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24, 2008

為人父母

自從團契爆發了嬰兒潮之後,除了引起團契內各種互動模式的轉變之外,也給我們這些還沒有孩子的人作了個很好的示範。在不多不少的聚會中,我們對這些新手父母有了更多的瞭解,也帶給我們很多細心思考將來的機會。有牧者和肢體說過:「到你生了孩子,就會知道做父母的苦處。」我絕對理解。這句說話其實一點都不陌生──我們的家長們早就說過不知多少遍,而我們以前總是不以為然。再者,類似邏輯的說話在幾年前也有人說過:「結了婚,你就會知道同住難。」到今天,路雖然艱難,所得所失也是從來沒料到,畢竟還是走過來了。

看著不同的父母以不同的方式照顧孩子,我也聯想到,對於將來帶自己的孩子,會有甚麼期望?

今天的父母和孩子,不知道是幸福還是不幸。這些最緊張他們的父母,有相對較富裕的環境,提供最富營養的食物、最保護性的環境、最多的玩具──但凡父母,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條件。可是相比起較家貧的以前,要病的還是繼續病,愛哭的還是一樣哭那麼多、喜歡板起臉的不會因為多了玩具而變的開心(或者他們根本不知道多與少的分別)。我就細想,究竟每一個父母的共同心願─「寶寶健康快樂地成長」,環境和經濟條件,佔了多少個巴仙?

有時我又想,在今天充滿權威理論的時代,無數的人和書本指導著父母每一天應該如何應對小孩子身上最細微的轉變。幾乎每天哭多少遍、嘴型如何都可以解讀,究竟上帝造人的最初,叫小孩子有這多麼表情,究竟真的是要人無時無刻不注意小嬰孩,還是一種訓練小孩與大自然互動的必然過程。干預太多,是不是會弄巧成拙?

一家人由兩個人,因為生孩子,變成四個,因為還多了一個家傭。誠然,有一個家傭,生活就比較好辦─至少雙親仍然可以繼續工作,外母和婆婆也不用全時間照顧孩子,家裡的家務也有人做。只是,撇開每月數千月的開支不講,孩子每天對著工人比對著父母還多。結果父母回到家裡,想把孩子抱在懷中,孩子卻哭起來,因為對少不更事的他來說,工人比父母還要親。聽到這兒,只好慨嘆,這實在是一種很無奈的情景。

我的嬰孩時期,在大角咀的一座老唐樓的針織工廠裡度過。由於父母都要開工,只好將我放在工廠中的小房間裡。有時實在太忙,沒有時間照顧,唯有把我放在坪石村的婆婆家裡住幾天。記得最初離開父母很是傷心,但面對的畢竟是親人,還有很多叔叔和姨姨,生活倒也有很多有趣回憶。有個舅父很惡,常常迫我一定要坐定定把飯吃完;另一個沒怎麼理我,但喜歡起床之後把腳放在我的肚皮上磋(我當時是睡在地上的)。我喜歡一手打在姨姨的屁股上,惹得她破口大罵;婆婆每個早上都會到酒樓買點心回來,公公就沖好咖啡,可是從來不給我喝。閒時會和哥哥到樓下的遊樂場,管它甚麼菌,就是跟所有小朋友喪玩,滿身都是沙泥,應該也不只一次。

當時家裡的全都是藍領一族,沒甚麼大錢。但說到家境好壞,其實小時候,也是沒有這種觀念的,現在回想起來,正面的回憶卻不少。倒是說到關係融洽,又可以互相照顧,今天的小孩,恐怕就沒這種團圓歡樂的福份了。跟很多小孩一起玩的日子,也許更讓我增加了面對世界的自信。

今天的孩子,不知道是幸福還是不幸。

有這種感受,是因為覺得,現在的小朋友雖然說物質越來越好,得到的 attention 越來越多,但受到的控制也越來越大,而且長大之後,性格也不一定好(這是從我看見不少家境富足、照顧周到的小孩子之後發現的。『投資』了那麼多,孩子卻養不熟,真是氣餒之至)。你可以說,我未生孩子一定不明白當父母的難處;但說到觀察小朋友,我的經驗並不比當父母的少。而我的結論是,所有人認為是 logical 的投資與期望,其實可以說是不能絕對成立的,至少個人的脾性,並不絕對是由奶粉的質素和一同相處的時間長度來決定的。

