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26, 2011

轉載:半生瓜



當一個人開始喜歡苦瓜味道的時候,大概已經度過半生不再年輕了。

《苦瓜》這首歌。我被歌詞深深地感動了。苦瓜,到今天我才知道他有一個名字,叫半生瓜。

歌詞寫的是一種感悟。苦瓜的營養價值很高。

小時候,我們不愛吃苦瓜,它的苦澀味道,我們不喜歡。人過半生,才喜歡它那苦澀的味道。苦瓜的味道,並沒有變,變的是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態度。可能這就是它叫半生瓜的原因。

《苦瓜》,今晚深深地感染了我。我是一個孤獨的苦瓜。什麼時候才會有人懂得我?她什麼時候才會出現。我想黃偉文這首詞的意思也就是指,其實酸甜苦辣都是最最基本的味覺,影射出人生也是如此。

當一切已經經歷過一遍之後都會漸漸化作淡然,這時候人已步入成熟,突然發覺「甜」並沒有想像中那麼令人心動難忘,自然的「苦」也就不覺得會有多難熬了。 黃偉文借物寫情的手法,在以前許多作品中都有體現。

至於它所體現和表達的意蘊,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悟。苦瓜又名半生瓜,站在我的角度看這首歌,它所告訴我的是:回憶的苦澀是因為你還不夠成熟,當你將來遇到如同回憶中的場景時,你就能明白「苦瓜」為什麼叫「半生瓜」。

回頭看,後悔萬分;向前看,路途迷茫;觀望四周,更討厭自己。半生瓜,它的美年輕不會洞察嗎?的確,年輕的我們是不會瞭解的。所以現在,珍惜淡定的心境,苦過後更加清。

《苦瓜》
填詞:黃偉文
編曲:Kenix Cheang@Private Zoo
演唱:陳奕迅

共你乾杯再舉箸 突然間相看莞爾
盤中透著那味兒
大概今生有些事 是提早都不可以
明白其妙處

就像你當日痛心她回絕一番美意
怎發現你從情劫亦能學懂開解與寬恕
也像我很糾結的公事 此際回頭看
原來並沒有事

真想不到當初我們也討厭吃苦瓜
今天竟吃得出那睿智愈來愈記掛
開始時捱一些苦 栽種絕處的花
幸得艱辛的引路甜蜜不致太寡

青春的快餐只要求快不理哪一家
哪有玩味的空檔來欣賞細緻淡雅
到大悟大徹將虎咽的昇華
等消化學沏茶
至共你覺得苦也不太差

下半生竟再開學 入迷的終於醒覺
移走最後的死角
用痛苦烘托歡樂 讓余甘彰顯險惡
如藝壇傑作

就像我一直聽香夭從未沾濕眼角
仔細地看神壇裏木紋什麼精巧也不覺
卻在某蕭瑟晚秋深夜 忽爾明瞭了
而黃葉便碎落

真想不到當初我們也討厭吃苦瓜
今天竟吃得出那睿智愈來愈記掛
開始時捱一些苦 栽種絕處的花
幸得艱辛的引路甜蜜不致太寡

青春的快餐只要求快不理哪一家
哪有玩味的空檔來欣賞細緻淡雅
到大悟大徹將虎咽的昇華 等消化學沏茶
至共你覺得苦也不太差
做人沒有苦澀可以嗎

真想不到當初我們也討厭吃苦瓜
當睇清世間所有定理又何用再怕
珍惜淡定的心境 苦過後更加清
萬般過去亦無味但有領會留下

今天先記得聽過人說這叫半生瓜
那意味著它的美年輕不會洞察嗎
到大悟大徹將一切都昇華
這一秒坐擁晚霞
我共你覺得苦也不太差

引文:http://hi.baidu.com/451503075/blog/item/00682d8f6e2cb0e8503d9224.html

Saturday, May 21, 2011

公平的盼望

人類公平公義的終極盼望,或許在於上帝看人不是看知識成就、財富地位,一切可以量化的和競爭的事情,卻是在一個人怎樣表現作為人的特質,和貼近上帝的信心與謙卑。這件事,不用錢,不靠爭,只在乎用心生活。



不用獻我財物智慧,將心給我。

Thursday, May 19, 2011

理想

這是我的理想:

