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26, 2011
Saturday, May 21, 2011
公平的盼望
不用獻我財物智慧,將心給我。
Thursday, May 19, 2011
理想
天上給每個人的幸福,也許像一個個福袋。
每一個人的幸福份量相約,內容卻不盡相同。
有一些似乎比別人少,其實在袋子裡還有其他別人多的東西。
有一些完全沒有,但也有一些只有你有。
還未欣賞完自己的福袋,
卻跟其他人比較哪個的幸福最多,是沒有意義的。
我相信,這個世界本質上並沒有欠我們什麼;
要說我們欠這個世界的,我想是看自己、看人、看世界,都不夠多,不夠認真。
遠遠看著對方的那個小袋子,我們總是猜疑,怎麼別人拿出來的,總比自己的精彩。
原來走近一步,把大家擁有的都分享,你才會發現其實你的確需要更多他的東西,他卻也希望你可以讓一點你的獨特。他還發現原來你還藏了太多好東西,只是你一向都覺得它沒有用。
求知的過程,不是為了顯出個體的優越,而是盼望將眼光開闊,讓自己看見別人豐富的、缺少的,敏於感觸不同的感受,以至於能夠將適合分享的,與他人分嘗。
求知的過程,也是為了保持頭腦的清醒,保護身邊的人,不要因為過早魯莽的錯判而被屈受害,阻隔了讓對方感到被接納的完滿感。
我是這樣相信:每個人是不相同,卻肯定是一樣的。
※ 為什麼這是理想 ...
因為我沒有足夠的智慧去肯定這世界的所有;
更不敢為正在受著難以忍受的苦楚的人,去強加解釋。
面對天父世界,只能謙卑以對。
Monday, May 16, 2011
Yui's Street Live
在香港,做藝人歌手一定要走到台上,真的太尊貴了吧。
轉貼:把時間還給孩子
把時間還給孩子
陳之華
刊載於《親子天下》2009年六月號
上課時數少,考試不多,不代表學習成效就比較差。
將孩子的權利放在第一位,是芬蘭教育的基本著眼點。
在重質不重量的教育理念下,孩子不僅生活作息正常,也擁有更多自主學習的時間和機會。
芬蘭從二○○○年起,連續三屆在國際教育評量中獲得整體平均表現最優異的公評與讚賞,以學生的學習落差比例最小、水準最平均的成績令人驚歎。世界各國無不對芬蘭連續三屆都能穩執牛耳感到好奇不已,亟欲知道其教育成功的「秘訣」何在?
但真要去探究一個體制成功的原因,通常不會有標準、單一的答案,更沒有三言兩語就能道破的「秘訣」。教育,牽涉到的是一個社會深根蒂固、行之久遠的基礎價值與普遍觀念。從這些價值與觀念所導引出來的學習方式,以及對於教育終極目的所為何來的看法,都左右了教育的內涵,和孩子能否正常學習。
學習時間的長短值得重視
芬蘭教育裡有一個很基本的著眼點,就是把孩子的權利放在第一位,對孩子的人權和學習成果的隱私給予最充份的尊重;更把學習的時間長短,視為每個孩子生命權益的一部份,給予高度重視。
以學習與課堂教學的「時數」來說,芬蘭教育的上課時間少、假期長、不做過度機械式的演算練習、看重過程甚於結果、不讓孩子成為天天追逐考試成績的機器等,擁有的是一個重「質」甚於「量」的學習觀念。
今年一月下旬,在北歐住了六年的我們搬回台北,我們到大女兒即將就讀的國中,向校務單位瞭解上下學的時間,校方說:「上午七點半到校,下課時間平日為四點、週四為五點。」我除了瞠目結舌外,當場心底即刻盤算起來:孩子待在學校的時間,不就是八個半到九個半小時?哇,每天的上課時數,幾乎比在芬蘭的學校多了兩個小時!