或者真正發生決定性作用的,是父母本身。

看見過那麼多人,或者沒有一對放諸四海皆準的標準,但是父母本身的性格修養,卻是對嬰孩影響最大的關鍵。無論環境貧富,孩子都是看著父母來學習的。父母開懷,孩子就學會快樂;父母寬容,孩子才能學會包容;父母願意打開門,孩子才看到外面的世界。自己在沒有父母同住那段日子,如果給專家分析,一定會說孩子失去了安全感。其實我覺得安全感是恰如其分而已,在外婆的家裡,我實在學會了獨自面對外面的世界,只要在我逗留的地方的人是友善和安全,管它是香港還是以色列,在公屋還是在曠野,孩子會學習去適應。

耶穌基督,只是生在馬槽,成長於一個四處逃命的窮家庭而已。

記得以前有些父母喜歡故意藏起來,讓孩子焦急。故意挑動孩子的不安感,個人認為不算是好方法,不過放手讓他上去接觸最闊的世界,而自己又更努力地學習成為一個更合上帝心意的個體,無論對孩子還是對自己,都是最好的選擇。

所以如果想生仔,第一句問的不是有沒有錢,也不是問自己時間和心態上是不是準備好照顧小孩,而是問,我的生命,是否已經擺上,願意時刻學習成為孩子的榜樣。

教養孩童,使他行當走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22:6)

Wednesday, November 19, 2008

迦勒

昨天 T 在主日學的課程中提到迦勒這號人物。迦勒 ─ 一個信心和勇氣並存、並堅持自己的「另一個心志」,在俗世中,是令人神往的清流。在這裡,引用一下其他人的文章,作為分享。

(下文引自台灣「金燈臺」第32期,何衛中《迦勒的心志》,本人略作編輯)

聖經中記載着許多屬靈偉人,每個人都有他突出的特點,這些特點是神所給他們的評語而肯定的。例如以諾的特點是他長期的與神同行。挪亞的特點是照神的吩咐造方舟。摩西的特點是在神的全家盡忠。大衛的特點是合神心意。這些很著名的屬靈偉人,我們一提到他們時,就會馬上聯想到他們生命中的特點,而對他們肅然起敬。

但聖經中同時也記載着一些不是很著名的人,他們的名字給另外一人蓋過去了,所以使他黯然失色。只是他在神面前卻並不如此,神照樣給那些對祂忠心的僕人合適的評價,就是本文所要討論的迦勒。我們來看看神對他有甚麼評語及應許。

「惟獨我的僕人迦勒,因他另有一個心志,專一跟從我,我就把他領進他所去過的那地。他的後裔也必得那地為業」。(民十四:24)

這節聖經就是神對迦勒的評價及應許。神稱讚迦勒有另一個心志;專一跟從祂。因此神應許要領他進迦南地,並將那地給他的後裔為業。

迦勒與約書亞兩人是同時出道的人物,是同探迦南美地十二探子之一,與約書亞齊名同等。但摩西死後,神卻興起約書亞作以色列人的領袖,而沒有揀選迦勒。不過迦勒卻是甘之如飴,絕無怨言地服在約書亞領導之下。後來他求見約書亞,向他請纓出戰亞衲族人,是以一個下屬向主帥請願的態度,這種服權柄的心志,十分難能可貴。

雖然十二探子的回報,其中十人的回報使百姓驚懼,但迦勒不因環境的改變,人事的改變而灰心喪志,專一跟從神,這個專一跟從的心也是神對他的欣賞及稱讚。

「迦勒在摩西面前安撫百姓,說:『我們立刻上去得那地吧!我們足能得勝。』」(民十三:30)

