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16, 2011

轉貼:把時間還給孩子

上課時數少,考試不多,不代表學習成效就比較差。以腦筋靈活見稱的香港人,那僵化的價值觀能不能稍稍轉一點?

把時間還給孩子
陳之華
刊載於《親子天下》2009年六月號

上課時數少,考試不多,不代表學習成效就比較差。
將孩子的權利放在第一位,是芬蘭教育的基本著眼點。
在重質不重量的教育理念下,孩子不僅生活作息正常,也擁有更多自主學習的時間和機會。

芬蘭從二○○○年起,連續三屆在國際教育評量中獲得整體平均表現最優異的公評與讚賞,以學生的學習落差比例最小、水準最平均的成績令人驚歎。世界各國無不對芬蘭連續三屆都能穩執牛耳感到好奇不已,亟欲知道其教育成功的「秘訣」何在?

但真要去探究一個體制成功的原因,通常不會有標準、單一的答案,更沒有三言兩語就能道破的「秘訣」。教育,牽涉到的是一個社會深根蒂固、行之久遠的基礎價值與普遍觀念。從這些價值與觀念所導引出來的學習方式,以及對於教育終極目的所為何來的看法,都左右了教育的內涵,和孩子能否正常學習。

學習時間的長短值得重視
芬蘭教育裡有一個很基本的著眼點,就是把孩子的權利放在第一位,對孩子的人權和學習成果的隱私給予最充份的尊重;更把學習的時間長短,視為每個孩子生命權益的一部份,給予高度重視。

以學習與課堂教學的「時數」來說,芬蘭教育的上課時間少、假期長、不做過度機械式的演算練習、看重過程甚於結果、不讓孩子成為天天追逐考試成績的機器等,擁有的是一個重「質」甚於「量」的學習觀念。

今年一月下旬,在北歐住了六年的我們搬回台北,我們到大女兒即將就讀的國中,向校務單位瞭解上下學的時間,校方說:「上午七點半到校,下課時間平日為四點、週四為五點。」我除了瞠目結舌外,當場心底即刻盤算起來:孩子待在學校的時間,不就是八個半到九個半小時?哇,每天的上課時數,幾乎比在芬蘭的學校多了兩個小時!

開學數週之後,我才更明瞭,國中學生雖然必須準時到校,卻不見得都能夠準時放學下課。這和總是準時下課的芬蘭,非常不同。有時我們這裡的學校會要求學生在課後留下來考試,或是準備不同的活動。真要嚴格算起來,以本地的公立學校來說,學生一天平均待在學校的時間可能超過九個小時,這還不包括放學後的補習、寫功課、應付隔天大小考試等等,難怪會有為數不少的國中生得忙到半夜才能就寢。

深入想想,一個正在成長中的青春期孩子,為了考上一所大家所謂的「優質」高中,必須花在學校上課、課後補習、做功課與準備每日考試的時間與壓力,可能比一般的上班族都還要來得辛苦和疲累。

不讓教育本質本末倒置
為什麼芬蘭在基礎教育的上課時數,可以只有歐洲國家(如荷蘭、義大利等國)不到七成的時間?而且,芬蘭孩子每週花在學習數學的時間,不到韓國學生的一半,卻也能達到國際評量的水準與高度均衡?

這主要是因為芬蘭教育全然不需要倚賴補習,以及「偷跑」先學。教學完全仰賴體制內的學校教師,老師會在課堂上好好的授課,學生也因為不需要額外去補習和提前的跨年級學習,反而能較專注在課堂上的講解內容。

我忍不住深沉思考,在那樣的「少」時數之下,芬蘭七年級的學生每週還有兩節的瑞典語必修課、兩節第二外國語言(可選擇法語、德語或其他語文)。如此一來,芬蘭學生真正在上我們所謂「主科目」國語文、數學、英文的總時數,豈不是又比我們的學生減少了好幾堂課?