天上給每個人的幸福,也許像一個個福袋。
每一個人的幸福份量相約,內容卻不盡相同。

有一些似乎比別人少,其實在袋子裡還有其他別人多的東西。
有一些完全沒有,但也有一些只有你有。

還未欣賞完自己的福袋,
卻跟其他人比較哪個的幸福最多,是沒有意義的。

我相信,這個世界本質上並沒有欠我們什麼
要說我們欠這個世界的,我想是看自己、看人、看世界,都不夠多,不夠認真。
遠遠看著對方的那個小袋子,我們總是猜疑,怎麼別人拿出來的,總比自己的精彩。

原來走近一步,把大家擁有的都分享,你才會發現其實你的確需要更多他的東西,他卻也希望你可以讓一點你的獨特。他還發現原來你還藏了太多好東西,只是你一向都覺得它沒有用。

求知的過程,不是為了顯出個體的優越,而是盼望將眼光開闊,讓自己看見別人豐富的、缺少的,敏於感觸不同的感受,以至於能夠將適合分享的,與他人分嘗。

求知的過程,也是為了保持頭腦的清醒,保護身邊的人,不要因為過早魯莽的錯判而被屈受害,阻隔了讓對方感到被接納的完滿感。

我是這樣相信:每個人是不相同,卻肯定是一樣的




※ 為什麼這是理想 ...
因為我沒有足夠的智慧去肯定這世界的所有;
更不敢為正在受著難以忍受的苦楚的人,去強加解釋。
面對天父世界,只能謙卑以對。

Monday, May 16, 2011

Yui's Street Live

即使是多大的名氣,Yui 仍然喜歡偶爾到街頭盤坐彈唱,用最原始的方法分享音樂。我真的以為她來兩天就只會開記招、吃點心和血拼而已。

在香港,做藝人歌手一定要走到台上,真的太尊貴了吧。


轉貼:把時間還給孩子

上課時數少,考試不多,不代表學習成效就比較差。以腦筋靈活見稱的香港人,那僵化的價值觀能不能稍稍轉一點?

把時間還給孩子
陳之華
刊載於《親子天下》2009年六月號

上課時數少,考試不多,不代表學習成效就比較差。
將孩子的權利放在第一位,是芬蘭教育的基本著眼點。
在重質不重量的教育理念下,孩子不僅生活作息正常,也擁有更多自主學習的時間和機會。

芬蘭從二○○○年起,連續三屆在國際教育評量中獲得整體平均表現最優異的公評與讚賞,以學生的學習落差比例最小、水準最平均的成績令人驚歎。世界各國無不對芬蘭連續三屆都能穩執牛耳感到好奇不已,亟欲知道其教育成功的「秘訣」何在?

但真要去探究一個體制成功的原因,通常不會有標準、單一的答案,更沒有三言兩語就能道破的「秘訣」。教育,牽涉到的是一個社會深根蒂固、行之久遠的基礎價值與普遍觀念。從這些價值與觀念所導引出來的學習方式,以及對於教育終極目的所為何來的看法,都左右了教育的內涵,和孩子能否正常學習。

學習時間的長短值得重視
芬蘭教育裡有一個很基本的著眼點,就是把孩子的權利放在第一位,對孩子的人權和學習成果的隱私給予最充份的尊重;更把學習的時間長短,視為每個孩子生命權益的一部份,給予高度重視。

以學習與課堂教學的「時數」來說,芬蘭教育的上課時間少、假期長、不做過度機械式的演算練習、看重過程甚於結果、不讓孩子成為天天追逐考試成績的機器等,擁有的是一個重「質」甚於「量」的學習觀念。

今年一月下旬,在北歐住了六年的我們搬回台北,我們到大女兒即將就讀的國中,向校務單位瞭解上下學的時間,校方說:「上午七點半到校,下課時間平日為四點、週四為五點。」我除了瞠目結舌外,當場心底即刻盤算起來:孩子待在學校的時間,不就是八個半到九個半小時?哇,每天的上課時數,幾乎比在芬蘭的學校多了兩個小時!