開學數週之後,我才更明瞭,國中學生雖然必須準時到校,卻不見得都能夠準時放學下課。這和總是準時下課的芬蘭,非常不同。有時我們這裡的學校會要求學生在課後留下來考試,或是準備不同的活動。真要嚴格算起來,以本地的公立學校來說,學生一天平均待在學校的時間可能超過九個小時,這還不包括放學後的補習、寫功課、應付隔天大小考試等等,難怪會有為數不少的國中生得忙到半夜才能就寢。
深入想想,一個正在成長中的青春期孩子,為了考上一所大家所謂的「優質」高中,必須花在學校上課、課後補習、做功課與準備每日考試的時間與壓力,可能比一般的上班族都還要來得辛苦和疲累。
不讓教育本質本末倒置
為什麼芬蘭在基礎教育的上課時數,可以只有歐洲國家(如荷蘭、義大利等國)不到七成的時間?而且,芬蘭孩子每週花在學習數學的時間,不到韓國學生的一半,卻也能達到國際評量的水準與高度均衡?
這主要是因為芬蘭教育全然不需要倚賴補習,以及「偷跑」先學。教學完全仰賴體制內的學校教師,老師會在課堂上好好的授課,學生也因為不需要額外去補習和提前的跨年級學習,反而能較專注在課堂上的講解內容。
我忍不住深沉思考,在那樣的「少」時數之下,芬蘭七年級的學生每週還有兩節的瑞典語必修課、兩節第二外國語言(可選擇法語、德語或其他語文)。如此一來,芬蘭學生真正在上我們所謂「主科目」國語文、數學、英文的總時數,豈不是又比我們的學生減少了好幾堂課?
但芬蘭學生們的數理與語文能力,在全球評比上不見得比亞洲國家差,2007年的評比,台灣是數理總平均成績第一名,芬蘭只比台灣總平均低一分、位居第二名。但相對的,芬蘭中學生的英文聽說讀寫普遍流利,會話能力的實用程度也超乎大家的想像。為何會如此?就在教學方法不以考試為目的;不拘泥於我們習以為常的文法結構和字詞背默,避免學習手法扭曲而使多數孩子受挫甚至放棄;不造成大多數學生必須倚靠學校以外的補教學習,所以不會將教育的本質「本末倒置」。
給孩子均衡的成長空間
在芬蘭,學校沒有所謂的早自習課,也不會額外要求整班學生在課後留下來考試。一位現在旅居西歐的朋友,孩子曾經念過台北知名的公立小學,她現在回想起來,總是心有所感地問著:「八點五十分才上第一節課,為什麼一定要七點多到校,不能讓孩子多睡一點嗎?」
此外,芬蘭學校沒有固定的升、降旗典禮,校方很少會集合學生訓話。但一年到頭經常家家戶戶掛國旗的芬蘭人,無論在愛國情操和守法守紀上,都令人刮目相看。芬蘭把一切看似「形式化」的東西,能省則省了。有趣的是,芬蘭社會雖然少了形式,卻不代表規範與法治就會瓦解。任何事,只要是來自內心的鍾愛與自尊自重,對於國家的熱愛與否,不會因為學校沒升、降旗,而無法培養、而有所改變。
在芬蘭,學校不需要每天動員學生打掃,清潔打掃都交給專職清潔人員來處理。芬蘭教育平實與踏實之處,就是將這些必備的訓練都納入學習,有系統的教導學生學會日常生活的技能。把一切該學的,都擺在「正常」的課程裡,在正常授課時數內完成。讓孩子的生活作息正常,擁有一個均衡的成長空間。
芬蘭也沒有師長每天必簽必改的聯絡本,沒有一大堆的考試和寫不完的作業。芬蘭給予老師與學生更多的空間與時間,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讓老師的時間有更多彈性,用來休息、備課、再進修,或去做不同的思考。
