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29, 2009

光榮(KOEI)


如果你聽過「光榮」(KOEI)這家公司,別以為它的出品就只是「三國無雙」和「高達無雙」系列而已;它真正的看家本領其實是模擬策略遊戲(SLG)。在日本,造遊戲的公司很多,但說到 SLG,光榮絕對是龍頭大哥,更是一個傳奇。如果你小時候都略有玩過電腦遊戲,應不會對以下的遊戲感到很陌生:

三國志系列(包括英傑傳、曹操傳)(中國漢代)
信長之野望系列(日本戰國)
大閣立志傳系列(日本戰國)
成吉思汗系列(中國宋代至明代)
大航海時代系列(歐洲中世紀)
提督之決斷系列(二戰太平洋戰爭)
航空霸業(現代航空公司)

SLG類遊戲其實也不是只有它一個能做。這種遊戲的吸引力在於巧妙地結合歷史與幻想的需要,將玩家放到一個歷史場景之中,由玩家自己創造故事的結局。這對一些於歷史有研究的男孩子來說,是一種非常好的活動教學。

光榮不可動搖的地位是來自它對所有數據的精確和適量的掌握。一個歷史遊戲,要準確地擬出實際的場景,所有的數據(好像物資、城市狀況、軍隊、個人能力的量化指標等)都要簡化得能讓玩家掌握,但同時又科學化、合理地、像真地彼此互動,營造出適合玩家持久地玩下去的場景,只要你幻想一下,就可以知道那是多困難的事情。以一個城市為例,它的糧食儲備會牽涉到幾個問題:

隨著城市發展,糧食儲備會怎樣上升,才會令玩家覺得自己的措施有成效,但又需要繼續努力才能保持?
軍隊和人民應該怎樣消耗糧食,才能合理地讓玩家覺得有能力繼續玩下去?
城市裡的米舖匯率應該怎樣浮動,才不至於出現多多錢買少少糧或者少少錢就谷爆糧倉的不合理情形?
記住,這些互動,是會持續在整個遊戲之中,如果有一個小地方出現漏洞,整個系統就會因為不合乎現實而崩潰,遊戲也再沒有玩下去的價值。

而光榮在第一代的策略遊戲,在數據方面已經做得接近完美。台灣和國內的同類型遊戲,只要一玩上手,半小時之內就會發覺完全根光榮沾不上邊。為什麼它有這種能力? 相信它在推出之前,已經做了非常詳盡和長期的測試,逐項問題修正,將太複雜的移去,將太戲劇化的弄得現實一點,在保持互動性之餘,又做足夠的
空間,放手讓玩家自己創造。這是我一直以來最崇拜光榮的地方。

為什麼我會分享這些呢? 因為近來迷上了一隻10年前出產的戰略遊戲,現在仍玩得津津有味。下次要跟大家分享一下。這隻遊戲叫做《成吉思汗四:蒼狼與白鹿》。一般的策略遊戲都有一個特定的場景,例如中國、日本、歐洲。《成》的版圖是全世界,目標是完成統一世界。這麼具野心的設計,但面對這麼大的版圖,如果要像以往那樣管理每個地方,那不是天黑都未玩完一個回合? 究竟光榮怎樣進化適當而合理的簡化,同時又加入不同地區的文化互動,真實模擬出當時文化交流頻繁的大時代呢? 我想我會整理一下,再分享出來。

先給大家一點圖片看看。
你能認出來嗎? 這裡是義大利,右邊是巴爾幹地區,兩者已經散佈不同的文化。

Thursday, July 23, 2009

正路‧生命

《我們是正生好孩子》只有十多篇短文,由十位同學在信紙上寫成,由突破同工編輯校對、設計、赴印。一程車的時間,已經可以看完。

也許同學們從來也沒想過,自己寫的東西竟然有一天能夠收在書本裡,與讀者分享。這可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事。他們的文字並不精煉,但思想是如此成熟可敬,能夠如此,也許是因為他們深刻的生命教訓。他們付出的代價,大得很。

