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同理心(Empathy)是很重要的。
維基百科中,「同理心」有以下的解釋:
同理心,就是站在對方立場思考的一種方式。
在既定已發生的事件上,把自己當成是別人,想像自己因為甚麼心理以致有這種行為,從而觸發這個事件。 因為自己已經接納了這種心理,所以也就接納了別人這種心理,以致諒解這行為和事件的發生。這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同出一轍的。
就算是自己的看法與人不同時,不認同—也不能判定對方的一定是錯。嘗試反覆地思考,認真從其他角度去看,針對事而不是針對人,便會發現自己原本的定奪不一定完全正確。因為事情發生在「我」身上(主觀)跟發生在「你」/「他」/「她」/「它」身上(客觀),分別可非常大。別人的想法和行為,總有他的原委。
肢體、朋友之間相處,同理心可以令很多事情產生變化。細味生活上的人與事,原來我們很容易就好早地為別人下了結論,說「她 / 他一定是因為某某人 / 事才會變成這樣」,接著很容易便跳一大步,定案說,「這人其實也不太勝任在這崗位上事奉了吧」或者「這人就是這種性格的吧」這類說法。其實這樣的一跳,邏輯上或理性上未必是錯,但其實欠了一個很重要步驟,就是去思考,「為甚麼會這樣」?
同理心的出現,讓人很容易對別人的處境生出體諒,因為我們都願意接受,「如果能力所及,其實她 / 他並不想這樣」的一個前提。有了這個前提,我們會跳落另一種結果:「我們可以怎樣幫助他們?」
就任組長之後,有一次跟其他人談到某些肢體,很容易就評論說:「其實 X 也真的是太過被動了吧。我們不停地去關心,但好像還是沒有得到回應啊。今天的情況他們是不是也該有責任呢。」之後有機會探訪當時人,越發便覺早前的結論實在下得太早。眼看面前的困難,我清楚了解前因後果,之後我腦海中第一個浮起的問題就是:「我們可以怎樣幫助他們?」
事奉人員之間,也很需要這種同理心。事奉在性質上是工作的一種,而受到香港這個高速非人性化的企業文化的薰陶,我們很容易就用理性跳了很多步,達到一些不太人性化的結論,包括「你這樣做是不行的」、「你難免是失職了」、「給他們施點壓吧」、「我也不想理會這種人的做事方式」。但一到這裡就停下來的話,整件事就變得糟糕透頂了。信任和關心似乎找不到存在的位置。同理心是一種推進力量,迫我們再問自己兩個問題:「為甚麼會這樣?」和「我們可以怎樣一起提供幫助,解決這個困境呢?」有這兩個推進,整個團隊就是一個活的、有愛心的團隊,因為我們當每一個成員,就好像自己一樣。能夠處身於這樣的一個群體,是一種福氣。
對於很多朋友,我也有類近的感覺,不過在此不贅了。
想起這段經文,好像不太貼切,但願也成為同理心的一種表達:
我的弟兄們,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心,卻沒有行為,有甚麼益處呢 ﹖
這信心能救他嗎 ?
若是弟兄或是姊妹,赤身露體,又缺了日用的飲食;
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平平安安的去吧! 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
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這有甚麼益處呢﹖
(雅各書 二:14-16)
願上帝體恤憐憫我們每個人的軟弱。你很真切地明白,我們今天的軟弱,實在不是故意要來的。每當感受你的愛,我就明白,你對我的同理心,原來就是我從罪裡重新站起來的關鍵。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