也有人問我,芬蘭會有老師需要借課來上別的科目或考試嗎?沒有,幾乎是沒有聽過!因為正常教學時間就已經很足夠了,多餘的時間,就還給學生吧。當課程裡不會教超出課本或年級以外難度過高的內容、考試不以考倒學生為樂、不會在基礎教育裡一心想要測出學生的「鑑別度」,而是把「學習」視為大家共同擁有的權利,學校就會成為提供所有孩子必備學能與健康成長的場所,而不是成為讓許多孩子受挫、受辱的地方。
順應自然,學習更出色
最近,大女兒放學時遇到其他班上的同學問她:「搬回來後會不會不習慣?芬蘭有沒有這麼多的考試?」女兒回說,適應得還好,不過芬蘭沒有這麼多的考試,但是,芬蘭的孩子沒有因此比較笨喔…
是啊,學習成效不會因為上課時數少、考試不多就比較差。但芬蘭可以真正做到上課時數這麼少的重要原因在於,當國家教育單位規定了學生上課時數一天最多不得超過七個小時,這七個小時就包括了進入校園到放學離開,即便是私立學校也一樣必須遵守。
所有不去遵守規範律令的,都會受到社會的嚴厲譴責。而且對於法律的遵守與認識,孩子從小耳濡目染,大人師長所做的一切都會是孩子的榜樣。
北歐的孩子從小獨立自主,教育與社會都鼓勵培養自主學習的精神,長大後進入社會,對於法律規範的尊重以及崇法守紀的精神相當高。強調個人主義與自由民主的北歐教育體制,就是希望孩子能自我負責,更尊重社會群體。
北歐社會同時也體認到,一個孩子的正常成長相當重要,如果為了學習,而扭曲一切正常人生成長的機會,將犧牲做為人的基本尊嚴與權益。
北歐的教育允許孩子擁有很多空白時間,發呆、做自己喜歡的事、看閒書、閱讀報刊、看小說、玩電動、化妝打扮等等,都被視為每個青少年成長必經的過程,既是一種權利,也是一種讓孩子「活在當下」的樂趣。
北歐國家的進步,來自於對待所有事物的正常化與人性化,對於一切要將人訓練為機器的事物並不感興趣。芬蘭教育始終認為:給予孩子時間,讓他們順應自然的成長,在身心靈都放鬆的環境裡學習,一定可以學得更好!
Thursday, May 12, 2011
確定和不確定
人生中,有不安和憂慮是理所當然的。
不確定的事情,每天都會出現,數不盡,年年月月。
重要的是,不可以因為這樣失去自信。
只有認識今日的自己、確定自己應對問題的態度和價值觀。
那些事情要很清楚。然後,
用自己的確定,去面對每天的不確定,
才可以堅定地,一直走下去。
這是我今天聽到的。
※ ※ ※
我愛說話,但其實不是特別愛講道理,更別說教人做人。
這是一個令人氣餒的誤會。
我是不斷地尋索,為什麼經上說的要聽從,
更要記在心上,而不只是背在口裡,給自己裝身扮清高。
有時我覺得很諷刺。
經上說這個不可以,那個要小心,
感受最深的,就是犯了錯的人。
沒吸過毒的不會覺得禁毒海報說的跟自己有什麼關係;
正在吸毒的不想理會;
只有從死線走一轉重生的人會切切地告訴你,有些事,是真的不可以亂來。
其實做一次壞人就會明白當壞人的煩惱和後果。
我試過了,所以我知道今天我仍在,除了恩典沒其他解釋。
做壞人不難,鼓起勇氣做就是了。
但壞得起,就要有明白了仍回不了頭、起不了身的心理準備。
不是每次都有再來的機會。
※ ※ ※
我看著聖經,不斷在問,為什麼上帝要這樣說?