正路
你覺得他們的改變是神蹟嗎? 楊牧谷說過,神蹟可以讓生命燦爛如煙花,令人嘩然。他們的故事,一字一筆,的確做到了。

不過,很多只是看到煙花爆發的一刻光輝,但看不到背後的一切。

正生同學的文章短短的,一版紙,對於自己的生活也許只是幾句帶過。「要用三年的時間重新學習」、「經過在正生的幾年操練」、「過了五個月開始得到煮飯的崗位」。但其實你明白,在一個沒有繽紛娛樂、充滿體力勞動、居住環境欠佳的地方規律地改過和讀書,對反叛慣了的青年人來說,每天都不容易。有學生說,最初好難捱,難捱在想家。每日規律的生活,看似無情刻板沒趣。但時間讓神蹟埋下種子。

生命的燦爛,原本是在於每天苦日子的堅持。正生的故事是那麼勵志,那麼讓人感受到上帝的祝福。其實上帝給每個學員的是一個盼望,然後,他們要開始面對現實,每日正面跟它搏鬥。

所以,今天當你的條件比他們都要好,你也要懂得面對現實

生命
正生同學的改變,很多時都提到陳兆焯校長和林希聖先生。因為他們首先用自己的生命(每日的行動)去實踐愛,給學生作榜樣。「其實我覺得校長真的很辛苦,我自己一定要做好我自己。」「2個大男人掉下的眼淚相信是出於愛,為什麼要忙於為我們爭取校舍,受人唾罵?」

因為有人為他們付上生命、事業,做了愛的實例,他們終於認真起來了。醒了。

又有不認識的人來付出愛。
「有一次,跟校長在中環路上,一位女士走來,雙手搭著我肩膀 ... 跟我說:你要加油,畀心機學好。我看見她眼濕濕,這是從來沒有見過的事。連一個陌生人也對我有期望。我覺得很感動。」
「有一位師母去了麥當勞,買了23個蘋果批,我心裡想23個 ... 一定很貴。rita 說蘋果批很貴,但師母說不緊要! 我心裡其實覺得很感動,還看見她哭,感動到哭。」

改變人的,真箇是真誠的、不計較的愛。噢! 這不就是主耶穌所做的?
「以前我覺得熱心的人都是腦子有問題,但現在我覺得他們一定不是人,他們是天使,有天使之心。」

本著真誠不計較的愛,投入你的生命和氣力,生命神蹟的巨輪就要啟動,別人也要因為你而得到祝福。

《我們是正生好孩子》,一班書籍編輯從心裡有感動、聯絡、採訪、編輯、設計排版、校對、印刷,絞盡腦汁拼盡精力,只用了一個星期製作。印刷商贊助了印刷費,還堅持要用優質的日本紙印刷,全速開動,三天內便起貨。真誠、不計較、投入,換來的,絕不只是一程車的感動。

謝謝付出了努力的各位。我覺得自己也是被厚厚地祝福了。正生的朋友們,我會學習努力面對生活。

ps. 收入撥捐正生。快去書展買吧,正生的師生需要你扶一把。

Wednesday, July 22, 2009

正生孩子,有話說

如果你對別人怎麼介紹、討論、評價正生已經有點膩,不如聽聽孩子們自己說一次。
一字一筆,刻畫生命中對「正路」的尋索、對「生命」的反省。港幣 20 元,收入支持正生書院,突破書展限定

書名:我們是正生好孩子
作者:基督教正生書院同學
出版發行:突破出版社(2009年7月初版1刷)
贊助:宏亞印務有限公司

↓ 20 元,收入捐獻支持正生書院,書展賣完就無。
↓ It is not QXEEN'S or KXNG'S, but Zheng Sheng.


P.S. 我再說一次,「突破」今年真係有好野哩。

Tuesday, July 21, 2009

Breakazine! 書展超級優惠

一隊編輯、設計師、攝影師的隊工努力,每兩個月與你一同打破慣性迷思,反思生活。《Breakazine!》書展推廣,特惠價 $100 全年 6 期(2009年9 月起) + 免費拎走 7月號 或 突破水壺一個! 每期100頁的精彩內容,計埋每本不用 $15 元。如果你有興趣訂但去不到書展,只管聯絡我,我幫你搞掂佢!

p.s. 今年突破出了很多有意思的新書,其中一本是關於正生同學的,為正生籌款,賣20元。去開書展,記住多多支持突破!