但芬蘭學生們的數理與語文能力,在全球評比上不見得比亞洲國家差,2007年的評比,台灣是數理總平均成績第一名,芬蘭只比台灣總平均低一分、位居第二名。但相對的,芬蘭中學生的英文聽說讀寫普遍流利,會話能力的實用程度也超乎大家的想像。為何會如此?就在教學方法不以考試為目的;不拘泥於我們習以為常的文法結構和字詞背默,避免學習手法扭曲而使多數孩子受挫甚至放棄;不造成大多數學生必須倚靠學校以外的補教學習,所以不會將教育的本質「本末倒置」。

給孩子均衡的成長空間
在芬蘭,學校沒有所謂的早自習課,也不會額外要求整班學生在課後留下來考試。一位現在旅居西歐的朋友,孩子曾經念過台北知名的公立小學,她現在回想起來,總是心有所感地問著:「八點五十分才上第一節課,為什麼一定要七點多到校,不能讓孩子多睡一點嗎?」

此外,芬蘭學校沒有固定的升、降旗典禮,校方很少會集合學生訓話。但一年到頭經常家家戶戶掛國旗的芬蘭人,無論在愛國情操和守法守紀上,都令人刮目相看。芬蘭把一切看似「形式化」的東西,能省則省了。有趣的是,芬蘭社會雖然少了形式,卻不代表規範與法治就會瓦解。任何事,只要是來自內心的鍾愛與自尊自重,對於國家的熱愛與否,不會因為學校沒升、降旗,而無法培養、而有所改變。

在芬蘭,學校不需要每天動員學生打掃,清潔打掃都交給專職清潔人員來處理。芬蘭教育平實與踏實之處,就是將這些必備的訓練都納入學習,有系統的教導學生學會日常生活的技能。把一切該學的,都擺在「正常」的課程裡,在正常授課時數內完成。讓孩子的生活作息正常,擁有一個均衡的成長空間。

芬蘭也沒有師長每天必簽必改的聯絡本,沒有一大堆的考試和寫不完的作業。芬蘭給予老師與學生更多的空間與時間,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讓老師的時間有更多彈性,用來休息、備課、再進修,或去做不同的思考。

也有人問我,芬蘭會有老師需要借課來上別的科目或考試嗎?沒有,幾乎是沒有聽過!因為正常教學時間就已經很足夠了,多餘的時間,就還給學生吧。當課程裡不會教超出課本或年級以外難度過高的內容、考試不以考倒學生為樂、不會在基礎教育裡一心想要測出學生的「鑑別度」,而是把「學習」視為大家共同擁有的權利,學校就會成為提供所有孩子必備學能與健康成長的場所,而不是成為讓許多孩子受挫、受辱的地方。

順應自然,學習更出色
最近,大女兒放學時遇到其他班上的同學問她:「搬回來後會不會不習慣?芬蘭有沒有這麼多的考試?」女兒回說,適應得還好,不過芬蘭沒有這麼多的考試,但是,芬蘭的孩子沒有因此比較笨喔…

是啊,學習成效不會因為上課時數少、考試不多就比較差。但芬蘭可以真正做到上課時數這麼少的重要原因在於,當國家教育單位規定了學生上課時數一天最多不得超過七個小時,這七個小時就包括了進入校園到放學離開,即便是私立學校也一樣必須遵守。

所有不去遵守規範律令的,都會受到社會的嚴厲譴責。而且對於法律的遵守與認識,孩子從小耳濡目染,大人師長所做的一切都會是孩子的榜樣。

北歐的孩子從小獨立自主,教育與社會都鼓勵培養自主學習的精神,長大後進入社會,對於法律規範的尊重以及崇法守紀的精神相當高。強調個人主義與自由民主的北歐教育體制,就是希望孩子能自我負責,更尊重社會群體。

北歐社會同時也體認到,一個孩子的正常成長相當重要,如果為了學習,而扭曲一切正常人生成長的機會,將犧牲做為人的基本尊嚴與權益。

北歐的教育允許孩子擁有很多空白時間,發呆、做自己喜歡的事、看閒書、閱讀報刊、看小說、玩電動、化妝打扮等等,都被視為每個青少年成長必經的過程,既是一種權利,也是一種讓孩子「活在當下」的樂趣。

北歐國家的進步,來自於對待所有事物的正常化與人性化,對於一切要將人訓練為機器的事物並不感興趣。芬蘭教育始終認為:給予孩子時間,讓他們順應自然的成長,在身心靈都放鬆的環境裡學習,一定可以學得更好!

No comments:

Under the Black Suit

終於回來了,這可是我寫得最久的一個 Blog 站。早前因為無法再進入,一度升起寫過的東西無法再取回的恐懼;之後擺下了,過年後回來,終於的起心肝,重新找進來之法。其實也不是困難,一找就找到了。 生活往往就是差那麼一步,一口氣,可能就是一年。 網上寫文章的困擾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