進入迦南四十多年,八十五歲的老人,竟然還自請出征打仗,並且要求打最難打的亞衲族山地的人,是寬大堅固的城,他的雄心壯志何等可佩服,這跟時下很多青壯年人未老先衰的情景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那時,猶大人來到吉甲見約書亞,有基尼洗族耶孚尼的兒子迦勒對約書亞說:
「耶和華在加低斯巴尼亞指著我與你對神人摩西所說的話,你都知道了。
耶和華的僕人摩西從加低斯巴尼亞打發我窺探這地,那時我正四十歲;我按著心意回報他。
然而,同我上去的眾弟兄使百姓的心消化;但我專心跟從耶和華我的神。
當日摩西起誓說:『你腳所踏之地定要歸你和你的子孫永遠為業,因為你專心跟從耶和華我的神。』
自從耶和華對摩西說這話的時候,耶和華照他所應許的使我存活這四十五年;其間以色列人在曠野行走。
看哪,現今我八十五歲了,我還是強壯,像摩西打發我去的那天一樣;
無論是爭戰,是出入,我的力量那時如何,現在還是如何。
求你將耶和華那日應許我的這山地給我;那裡有亞衲族人,並寬大堅固的城,你也曾聽見了。
或者耶和華照他所應許的與我同在,我就把他們趕出去。」
於是約書亞為耶孚尼的兒子迦勒祝福,將希伯崙給他為業。
所以希伯崙作了基尼洗族耶孚尼的兒子迦勒的產業,直到今日,因為他專心跟從耶和華以色列的神。(書十四:6-14)

他的請纓出征,不是不自量力,愛出風頭,乃是深信神的應許沒有落空,故他深信必勝不是倚靠自己的能力,乃是倚靠神的同在。這也正像大衛請纓出戰歌利亞一樣:

大衛對歌利亞說:「你來攻擊我,是靠着刀槍和銅戟。我來攻擊你,是靠着萬軍之耶和華的名。」(撒上十七:45)

迦勒也是基於耶和華的應許,故才有這雄心壯志去征服他的敵人。這就是迦勒的心志。是神所喜悅的。

Monday, November 17, 2008

同理心

我認為同理心(Empathy)是很重要的。

維基百科中,「同理心」有以下的解釋:

同理心,就是站在對方立場思考的一種方式。

在既定已發生的事件上,把自己當成是別人,想像自己因為甚麼心理以致有這種行為,從而觸發這個事件。 因為自己已經接納了這種心理,所以也就接納了別人這種心理,以致諒解這行為和事件的發生。這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同出一轍的。

就算是自己的看法與人不同時,不認同—也不能判定對方的一定是錯。嘗試反覆地思考,認真從其他角度去看,針對事而不是針對人,便會發現自己原本的定奪不一定完全正確。因為事情發生在「我」身上(主觀)跟發生在「你」/「他」/「她」/「它」身上(客觀),分別可非常大。別人的想法和行為,總有他的原委。

肢體、朋友之間相處,同理心可以令很多事情產生變化。細味生活上的人與事,原來我們很容易就好早地為別人下了結論,說「她 / 他一定是因為某某人 / 事才會變成這樣」,接著很容易便跳一大步,定案說,「這人其實也不太勝任在這崗位上事奉了吧」或者「這人就是這種性格的吧」這類說法。其實這樣的一跳,邏輯上或理性上未必是錯,但其實欠了一個很重要步驟,就是去思考,「為甚麼會這樣」?

同理心的出現,讓人很容易對別人的處境生出體諒,因為我們都願意接受,「如果能力所及,其實她 / 他並不想這樣」的一個前提。有了這個前提,我們會跳落另一種結果:「我們可以怎樣幫助他們?」

就任組長之後,有一次跟其他人談到某些肢體,很容易就評論說:「其實 X 也真的是太過被動了吧。我們不停地去關心,但好像還是沒有得到回應啊。今天的情況他們是不是也該有責任呢。」之後有機會探訪當時人,越發便覺早前的結論實在下得太早。眼看面前的困難,我清楚了解前因後果,之後我腦海中第一個浮起的問題就是:「我們可以怎樣幫助他們?」