以下是這一期《Breakazine!》的少少精華, enjoy!

你在街上見過幾多「海笑價」?
◎每次買野想買就買~~你知唔知道,自己買既野已代表了自己既性格?◎走訪全港中學大專,訪問 100 位青年人心目中的至愛衣服
◎100人心目中出街必帶恩物
◎2009年青年人至愛潮衫──代表了什麼性格特點?
◎突襲,只因你從未諗過──上街同人交換笑話!




◎豆腐火腩飯有個別名叫「男人飯」,女人有幾可會食?◎城市素描,留住即將消失於城市的事物

Tuesday, July 14, 2009

深處的關懷

教會有時乃是非之地。是非之所以存在,一來是太多的假設性,認為誰應該這樣,誰應該那樣;更重要是因為缺乏溝通,大家把心底話鼓在心裏,公開說出來又怕扣上「破壞合一」的帽子,那只好對身邊的幾個親密朋友說,於是就變了小圈子,小圈子作出來的論斷,就是是非。

是非是每個教會(其實是全部的群體)都會出現的問題,是人的劣根性,不能根治。聖經說,不應該私下論斷人,因為論斷會轉移視線,不是轉移別人的視線,而是不自覺之下轉移了自己的視線,只看到別人的問題,看不到自己也是同病相憐。再者,一個簡單的論斷,其實未必是事實的全部,卻造成了關係上的傷害。有時覺得,論斷令人悔過了還猶自可(其實極少數的論斷有美滿的結局),最慘是令原本完好的關係受到挫折,還真是挺令人洩氣的。問題係唔抵嘛,對不?!

所以,近來自己在反省、學習三樣功課。第一件是從自己做起,不輕易判斷別人的是非,總要在對方的立場上切身處地站一站;第二件是盡量保持自己的高透明度,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不傷害人的情況下,儘可能讓別人知道;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當每一個身邊的肢體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來愛。他們有自己的強處,也有自己不輕易透露的軟弱,更有自己的獨特需要。這種種,並不是左一句「你應該」、右一句「你不該」就可以打發的。雖然我們的信仰是有很多應該和不該,但脫離了對對方真誠的關懷,所有事情都變成不該了。

自己是一個小組的組長,常常覺得自己有虧欠。讀到耶穌對人心深處的關懷,每每是打動我更願意學習祂。

Dear all, 願你們各人的心靈平安。

15/7 後記:之後一天放工回家時,一直在想一個問題:究竟你想做一個咩 Level 的基督徒? 有人「能者多勞」做執事,深信是上帝給予的職份要去勉力管理教會;有些有音樂恩賜,做了詩班和敬拜崗位;有些人做音響部,從幕後去帶給會眾更好的聚會環境 ... 有些人一身任幾職,也有些人長年累月都是做同一件事。究竟我們腦海中有無「哪種人Level 高D」的分類? 究竟我們是否有權選擇做某一種的基督徒呢? 某些事做與不做,說明什麼,又源於什麼? 在我心中一直盤踞不走的念頭是,基督徒只有一種 Level,就是愛神與愛人。愛神雖然重要,但跟愛人不能分割,愛神的表達(包括事奉),如果缺少人味,就不再有意義。今天我的事奉,能否sense到愛的存在?

回來了

讀郝明義的《越讀者》,說到青少年在中學階段,已然獲取足夠的識字力及理解力,按道理應該四處涉獵群書,各個範疇都碰,然後遇到自己真正喜歡的方向,在大學便開始收窄範圍,進行進深的學習。想起PK的分享、《禮記》的〈學記第十八〉說到: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

次序都是先博習、後收窄專精的範圍,找到能跟從的老師,再論學取友,最後貫徹所專的於生活廣泛層面,謂之大成。

可惜我們的教育系統,就是在中學階段充斥着一本本濃縮知識的教科書、幫助考試的雞精書。把它們都讀完之後,已經再沒時間涉獵其他。到了大學,突然間完全沒有了界線,只會出現兩個極端現象:第一是埋怨 professor 沒有筆記,講論全部 out syllabus;第二是有如脫韁野馬,甚麼都試,以為好通識,其實每件事都學了個大概,只是專業一點點的學術工聯會。心裡面完全沒有那種希望研究某件事情的欲望,甚至意識。大學就是捱完中學生活之後用來盡情發洩和娛樂的好地方。