這一字一句,一點一滴,都在照向我的黑暗。
漸漸地,我慢慢懂得返回來。
下一次我走偏,有些事,我總算懂得面對了。
我想,上帝的話不是要將一個人困死在一條小河溪上;
也許更貼切的是大海中的燈塔,
告訴一個走偏的人,怎樣才能把生命找回來。
沒有人知道為什麼上帝會有這些設定。
但我相信,尋求的人是會漸漸明白的。
我告訴自己,不要再為昨天的錯,
覺得自己身上再有抹不掉的污點。
否則,基督的血,準是白流一場了。
知罪,是重生之始,因為知罪的同時,
他明白了什麼是有血肉的定律。
我明白,每個人都要找屬於自己的理解。
我只是在講自己的生命故事。
我只是不斷地在重新接納自己,
好讓自己有一個更確定的準備,
迎向一個未知的將來。
Sunday, May 01, 2011
感受至深
張建宗表示,今日是最低工資條例落實的日子,為香港寫下歷史性一頁,感受至深。不過,他承認,實施最低工資難免要付出代價,有人因而被裁員,但政策整體上的正面效果多於負面。勞工處 已設立專門熱線協助被裁僱員,本月也會舉行兩場大型招聘會。
張建宗形容,法例生得逢時,目前經濟向好,僱主均有招聘意欲,勞工處目前的職位空缺逾8萬個,因此最低工資對失業率的影響溫和。而部分僱主已把最低工資帶來的成本上漲轉嫁消費者,真正需要透過裁員減省開支的企業不多。
今日只是另一場戰爭的開始,標誌意義大於實際意義。「感受至深」,感情流露未免太早。
早陣子聽一個電台節目,很多小本經商者打上電台訴苦,說經營困難。「下下將我們僱主講到好似吸血鬼,很不公平,其實我有錢,絕對不介意跟員工分享,不要說最低工資,再高些都可以。但係經營成本一直往上升,又唔見你啲立法會議員迫政府同地產商傾最高租金? 再這樣我們做不下去。」
我覺得,這裡有兩件事。首先是敵我二分的兩極化。將所有擁有資本者標籤成敵人,方便快捷,搞群眾運動最有效。但如果真的有心創造更平等和諧、彼此尊重的社會,是需要花時間了解每個個體的情況。不用親自做過,我真心相信不是所有做生意的都沒有本心;設身處地去代入想想,老闆是沒可能像員工一樣只賺一萬幾千,因為一盤生意要有資金流動,也要有應付各項投資、購買原材料的空間,又要應付競爭和其他風險,要持續發展是要有一定的老本,所以不能簡單地說每個老闆都是賺多多,卻老在剝削。
小本經營的最大問題在於租金。真正可以操控市場生死、最低工資能否增加社會平等的關鍵,在於地產商。而租金本身,雖然並非全無外在影響因素,但因為不涉原材料的買賣,成本影響力低,自主調控的空間大,當寡頭壟斷形成,地產市場沒有競爭,租金幾乎可以跟營運成本脫節地進行調控,即謂「賺到盡」。當地主要賺到盡,做生意的要不就以同樣的集團經營方式「大食細」增加收入,要不就是像小本生意一樣,找低下階層開刀。
政府設立最低工資,如果只是順應民意之舉,那麼一定以失敗告終,還帶來社會更大的衝突,因為最低工資只是建設平等社會的大藍圖的其中一筆,最關鍵的鎖匙在於抑制地產霸權,小商戶才能從夾縫中釋放出來,真正甘心樂意與員工分享收入。當前幾天前拍賣的政府地皮,仍然以天文價每呎萬元成交,不禁心下嘀咕,政府究竟有沒有這份建設平等社會的大藍圖存在?
第二件事,很多議員官員叫人不要衝動激進,要平心靜氣共商出路,又話人心智不成熟。其實集體極化行為的出現,本身很多時就是另一種極端行為所引發。無端白事,誰想隨便呼喝動粗? 難道大熱天時真的無事好做? 有幾多人會用如此冒險的負面行為去撈取所謂的政治資本? 即使有,也得有一大群心智不成熟的人和應。只看到外在示威者的極端行為,卻不指出這正是因為潛藏於制度內利益交換、私相授受的極端操作所引來同等力度的反抗,這不只是心智未成熟,直頭是腦頭有問題、眼睛發盲、聽覺受損、人格有缺陷!
只懂說經濟環境幾好,看不見社會現實,心底裏也不打算追求、甚至不認同社會和諧平等的人,說今日「感受至深」,我就真係「感受至深」。
Inspired by: 張宇人不代表我,李卓人也請你收口
最後點唱:《割盡田角》by Hallelujah Get Out
Under the Black Suit
終於回來了,這可是我寫得最久的一個 Blog 站。早前因為無法再進入,一度升起寫過的東西無法再取回的恐懼;之後擺下了,過年後回來,終於的起心肝,重新找進來之法。其實也不是困難,一找就找到了。 生活往往就是差那麼一步,一口氣,可能就是一年。 網上寫文章的困擾就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