事奉人員之間,也很需要這種同理心。事奉在性質上是工作的一種,而受到香港這個高速非人性化的企業文化的薰陶,我們很容易就用理性跳了很多步,達到一些不太人性化的結論,包括「你這樣做是不行的」、「你難免是失職了」、「給他們施點壓吧」、「我也不想理會這種人的做事方式」。但一到這裡就停下來的話,整件事就變得糟糕透頂了。信任和關心似乎找不到存在的位置。同理心是一種推進力量,迫我們再問自己兩個問題:「為甚麼會這樣?」和「我們可以怎樣一起提供幫助,解決這個困境呢?」有這兩個推進,整個團隊就是一個活的、有愛心的團隊,因為我們當每一個成員,就好像自己一樣。能夠處身於這樣的一個群體,是一種福氣。

對於很多朋友,我也有類近的感覺,不過在此不贅了。

想起這段經文,好像不太貼切,但願也成為同理心的一種表達:

我的弟兄們,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心,卻沒有行為,有甚麼益處呢 ﹖
這信心能救他嗎 ?
若是弟兄或是姊妹,赤身露體,又缺了日用的飲食;
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平平安安的去吧! 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
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這有甚麼益處呢﹖
(雅各書 二:14-16)


願上帝體恤憐憫我們每個人的軟弱。你很真切地明白,我們今天的軟弱,實在不是故意要來的。每當感受你的愛,我就明白,你對我的同理心,原來就是我從罪裡重新站起來的關鍵。

Sunday, November 16, 2008

還原基本

金融海嘯令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受到影響。百業蕭條,人人憂柴憂米,最怕是聽到人說,現在還不是最慘,下年一定會更糟糕。那種向前望去,"You are doomed" 的無奈,難免是最令人泄氣的話。

不過,在最苦的日子還未來到以前,我還得感恩,有這麼一個「預備」的時間。這段時間我已經開始為更壞的情況作準備,少花無謂錢,多用現成的東西。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便會開始感到,其實整件事情是一個提醒,告訴人類,生活中實在有很多無謂的花費(無論是錢還是物質),消耗了地球很多資源;做了很多虛無的投資(參與沒有生產力、高度投機的遊戲),而這種虛無卻又養活了好多人。當虛無的東西倒塌了,甚至拖垮了實體經濟,連人的基本生活都催毀。作為小市民,當然無力改革金融體系。但有一樣野是值得再學習,就是將生活還原到更基本的水平。

閒時坐在家中,環顧四周,多出來的東西真是幾令人驚奇。我家兩個人住,卻有七把傘、三個不用的收音機、三部相機、兩部電視遊戲戲、兩部手提遊戲機、兩部電腦、兩個結他、無數個擺到快要發霉的即食麵,都是在不同階段、不同需要之下買的,當中不少是因為覺得「感覺良好」,其實沒了也未必是問題。不計上次慶祝結婚周年的Yamm,平時出街吃,兩個人動輒就百多元落樓,還有很多娛樂和應酬,單單應付了也覺得倦。有時回家已是十時多,連想自己靜靜的時間也沒有了。

在動筆時剛剛看隨到新聞報道說泰林開倉清貨。有個老人家向記者埋怨,買不到自己心水牌子的貨物,「我買的也是自己不喜歡的。」他說。
「咁你又買?」一眾記者追問。
「咁係抵丫嘛!」他答。
這又是一個明證。他買,甚至不是因為「感覺良好」,也不是理性駒使,而是「邏輯推論」而已。

其實忍忍手,對生活沒有任何影響。日子有功,自己卻可以慳好多,又可以把舊東西的價值用盡,那種「抵」的感覺更實在。有時望著家裡成座山一樣的物品,我都很希奇,如果要充份地使用(ultilise)每一樣東西,要花多少時間。

我沒有做統計,不過我相信,如果真的為家中的物品做一個「值買」和「不值買」的評估,後者的 list 一定比前者長(很多)。我們常講環保,其實不是減少用紙、減少用電那麼簡單;而是希望讓擁有的每樣物件,都發揮最大的功用,不要買了一件不久,又買另一件來替代了,舊有的就沒用擺在一邊,甚至丟掉。