當年自己有幸做了報社,自以為已經達到啟蒙時期,甚至跟人說過「我晌報社學的仲多過自己主科」或者「做親報社 GPA 都唔過 3.0」看似是種豪情,其實真是蠢到了極點。應該做學問的時候不做,雖然報社替我奠定了將來工作的方向,但一個人不能同時訓身在兩個地方,結果犧牲了主科,白花了的銀子,到今天仍然未還完。或者可以說是三年制的問題,總之今天在主科可說是一無所得,除了一丁點的政治觸覺和興趣之外,完全沒有一種自己是讀政治的精神狀態。

畢業後每次見工,說起自己讀政治,都是一身汗顏,差點無地自容,說不出自己懂什麼,甚至說不出一些著名的理論,書包都拋唔起,簡直混帳。其實表面看來也沒什麼問題,畢業後做兒童雜誌、青年報紙、帶小朋友玩、到現在又做通識,其實心裡面就是一直有條刺,覺得自己來來去去只是一個識多一點點的中學生而已,完全說不上有任何專長,甚至連寫作肚裏面都沒有墨水,只能風花雪月,那有什麼將來可言?「難道你想成世做細路仔野?」C 有次問起來,口裡雖然咀硬說「長遠的事將來再算」,其實心裡的確沒底。

喂,究竟你想點架。

這句說話一從腦海出現,就心裡發毛,因為似乎沒有答案。再讀書? 我應該讀什麼? 心裡面根本沒譜。我永遠都記住自己是個不成才的大學生。

就在工作感覺壓力叢生的當下,心裡又泛起同一個問題。這次,我腦海浮起了一個答案。

「Retake Politics as your profession. Start from the basic step.」

可是我的身世,哪來這麼多錢去讀書呢? 而且,總不成重頭讀過學士嘛。「為何不能自修呢,先把失去的補回來,再上路。」這是另一個升起的聲音。

那一刻,心裡似乎出現了從來沒有過的學習渴望。

C 九月將會開始在中大讀書,那麼我也可以用校友身份申請用圖書館,一個星期至少可以在大學找一次資料,然後平日再讀。我知道這種學習近乎天方夜譚,不過這種關係到個人將來的大事,又是自己的興趣,我想自己的決心也是前所未有的大。

我諗我只是將郝明義說的過程延長了10年,看了很多書,經歷了很多事,最後決定回到書本裡去。繞了10年彎路是誰的錯? 可能是自己,可能是給意見的家人、老師和朋友,更可能是教育署的諸公們。無論如何,誰對錯自己心裡清楚,最重要是有回頭的可能,找到一個安身立命的目標。

今晚放工後匆匆跑到書局去,拿起了今年3月新版的《Heywood's 政治學新論》,600幾頁,足是一本可擲死人的磚頭,但翻開裡面,全都是自己曾經認識的詞彙,又曾經是自己在維基翻來翻去的頁面,如今排列得井井有條,心裡面不期然升起一份親切。很快把書買了下來,在回去的路上,還在對自己說:「Oh dear Politics, 我終於回來了。」

將來的路肯定不易走,雖然大約的時間分配和進修路線和計劃已心中有數,但也不敢發豪語。但為了所好的東西拼命地抓住,原來竟也已是一種幸福的開始。

憑什麼這樣說? 因為我打賭你未必對這件東西有興趣。我就有呢!

Sunday, July 12, 2009

原來你非不快樂

近來在看林夕的散文集《原來你非不快樂》。雖然林夕是佛教徒(或是傾向佛法的),可是說的話也很對口味。佛家大約講清靜、忘我而去愁,一邊看總有點覺得是懶洋洋的,好像什麼也沒所謂。對於一向執着於成功、價值和個人形象的我們,如果你看得透,能夠掌握自己真正想做的東西,別人的言語和現實的困難,也許不是想像中那麼吃重的。就好像工作了很久的環境,到真的要離開時,才發覺老闆的揶揄、同事的意氣和階級之爭、工作的難纏 ... 其實全都在一個很細小的工作環境裏,而你又容許它影響的情況下,才會發生。離開的時候,老細又變回身邊一個普通人,意氣之爭也再沒有擺放的媒介。一切過去了都不留痕。唯獨是自己做過了什麼,對不對得起自己,倒是一個更核心的問題。

成功不成功、快樂不快樂,原在乎一心。

一個月有幾多張一百蚊?