開學數週之後,我才更明瞭,國中學生雖然必須準時到校,卻不見得都能夠準時放學下課。這和總是準時下課的芬蘭,非常不同。有時我們這裡的學校會要求學生在課後留下來考試,或是準備不同的活動。真要嚴格算起來,以本地的公立學校來說,學生一天平均待在學校的時間可能超過九個小時,這還不包括放學後的補習、寫功課、應付隔天大小考試等等,難怪會有為數不少的國中生得忙到半夜才能就寢。

深入想想,一個正在成長中的青春期孩子,為了考上一所大家所謂的「優質」高中,必須花在學校上課、課後補習、做功課與準備每日考試的時間與壓力,可能比一般的上班族都還要來得辛苦和疲累。

不讓教育本質本末倒置
為什麼芬蘭在基礎教育的上課時數,可以只有歐洲國家(如荷蘭、義大利等國)不到七成的時間?而且,芬蘭孩子每週花在學習數學的時間,不到韓國學生的一半,卻也能達到國際評量的水準與高度均衡?

這主要是因為芬蘭教育全然不需要倚賴補習,以及「偷跑」先學。教學完全仰賴體制內的學校教師,老師會在課堂上好好的授課,學生也因為不需要額外去補習和提前的跨年級學習,反而能較專注在課堂上的講解內容。

我忍不住深沉思考,在那樣的「少」時數之下,芬蘭七年級的學生每週還有兩節的瑞典語必修課、兩節第二外國語言(可選擇法語、德語或其他語文)。如此一來,芬蘭學生真正在上我們所謂「主科目」國語文、數學、英文的總時數,豈不是又比我們的學生減少了好幾堂課?

但芬蘭學生們的數理與語文能力,在全球評比上不見得比亞洲國家差,2007年的評比,台灣是數理總平均成績第一名,芬蘭只比台灣總平均低一分、位居第二名。但相對的,芬蘭中學生的英文聽說讀寫普遍流利,會話能力的實用程度也超乎大家的想像。為何會如此?就在教學方法不以考試為目的;不拘泥於我們習以為常的文法結構和字詞背默,避免學習手法扭曲而使多數孩子受挫甚至放棄;不造成大多數學生必須倚靠學校以外的補教學習,所以不會將教育的本質「本末倒置」。

給孩子均衡的成長空間
在芬蘭,學校沒有所謂的早自習課,也不會額外要求整班學生在課後留下來考試。一位現在旅居西歐的朋友,孩子曾經念過台北知名的公立小學,她現在回想起來,總是心有所感地問著:「八點五十分才上第一節課,為什麼一定要七點多到校,不能讓孩子多睡一點嗎?」

此外,芬蘭學校沒有固定的升、降旗典禮,校方很少會集合學生訓話。但一年到頭經常家家戶戶掛國旗的芬蘭人,無論在愛國情操和守法守紀上,都令人刮目相看。芬蘭把一切看似「形式化」的東西,能省則省了。有趣的是,芬蘭社會雖然少了形式,卻不代表規範與法治就會瓦解。任何事,只要是來自內心的鍾愛與自尊自重,對於國家的熱愛與否,不會因為學校沒升、降旗,而無法培養、而有所改變。

在芬蘭,學校不需要每天動員學生打掃,清潔打掃都交給專職清潔人員來處理。芬蘭教育平實與踏實之處,就是將這些必備的訓練都納入學習,有系統的教導學生學會日常生活的技能。把一切該學的,都擺在「正常」的課程裡,在正常授課時數內完成。讓孩子的生活作息正常,擁有一個均衡的成長空間。

芬蘭也沒有師長每天必簽必改的聯絡本,沒有一大堆的考試和寫不完的作業。芬蘭給予老師與學生更多的空間與時間,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讓老師的時間有更多彈性,用來休息、備課、再進修,或去做不同的思考。

也有人問我,芬蘭會有老師需要借課來上別的科目或考試嗎?沒有,幾乎是沒有聽過!因為正常教學時間就已經很足夠了,多餘的時間,就還給學生吧。當課程裡不會教超出課本或年級以外難度過高的內容、考試不以考倒學生為樂、不會在基礎教育裡一心想要測出學生的「鑑別度」,而是把「學習」視為大家共同擁有的權利,學校就會成為提供所有孩子必備學能與健康成長的場所,而不是成為讓許多孩子受挫、受辱的地方。