金融風暴提醒我們,錢雖然很重要,但一定不是豐足生活的核心。追求太過,脫離了實際的價值,就很易變成虛空。

說起來,我也重新培養了一種興趣,就是 Window shopping 和齋嗡。在電器舖店員面前怒看新手機,跟朋友談起最新型號的電腦,興奮到好像自己明天就會去買一樣。到最後,我都會搬出同一個結論:「沒錢。」

Thursday, November 06, 2008

The CHANGE we can believe in

(原文載於以利沙團契分享群組,謝謝 B 的提醒,我作了一點修改)

加入突破工作讓我學到許多東西。其中一些屬靈的提醒,實在令我很受用。

從金融海嘯席捲全球的那一刻開始,我就有預感自己的位子快要不保。在一家堅持不取政府撥款的機構(是為了更大的事工自由度)工作,還要加入一個未有產物的部 門(新雜誌明年初才出版),按一般商營機構的邏輯,第一件事就是把沒短線利益的工作切掉,那代表一整個部門都可以裁走。而我新加入一個月,只要補一星期的 幾個小錢,就可以讓我「平平安安的去吧」。

我們的奉獻是少了很多,因為很多支持者都是商家。經營環境不理想,即使是多有心的人,可能也會面對極艱難的境況。「即使要我們賣掉部份產業,我們也不願意裁 員。所以大家呢,要多走一步...」總幹事分享說。我正等待著「所以大家要憑信心向身邊的人籌募捐款」這類有點無奈的結論,或者是開始派發「緊急呼籲」奉 獻表,再不就是討論減薪的方案細節。

「在 11 月 22 日在北角宣道會,我們會搞一個突破羣體及同行者分享祈禱會。」總幹事續說。「請大家盡量邀請你的同行者、「突破」的支持者出席,我們要支持他們,為他們祈 禱。他們很多人現在可能都身處於很大的困難當中。大家第一件事,是要多走一步,關心他們的需要,與他們並肩同行。」

一個機構,在最水深火熱的境況之下,第一件事做的,是把手伸出來,為一直幫助他們,現在卻落在困難中的同行者禱告。聽到這個訊息,我深受感動。在困難中彼此地關心,比力求自保,是一個多美好的見證。

我回想自己的生活。我曾經歷過很低沉的時間,竭力地想為自己的生活加添一點享受、加添一點圍繞自己的朋友,也希望自己在教會怎樣積極,也希望教會能夠怎樣幫 助自己,來令自己活得更有意思,不過心情往往只是更不快樂。早前看過一本書叫《我到我們的世代》,作者鼓勵說,令世界更漂亮就是從每一個人做起,為了身邊 的、居住地的、國家的、世界的「我們」,改變只有「我」的生活態度。為他人而活的生命,是更有意義的生命。基督從為我們捨身,正是這個道理。

於是,我找尋服侍身邊人的場所。伸手所及,應該由哪裡開始? 我想起我們的團契。上帝從別人美好的見證告訴我,無論得時不得時,境況是好是壞,反應是冷是熱,人都可以選擇走出自己,多行一步,從顧及身邊的人開始每天 的生活。這不是一個命令、責任或本份,而是一個 always possible 的選擇。

當然你仍然可以不理會,不過這個選擇會帶來改變。或者我們不是每次都可以那麼主動,但只要每人願意,按自己的步伐,每次走或大或小的半步,嘗試尋回起初的愛心,就是讓神得激勵、進而配合我們的機會。就好像每個人走出來給奧巴馬投一票,馬丁路德金的夢想就實現了。

多不多人一起團契、分多少小組、事奉艱不艱鉅,很多事情未必如我們所願地成就。只有一件是可以選擇的,就是今天就行動,關心身邊的你和他/她。

每一次返團契,從副堂轉個彎,看見在座的你們,就感到高興。
幾天以來,在團契群組看見很多留言的名字,就好像跟你們團契一樣。

讓我們為彼此的靈性守望,為有這一批同行者而感恩!