入息:X

支出
家用
保險
家庭奉獻(以此逃脫交租的責任)
交通
學生貸款
羽毛球
寬頻費
家居保險
電話供款
家庭儲蓄

這樣下來,我每個月大約 有 20 張一百蚊吧,未計吃喝玩樂、日用品、突發開支。
生活質素其實是貧窮戶的一類。

Thursday, July 09, 2009

回家

我最初以為,聖經的話語可以給我一切生命之道;

後來我發現,生命之道,原來在乎經歷。

經歷,不一定都跟聖經有關,甚至都不一定合乎聖經。

沒有經歷,一切都像童話書,雖然動聽,卻不真實。

有個人這樣對我講過:「一個人經歷什麼都不重要,最重要是懂得回家。」

雖然不是基督徒,又是一個跟我那麼不同的人,甚至是一個比我年輕10年的人。

那一刻,我竟然也醒了。

Wednesday, July 08, 2009

終於長大了吧

這首歌聽了差不多十年,唱也唱了不下十次。但到今日,才聽得明白。


不要著燈 能否先跟我摸黑吻一吻
如果我露出了真身 可會被抱緊

驚破壞氣氛 誰都不知我心底有多暗
如本性是這麼低等 怎跟你相襯

情人如若很好奇 要有被我嚇怕的準備
試問誰可 潔白無比

如何承受這好奇 答案大概似剃刀鋒利
願赤裸相對時 能夠不傷你
(但你知一個人 誰沒有隱秘)

當你未放心 或者先不要走得這麼近
如果我露出斑點滿身 可馬上轉身

早這樣降生 如基因可以分解再裝嵌
重組我什麼都不要緊 假使你興奮

幾雙手 幾雙腳 方會令你喜歡我 順利無阻
你愛我 別管我 幾雙耳朵
共我放心探戈

如何承受這好奇
你有沒有愛我的準備
若你喜歡怪人 其實我很美


如果你曾經身處過沒有一人能了解你的那種死寂,你就會明白。

Tuesday, July 07, 2009

大概都是 我不好愛

「你說天大地大;如果我真能夠放下來,我寧願現在就納埋身家,天大地大找個地方藏起來。」
你沒有做出這個決定,我很欣賞你;你清楚自己的角色,不能一走了之。」
「... 對,我做不到。」

Sunday, July 05, 2009

舊野

近日每天看一集《戀愛世紀》(1997),懷一點舊。


有人說,《戀》就是一部都市浮世繪,描寫的是平平淡淡的戀人故事。

如果你看厭了3分鐘一小鬧、5分鐘一大鬧、10分鐘一次離奇巧合、20分鐘一句經典金句的話,看一點傳統些的,就會再找到那份簡單和浪漫。11集的長度應該是剛剛好,拖得太長就變得冗長無謂,隨故事發展而起跌的心情也會麻木。對,之前說過,「太多」令人難以印象深刻。

工作中、生活裡,看了不少社會性的、討論式的文字(可惡,自己也寫了很多)。一部經典輕愛情劇,好像郝明義說的「閱讀甜點」,用俊男美女和愛情浪漫,點綴生活,讓自己短暫逃離現實的壓力,繃緊的神經都可以放鬆下來。(《溏心》系那種令人情緒無以舒緩、反更高漲的作品,可能是將社會情緒升溫的幫凶。)


年輕時看劇集,不會想太多,總是覺得戲裡戲外,主角總該是同一種可愛和純真、感性和善良。《同一屋簷下》(1993) 的柏木小雪和柏木小梅,直接就影響到小時候的我對酒井法子和大路惠美的印象。今天又看舊劇,20歲的松隆子就是可愛、開朗、敢愛敢恨,木村就是吊兒郎當,優柔寡斷的上班族。這種幻想是觀眾的權利、專利。