順應自然,學習更出色
最近,大女兒放學時遇到其他班上的同學問她:「搬回來後會不會不習慣?芬蘭有沒有這麼多的考試?」女兒回說,適應得還好,不過芬蘭沒有這麼多的考試,但是,芬蘭的孩子沒有因此比較笨喔…

是啊,學習成效不會因為上課時數少、考試不多就比較差。但芬蘭可以真正做到上課時數這麼少的重要原因在於,當國家教育單位規定了學生上課時數一天最多不得超過七個小時,這七個小時就包括了進入校園到放學離開,即便是私立學校也一樣必須遵守。

所有不去遵守規範律令的,都會受到社會的嚴厲譴責。而且對於法律的遵守與認識,孩子從小耳濡目染,大人師長所做的一切都會是孩子的榜樣。

北歐的孩子從小獨立自主,教育與社會都鼓勵培養自主學習的精神,長大後進入社會,對於法律規範的尊重以及崇法守紀的精神相當高。強調個人主義與自由民主的北歐教育體制,就是希望孩子能自我負責,更尊重社會群體。

北歐社會同時也體認到,一個孩子的正常成長相當重要,如果為了學習,而扭曲一切正常人生成長的機會,將犧牲做為人的基本尊嚴與權益。

北歐的教育允許孩子擁有很多空白時間,發呆、做自己喜歡的事、看閒書、閱讀報刊、看小說、玩電動、化妝打扮等等,都被視為每個青少年成長必經的過程,既是一種權利,也是一種讓孩子「活在當下」的樂趣。

北歐國家的進步,來自於對待所有事物的正常化與人性化,對於一切要將人訓練為機器的事物並不感興趣。芬蘭教育始終認為:給予孩子時間,讓他們順應自然的成長,在身心靈都放鬆的環境裡學習,一定可以學得更好!

Thursday, May 12, 2011

確定和不確定


人生中,有不安和憂慮是理所當然的。

不確定的事情,每天都會出現,數不盡,年年月月。
重要的是,不可以因為這樣失去自信。

只有認識今日的自己、確定自己應對問題的態度和價值觀。
那些事情要很清楚。然後,
用自己的確定,去面對每天的不確定,
才可以堅定地,一直走下去。

這是我今天聽到的。

※    ※    ※

 

我愛說話,但其實不是特別愛講道理,更別說教人做人。
這是一個令人氣餒的誤會。

我是不斷地尋索,為什麼經上說的要聽從,
更要記在心上,而不只是背在口裡,給自己裝身扮清高。

有時我覺得很諷刺。
經上說這個不可以,那個要小心,
感受最深的,就是犯了錯的人。
沒吸過毒的不會覺得禁毒海報說的跟自己有什麼關係;
正在吸毒的不想理會;
只有從死線走一轉重生的人會切切地告訴你,有些事,是真的不可以亂來。

其實做一次壞人就會明白當壞人的煩惱和後果。
我試過了,所以我知道今天我仍在,除了恩典沒其他解釋。
做壞人不難,鼓起勇氣做就是了。
但壞得起,就要有明白了仍回不了頭、起不了身的心理準備。
不是每次都有再來的機會。

※   ※   ※

我看著聖經,不斷在問,為什麼上帝要這樣說?
這一字一句,一點一滴,都在照向我的黑暗。
漸漸地,我慢慢懂得返回來。
下一次我走偏,有些事,我總算懂得面對了。

我想,上帝的話不是要將一個人困死在一條小河溪上;
也許更貼切的是大海中的燈塔,
告訴一個走偏的人,怎樣才能把生命找回來。

沒有人知道為什麼上帝會有這些設定。
但我相信,尋求的人是會漸漸明白的。

我告訴自己,不要再為昨天的錯,
覺得自己身上再有抹不掉的污點。
否則,基督的血,準是白流一場了。
知罪,是重生之始,因為知罪的同時,
他明白了什麼是有血肉的定律。

我明白,每個人都要找屬於自己的理解。
我只是在講自己的生命故事。
我只是不斷地在重新接納自己,
好讓自己有一個更確定的準備,
迎向一個未知的將來。

Sunday, May 01, 2011

感受至深

 