Monday, November 03, 2008

讓愛走動

從不同的弟兄姊妹的渠道中,知道不少人對團契的近況都有點失望,覺得四周事工雖多,但團友之間的關係卻難以維繫。改革後的團契,小組還可以,大團比平時更少人,回去好像有點鬱悶。很多弟兄姊妹因為事忙,沒有抽空出席。

其實聚會的時間一樣、人又一樣,只是某些時段較忙,並不會對出席影響太大。或許說穿了,只是心態上覺得若有所失,覺得今非昔比,比起其他個人活動或需要,只好取捨了。很多原因(當然也會有實際困難的時候)其實都不是核心原因(因為總有其他可以兼顧的例子)。我也不覺得這全是團友不夠堅持的責任。很多時,事情的發生是雙方面的結果。團契的領導和教會的長執,實在應該好好思考為甚麼會出現這個問題,以及應該如何營造一個友善、具吸引力的環境,讓團友願意抽時間回來聚會。團契沒落,教會是有逃脫不掉的責任,而察覺不到問題出現,就更需醒覺。

希望身為帶領者的每一位,不管是在上的又好,在眾人中間的又好,作決定的時候,有一種急切了解弟兄姊妹情況和需要的心腸,而不是第一件事就將事工放上會議桌,然後大家商量怎樣去完成。團契不是要為教會動員群體,有行事日程也不是為了要交出成績,而是彼此進深相交,為各人的需要而守望。

團友當然也有責任。誠然,事奉者應該努力為信徒們洗腳,不問回報地一味服侍。但是團友也不能夠以消費者的心態自居,把聚會看成服務內容,將團契周目看成像餐廳的餐牌一樣選擇,把身邊的團友看成個人社交網絡。因為悶或不精彩就不去,那是楊牧谷牧師提及過的「基督徒遊牧民族」,只揀有好草吃地方才去,是一種投機的表現。

其實我也不喜歡「做得基督徒就要預左團契時間要拿出來」這種說法,因為我小時候也曾經被人如此地訓話過。教會或團契憑甚麼在沒有弄清楚情況之前,就把責任圈在別人的頭上呢?我明白基督徒不能停止聚會,但教條主義就只有令人厭煩的份兒。

問題是甚麼? 有時我想,或者是我們愛的太吝嗇,太自我中心,沒有在能力以內承擔起把愛分享給有需要的人的使命。為己勞必為己傷,拼了命為自己爭取最適合的環境,換來的可能只是一肚牢騷;唯有當我們的心思是在於別人的需要上,我們才有了向前推進的燃料。有人說得好,當我們把食指舉出來指責別人的時候,其實我們至少有三根指頭是對向自己。你看到別組那一位沒有人理會的肢體,你有上前親切地問候嗎 ? 看到有人幾次沒回來團契,我們曾否試過為他們的近況而札心禱告 ? 我們有沒有陪伴新回來的朋友,跟他們一起上信仰研討班呢? 看見不適應的組長,我們曾否把關心和問候帶給他們,即使只是寫一張書籤 ?

其實我也很慚愧自己沒有做到以上很多的東西。它們都是我親眼看到過發生在其他有心的弟兄姊妹身上的活見證,當團契陷入人最少的困境時,你仍然會看見他們,看見他們,你心就覺得暖。我相信,他們出現不僅是為了覺得團契特別正(他們其實也是有感情有理智、能分辨質素的的生物),多多少少也是為了等候你和我的出現。有他們(泛指一切讓愛走動的人),團契就有愛,事工就有愛,新朋友感受到愛,最重要是,我們每一個願意付出的人,都在經歷愛。

如果我們要問自己今天的鬱悶怎樣解決,就應好像馬利亞一樣,第一件事就捨棄懷裡的銀子,將極貴的香膏摔碎了,「盡她的所能」,堯灌在主的身上,神蹟奇事立刻就會發生。

讓我向 K、C、K、Y、H、M、Y、B、M、J,還有很多很多人學習。有很多人其實我並不是很熟絡,但你們的付出,一直留在我的腦海之中。主讓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我就要為此而感恩。親愛的弟兄姊妹們,我們一同學習吧!