自私一點想,如果可以,作為藝人,我還是喜歡他們低調一點生活。為觀眾保留幻想的空間和好奇心,讓我心目中的酒井法子、松隆子,永遠是那個嬌俏的模樣。到下一套劇集再看到她們,我又懂得自動調節,看她們怎樣演活另一個角色。近年,我喜歡全智賢。雖然出名,但她夠低調。我看到的,不夠多。

一旦讓我看到了真實,就會猛然醒覺,這種調較只是自欺欺人。

既然劇集都不是真實故事,又何必太過着急告訴我,誰有婚外情、誰又要撲水還債?

八掛雜誌,你不只害了演員,你還害了觀眾。

妖,行開啦。

Friday, July 03, 2009

學生會與代表會

你第一次親身感受到被「制度」制約,是何時的事呢?

就我來說,那是中六的學生會任期。以前不是沒玩過班會,但那些嚴格來說來只是「規章」或者約定俗承的習慣而已,簡單之餘,也不用太認真對待。

中六的時候,多謝當年協助籌辦學生會的邱策文老師,設立了相當完善的各種條例,其中最重要的是設計了代表會。

代表會由中一至中七各班班長、領袖生代表組成,做的是定期審理學生會的財政報告及全年計劃。我們第一次需要將一個內閣的集體決定,交給另一個跟我們全不相關的群體,而他們當中不少根本就乳臭未乾,但竟然有權否定我們的工作和建議,這對於賣力策劃的同工們,真是一次又一次沮喪的打擊。印象記得當宣傳幹事的 V 知道自己的宣傳經費預算被多番質疑為過高,感到十分不忿氣:「乜都唔識就晌度ban人,我計過數架。」(最後結果不記得了。)搞了一整年,其實都不明白意義在哪,為什麼這樣一些繁複又累人的設置,是一種必須。

一直到那一年的初夏,發生了一件令人非常氣憤的事。

當年小弟做學術部幹事,做了一個很「市場化」的勾當,就是獨家承包了圖書館存放的各級各科「Past Paper」的影印權。影印一份試卷四五毛,以兩三元賣出去,搞了兩三次就為學生會累積了一筆可以安身救急的儲備。當時的我,為這事情也感到很有點自傲。當年負責試後活動的另一位老師,看到學生會的盈餘,心生一念,要求學生會將這筆款項「捐」給試後活動的時裝設計大賽的參賽隊伍資助金。

原本把羊身上的毛還在羊身上是天經地義的事,可是,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錢,就這樣被人一聲唔該挪去自用,怯於對師長的尊重和權威,大家可說是毫無還擊之力。後來跟校方談了一兩次,就無奈屈服。

中學學生會的這兩次經驗,給我不少寶貴的體會。

有些制度本身的確頗為邪惡,因為它僵化之餘、設計又不周,阻礙了進展,很多時甚至是多此一舉。但反過來想,制度的制約是為了防止不受控、極不合理、不公平甚至不公義的事情發生,是一種 prepare for the worst 的設計。而為什麼那班毛頭小子竟有權過問你的「專業」(至少是比較專業)決定,很簡單,因為他們每一個──而每一個又代表著他的一整班40多人──都有份交學生會費,都有份投票。你的身份合法性和財政資源,都是由他們授權。

反過來,有些人為決定,本質並不壞,但因為沒有制約,令整個架構失去了穩定性和安全性,這造成的不僅是「不忿氣」,長遠說來更造成了行政的混亂(不在預算之內的龐大開支能不能寫上「被搶了」交給代表會通過呢?),更重要是失卻計劃未來的信心。賺錢可能不在預算,但其實也容許更多長遠計劃的可能。這樣被吃了一口 ,一切沒戲了。莫說這一年的幹事心灰意冷,下一年的幹事知道這情況,打死也不再費力開展工作,又或者,賺了錢,給學生會室添些新傢具,總之就是不讓人搶掉。這些是被逼而來的短視。

中六的學生會,啟蒙了我對制度的認識和重視,這是我上大學參與學生報時所總結的領會。

(規規矩矩【三之一】)