張建宗表示,今日是最低工資條例落實的日子,為香港寫下歷史性一頁,感受至深。不過,他承認,實施最低工資難免要付出代價,有人因而被裁員,但政策整體上的正面效果多於負面。勞工處 已設立專門熱線協助被裁僱員,本月也會舉行兩場大型招聘會。

張建宗形容,法例生得逢時,目前經濟向好,僱主均有招聘意欲,勞工處目前的職位空缺逾8萬個,因此最低工資對失業率的影響溫和。而部分僱主已把最低工資帶來的成本上漲轉嫁消費者,真正需要透過裁員減省開支的企業不多。

今日只是另一場戰爭的開始,標誌意義大於實際意義。「感受至深」,感情流露未免太早。

早陣子聽一個電台節目,很多小本經商者打上電台訴苦,說經營困難。「下下將我們僱主講到好似吸血鬼,很不公平,其實我有錢,絕對不介意跟員工分享,不要說最低工資,再高些都可以。但係經營成本一直往上升,又唔見你啲立法會議員迫政府同地產商傾最高租金? 再這樣我們做不下去。」

我覺得,這裡有兩件事。首先是敵我二分的兩極化。將所有擁有資本者標籤成敵人,方便快捷,搞群眾運動最有效。但如果真的有心創造更平等和諧、彼此尊重的社會,是需要花時間了解每個個體的情況。不用親自做過,我真心相信不是所有做生意的都沒有本心;設身處地去代入想想,老闆是沒可能像員工一樣只賺一萬幾千,因為一盤生意要有資金流動,也要有應付各項投資、購買原材料的空間,又要應付競爭和其他風險,要持續發展是要有一定的老本,所以不能簡單地說每個老闆都是賺多多,卻老在剝削。

小本經營的最大問題在於租金。真正可以操控市場生死、最低工資能否增加社會平等的關鍵,在於地產商。而租金本身,雖然並非全無外在影響因素,但因為不涉原材料的買賣,成本影響力低,自主調控的空間大,當寡頭壟斷形成,地產市場沒有競爭,租金幾乎可以跟營運成本脫節地進行調控,即謂「賺到盡」。當地主要賺到盡,做生意的要不就以同樣的集團經營方式「大食細」增加收入,要不就是像小本生意一樣,找低下階層開刀。

政府設立最低工資,如果只是順應民意之舉,那麼一定以失敗告終,還帶來社會更大的衝突,因為最低工資只是建設平等社會的大藍圖的其中一筆,最關鍵的鎖匙在於抑制地產霸權,小商戶才能從夾縫中釋放出來,真正甘心樂意與員工分享收入。當前幾天前拍賣的政府地皮,仍然以天文價每呎萬元成交,不禁心下嘀咕,政府究竟有沒有這份建設平等社會的大藍圖存在?

第二件事,很多議員官員叫人不要衝動激進,要平心靜氣共商出路,又話人心智不成熟。其實集體極化行為的出現,本身很多時就是另一種極端行為所引發。無端白事,誰想隨便呼喝動粗? 難道大熱天時真的無事好做? 有幾多人會用如此冒險的負面行為去撈取所謂的政治資本? 即使有,也得有一大群心智不成熟的人和應。只看到外在示威者的極端行為,卻不指出這正是因為潛藏於制度內利益交換、私相授受的極端操作所引來同等力度的反抗,這不只是心智未成熟,直頭是腦頭有問題、眼睛發盲、聽覺受損、人格有缺陷!

只懂說經濟環境幾好,看不見社會現實,心底裏也不打算追求、甚至不認同社會和諧平等的人,說今日「感受至深」,我就真係「感受至深」。

Inspired by: 張宇人不代表我,李卓人也請你收口

最後點唱:《割盡田角》by Hallelujah Get Out

Under the Black Suit

終於回來了,這可是我寫得最久的一個 Blog 站。早前因為無法再進入,一度升起寫過的東西無法再取回的恐懼;之後擺下了,過年後回來,終於的起心肝,重新找進來之法。其實也不是困難,一找就找到了。 生活往往就是差那麼一步,一口氣,可能就是一年。 網上寫文章的困擾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