分享:《讓愛走動》
詩集:讚美之泉 08 - 讓愛走動,20

走過傷心,走過淚水,讓每一顆心再次飛起來。
用你的心,伸出你手,讓每個靈魂再次活過來。
讓愛走動,讓你的愛化成希望的種子,
隨風揚起,編織美麗的夢。
讓愛走動,讓你的愛化成溫暖的擁抱,
綻放陽光,編織神所造的夢。


P.S. 發放一張 J 拍攝的阿波組合照。我要特別謝謝波記和潔雯,因為你們起初的愛心,才有今天做組長的我、Yan 和曾經負起組長重擔的 Lily。你們永遠是我的老師。還要一提 Yan,自從出去短宣服侍人之後之後,就看到她改變的更堅強,承擔起關顧的任務。作為新人卻鼓起勇氣走上前服侍團友的 Lily,也讓人折服。阿波組讓人懷念,不只因為「我們很熟」那麼簡單。

Sunday, November 02, 2008

(無聊地)共度時艱

K開完有關於機構現時狀況的會議之後回來,向大家簡述了情況。大家沒有太多話,畢竟對當前的形勢是憂心的。用信心去承托是說得美,但畢竟也是人,眼前也不是說用信心就可以完全抹去大家的愁緒的。心中沒錯仍有一份平安,不過就好像其他正在經歷金融海嘯的人一樣,忐忑的心情溢於言表。


這可能是有史以來面對過最差的情況,不過,我們都要打起精神來,用朝氣和能量帶來改變。不行,一定要找到某種方法給團隊打打氣。


G 突然間提出了一個建議。接著大家也呆了一會,懷疑自己有沒有能力和勇氣這樣去做。在猶疑的當下,一把聲音晌起說:「一於就這樣。期待明天的來臨!


我擁有的「這種家當」其實不多,要左拼拼右拼拼才行。不過想到明天大家可能都會有出人意表的表現,一定要花點心思才行。晚上,我也用期待的心情迎接這一天。


這就是發揮創意的正面能量 ── Shocking Colour Day(震撼顏色日)和 Rainbow Fighters(彩虹戰隊)!



Saturday, November 01, 2008

「自己」

多得 O 的幫助,我和同工們來到了她工作的學校,跟二十多位中三的同學一同做了第二次的「我的未來」問卷調查。第一部份是請每一位同學畫下自己的未來,繼而畫下自己在一年後、五年後和十年後的樣子。其實也是意料中事,他們大部份不是對自己的未來茫無頭緒,就是有了目標,卻不懂計劃、也沒信心把它實現。前後兩者的關係是,他們根本一開始就沒信心自己能夠成功,因此計劃與否,似乎也變得不太重要了。

又或者應該將事情這樣來看:他們不是覺得自己能力上不能達到,而是認為自己並不能夠騎在足夠多的人上面,來攖取那個僅有的機會。有一個學生這樣分享:「這個社會,不是人『點』你就是你『點』人,所以要有錢,有錢就有權力,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他在自己的未來那張畫紙上,畫了「不明」、「?」等等,直到訪問的最後,他才說,其實想當個探險家,發掘海中的無人島,為的是把它佔據下來,成為自己的世界,「又獲得財富和榮耀」。其實也不知道是不是瞎扯,不過按他說,不敢把夢想照直寫的原因是,自己英文太差,理想沒可能實現。

之後我拿出一個圓靶,請他們想想在思考自己未來的時候,會考慮到哪一方面。從靶的中央擴散出去依次是自己、家庭、社會、世界。我們得出這樣的一個結果。


那一刻,想起了之前分享的文章。我們都只是看著「自己」做人。

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其實有何不妥?其實也沒甚麼吧。不過,記住當競爭的定律使全社會以至全球的相當一部份人,被其他人壓住了,沒法子實現自己所希望的事情,甚至在不情願的情況下被剝削、甚至犧牲了生活的基本權利,我們是不是仍然選擇儘往繩索的尾巴上抓,好像我們不致成為他們的其中一員,被丟在社會的角落,無人幫助呢?

其實,香港正是如此的一個社會。

Under the Black Suit

終於回來了,這可是我寫得最久的一個 Blog 站。早前因為無法再進入,一度升起寫過的東西無法再取回的恐懼;之後擺下了,過年後回來,終於的起心肝,重新找進來之法。其實也不是困難,一找就找到了。 生活往往就是差那麼一步,一口氣,可能就是一年。 網上寫文章的困擾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