Thursday, July 02, 2009

太多

《齊唱新歌 9》有一首詩歌叫「聲音太多」,歌詞很有意思。填詞者是這樣說的:

在這世界裡聲音太多,人群潮裡喧聲中渡過,
已錯失去路,不知退或進,不清楚,沒法清楚。

在這世界裡聲音太多,人來人去高聲顯自我,
叫喊聲背後,不知對或錯,真理偏偏聽不到。

這首歌只講聲音一樣,卻引發我很多思考。
這世界,在很多沒有人理會的荒地,人們得到的總是太少;
但在繁華如斯的大都會,我們擁有的,卻往往太多。

很多人喜歡討論「所有太少」的問題,因為那是明明可見的,如飲食、金錢、衣服、教育,貧乏起來可以毀掉很多人的人生。可是,「所有太多」的問題,很少人提起。也許不是沒有人知道,只是,我們生活的現實就是跟「多」扯上太多的關係,「越多越好」的價值已經內化了,成為了「想當然」,即使多到剩了,自己反正沒有損失,何樂而不為。

暫且不談「太多」對「地球」和「社區」有什麼影響,反正那是搔不著癢處,說了也會忘掉。
我相信,「太多」對個人的影響,並不能小覷。

我雖只活了30年多的時間,但經歷了這個城市和我家庭一個從缺少到豐富的時代。小時候家中比較窮,但感恩未至於損害我們的發展和健康。走到今天,說到「生活質素」,並沒有隨著家境的改善,而有什麼改變。錢可能多了,買了不少生活的非必需品,有些甚至我們沒用到幾個月就冷落了。因為我們畢竟也只有一天24小時,以及有限的、隨年齡而衰退的精神。以有限的時間追趕無窮的享受,最後最常出現的結果是膚淺的接觸:以最高的速度,完成一種學習、一種娛樂、一項工作、一次會面。可惜,腦部的活動並不能與時並進 ... ...

學習是完成了,不過沒記住;
娛樂是經歷了,不過沒留下回憶;
工作是完成了,不過不知道自己學習了什麼、正站在生命的哪個座標,和應該向哪個方向走;
會面,是結束了,不過眨了一下眼,連對方姓甚名誰都忘掉。

那麼,「用一天做完20年前花一個星期做的事情」,步伐快了,其實有什麼比20年前正在孜孜不倦讀書的我,更值得誇口呢?

我只是很懊惱,面對什麼都講求速度的世界,為什麼我會輕易「落搭」,相信速度和數量就是真理。

又快又多,是資本家想你消費才告訴你的金科玉律。

今天你會記得深圳某自助餐廳 138 元任食 300 款美味佳餚,但可能明天有128元任食500款的,於是你很快忘了上一間餐廳;但你怎樣也再找不到小時候在幼稚園門口擺檔的大嬸給你的3元5粒燒賣,或者爸爸每星期都帶我去吃的翠華餐廳早餐A 那種經歷。太多,令你記憶凌亂,抓不住最重要的東西。抓不住,往往不是因為記憶力不足,更關鍵的是以為,一切再沒有珍惜的必要。

其實當雙手一把抓,你連看清楚每樣東西的機會都沒有,已經要放開手。留下淡如水的印象,應該珍惜的人與物,又從何談起呢?

又,昨天我吃了深圳的豪華自助餐,然後回來恐怕自己會長脂肪糖尿,多過自己昨天的齒甲留香。究竟鵝肝醬多士和活魚刺身有什麼好吃之處,因為昨晚吃得太匆忙,沒記住。(不過我們拍了照片留下來。)

Michael Jackson 死了,大家感慨已沒有取而代之的巨星。究竟是今天的人質地及不上他,還是我們追求又快又多的享受,給新人太少的時間和空間,去讓他們發展自己的定位,和讓更多人認識他們?

為甚麼說商人當道的香港是問題? 因為「又快又多」商業價值會成為你的人生價值。

不瞞說,我個人對父母向3個月大的小寶寶說:「no, no, Karen. Don't be naughty」這種教育的方式,感到非常、非常的反感。為什麼要用一種父母不會用的溝通語言來對小寶寶說話呢? 寶寶像電視廣告那樣,1歲就懂得 Dinosaur,能夠保證什麼? 大個不會學壞、語文能力達標、還是看起來很醒目? 或者他根本不知道正在發生什麼事!

