急於要成功;
野心太大要做更大更難的事,太難接受自己與他人的不濟。
我們甚至完全看不到身邊微小而美善的東西,察覺不到自己有這一個這樣的盲點。

到別人發怒了、泄氣了、離開了,我們還不知道;
到驚覺,才急於補救,買一盒餅,網上說幾句恭維的說話。
餅,可以買多少盒?話說完了,如果我們繼續這樣的工作方式與心態,
是要等待下一次的爆發與吐槽?
內化的事,難道用外在的化妝就可以蓋過?

我曾經好想從核心 withdraw,都是因為,
我真是好久沒有嘗過被肯定的甘甜了。

我想跟願意肯定別人的人合作,
難道,這不就是人之常情嗎。

Friday, March 31, 2017

給自己的禮物





201703331 /

今日訪問完回家的時候,路過 Apple Store,入去給自己買了一份小禮物。
一個皮革手機套,好名貴呀。

算是心裏有少少物欲滿足吧。如果日常有一些這種小心意給自己,希望可以打起更多精神來。
同埋聽店員說「呢d係真皮,愈用愈靚架。」都唔知有幾成真,不過如果真,都幾好呀。
一步到位啦。拎上手真係好貼服,好舒服,應該係值既。

我真心覺得,自己真係好努力地去活得好了。
每一分每一秒都叫自己不好浪費。
當然因為軟弱,始終有好多時候,都無無聊聊地浪費了機會與時間;
但是我真係對自己說,你已經做得好努力了。
不是這樣安慰自己,我可能活不成了。

希望可以給自己定期有一些目標,一些獎勵,
可以更有攻頂的士氣。

「很努力」這些說法,我一年前、兩年前都說過,
但現在心態不同了。
以前覺得自己可以保持工作的形態,覺得屋企是羈絆;
現在看見彭日嵐漸漸大個,自己覺得對他有一定的虧欠,
家庭和氣,對工作都好重要,最重要是自己要識得平衡。

時間依然好少,工作依然好chur,還要讀書,怨言其實也有。
不過我都當成是需要處理的一部分了,自己學識分配,盡量做到合理使用。
最後就是不要浪費時間。
但是,人其實不能夠永遠都那麼理想,
人總是會有deviation和慾望的,
所以,要用一些正面獎勵,平衡一下勞碌的生活。

Sunday, March 19, 2017

情緒 / 如果澳門是一個人

20170319 /

因為書誌做關於「情緒」的題目,我有一個遲來的發現。這個社會對於人必定出現的情緒,冷漠得近乎於絕緣的地步。生產力之苛求,令每一分鐘都需要理性思維支撐住,情緒表現出來被認為是多餘、不理智、能力有問題、阻礙別人工作……

或者我們沒有辦法改變職場或者社會倫理。但是我們可以從自己做起。少預一點工作,多預一點時間給自己發泄、冷靜、休息,多留一分精神與身邊情緒不好的人……反而將時間盡量不做一些不要緊的東西。

我正想說,這原來跟我從剛回來的澳門之旅,有一點那麼微妙的關係。

我在facebook分享說,每次過大海,看見澳門的發展都十分失望。每天都被金碧輝煌的賭場包圍;酒店的房間,表面上貴氣,其實除了賭,其他什麼都缺:健身室遠到不知在哪裡、附近吃飯的地方少、行街的地方更少……其實總的來說,那間房是給賭客的宿舍,而不是讓人渡假休息的好地方。我們打趣,澳門的賭場,比7-11便利店還要多(其實這應該是事實)。

每年澳門的賭業收入驚人,政府的賭稅收入,叫她的GDP幾乎跟香港看齊,人均「收入」排全球前列(是不是平均是個大問題)。「正常」來說,一個地方,如果有這麼多錢,她大有條件做好一切的民生工作:醫療、教育、福利、環境、交通……叫一切居民生活得幸福。而事實上澳門幾十萬人口,要讓每個人過得豐足,真的完全沒有問題,而且會有更多條件做重建、古蹟保育、科研、環境保護、土地公義……

但是澳門就是不做,無節制地讓賭場一個又一個地侵蝕自己的地方,任由大陸人帶起樓價,買一幢樓要七八百萬元,完全脫離購買力,而公共屋又遠遠不夠。輕軌鐵路一直都起不完,很多殘舊的樓房又沒有好好修好。


不禁好想問,究竟搞乜呢。有錢都唔識用,有錢給不同的利益集團瓜分了,而且,有錢就想再搵錢。有時覺得理所當然的,其實根本就不是那麼理想。真正的人性就是有錢就不會好好地使,反而用了去做唔知甚麼。如果澳門是一個人,他就是一個不懂得為自己未來著想、不能將財富變成文明的暴發戶。其實金錢的意義於它究竟是好是壞,好難說清。

其實人都是一樣吧。很多事都是很理所當然,很合理,原來人本身就是多麼不合理。如果沒有清楚的信念和堅強的行動力,我們以為資源和條件滿足,都完全沒有意義。




Saturday, March 11, 2017

捕捉

20170311 /

足有3個月沒有再寫東西。

以往的習慣是,總在多愁善感的時候,把思緒雜亂無章地記下,所以日記總是很多。
但到了這個階段,卻寧願無聲勝有聲。
收在心中靜靜思考。

又或者是因為在這段時間,
經歷了人生中(暫時是)最大的困難。

在工作、家庭、關係、自我形象上,每個方面都感覺失控,不知自己是誰。
而來自四方八面的限制與要求、負擔,更重要是自己背負住的期望,一下子像大水一樣淹來,
幾乎窒息。遇上好一段家中的人情緒極差的時間,
我多次覺得自己就快要死掉,很想從生活之中解脫。

最後在感覺最絕望的時候,因為同工營,因為歐牧師的訊息、
同工的情緒分擔、德誠的分享,再看完《與自己對話》,
終於漸漸從死蔭的幽谷之中爬出來。




這段時間,說是死死蔭的幽谷,一點都不為過。
但之後的一段日子,卻是見到太多恩典,如泉湧,
像是在自己終於接受自己之後,就湧過來,替那個疲憊不堪的自己打氣。

讀書成續不錯,雖然自知沒有好努力;
去了夜闌人靜的荔枝窩,多了很多默想的機會;
跟同工有了很多的分享,接收了很多支持,多謝他們;
戰友對deadline不再堅持;
去了一個很舒服的肥豬團;
讀書每每都有新的反思,特別是許寶,為自己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

不是說沒有問題,但是這段時間,的確比想像中容易過,
是太好的休息。

不知道這跟自己的心態轉變有沒有關係,
可能點都有些,也可能是心理作用。
無論如何,好想繼續捕捉自己的轉變。

(最近非常頻密地update IG就是有這種思考。)

然後,就想開始重新再寫東西。
在Facebook的,是大眾廣場,有些較私密的、不成熟的想法,就想窩在這寫。

好想盡量每個星期都有機會寫一點什麼。捕捉一點什麼。
Make room for the uncontrollable self,
是這段時間好想做的事。




Under the Black Suit

終於回來了,這可是我寫得最久的一個 Blog 站。早前因為無法再進入,一度升起寫過的東西無法再取回的恐懼;之後擺下了,過年後回來,終於的起心肝,重新找進來之法。其實也不是困難,一找就找到了。 生活往往就是差那麼一步,一口氣,可能就是一年。 網上寫文章的困擾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