唯一一樣能夠知道的是,這種打從出世就開始的強逼學習,早晚會令小朋友精神高度緊張,因為時刻都要面對測試,聽說有不少小朋友已經開始有失眠的情況,直接影響它的心理和生理發育。我並沒有誇大其詞。

其實看看我們自己,由頭到腳,不都是那副不錯的模樣? 童年的「落後」難道真令我們無地自容? 很多父母對「不落人後」的堅持,其實源自商人說出來的恐嚇:少壯不努力(讀補習班和看大量艱澀讀外書),老大徒傷悲。只是,少壯還嫌不夠,要「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嬰孩就當要努力了,而家長也要努力消費。

我倒是知道,順著小朋友的意志,給他合適的發展,是家長的責任。我未是父母,真實體會難免粗淺,但成長經驗中覺得,哥哥今天成了醫生,我今天成了文字工作者,和當年父母和師長的鼓勵,有分不開的關係。

獲得更多的知識是一種理想的狀態,但擁有天下間所有的知識是一種幻象。學海沒錯是無涯,也確實需要唯勤,但首要的,不是要先看到岸嗎?

不知要跑向哪裡

我們的社會和政府,很努力做了好多事,每日都在做,但給我的感覺是,我們疲倦了,但面前太多路要向哪裡跑,都不知道。

昨天七一回歸紀念日,釋義約等同於一個國家的獨立紀念日。為這樣一個紀念日,大費了周章,請了4萬人去大球場看巡遊,但除了為做而做,因為慶祝所以慶祝,其實我們要紀念什麼,幾乎完全不明白。大部份的市民不是將這天看成是示威日,就是看成是額外假期。我隨想,不少國家的獨立紀念日都有它附帶的不變精神價值,例如美國是對民主自由的歌頌、個人權利的珍視、解放弱勢社群的力量。但我們回歸,精神在於哪裡呢?

香港人「當了12年的家」,但我們是否找到自己真正的根和苗? 為什麼一個地方只懂得金融財經、商品消費、聲色犬馬? 我們一路而來的歷史為什麼要忙不迭拆掉? 為什麼民間傳統沒有保存? 為什麼沒有照顧弱勢、鞏固好像自由、民主、法治、多元、理性思辯、家庭教育等等核心價值? 我們還沒有好好想清楚,就認定自己要「背靠祖國、面向世界」,一股腦兒把自己的歷史和核心價值拋在腦後。

很多人不厭其煩地講經濟效益。雖然金錢多起來,推動社會發展和民眾生活就容易,可是金錢一變成物質享受和生活質素的等號,過多的金錢換來過多的物質,令原來一些更重要的生活部份,被物質大潮蓋過去,再也看不見了。君不見,為了過份的盈利追求,多少低下階層承受了不該承受的苦楚?

我們的官員們,每天都做了很多東西,甚至是太多了,卻沒有靜下來反思,究竟我們的標竿在哪裡。他們不知道,可苦了無數因為他們的無知而受了冤的人。

... ...

對抗「又快又多」的陷阱,反過來追求慢和少,想來並不是問題的解答。因為不思考的慢和少,只是另一種退步。

繼續看「聲音太多」的歌詞,它給予我們很好的出路 ...


困惱每天,心裡問號一串串,願你聲音清晰指引在前面,
帶領每天真理掌管心意願,奇妙話語明亮在眼前!

在這世界裡聲音太多,尋求完美聲音心內播,
廢去天與地,當一切盡棄,真理心中緊記。


p.s. 謝謝你花時間看完雜亂無章的分享,希望你不會嫌我寫字太多。

Under the Black Suit

終於回來了,這可是我寫得最久的一個 Blog 站。早前因為無法再進入,一度升起寫過的東西無法再取回的恐懼;之後擺下了,過年後回來,終於的起心肝,重新找進來之法。其實也不是困難,一找就找到了。 生活往往就是差那麼一步,一口氣,可能就是一年。 網上寫文章的困擾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