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有很多書之所以成為一部膾炙人口的作品,是因為用善用了一些歷久而常新的道理,套之於現實生活,給人帶來啟示。《我到我們的世代》是這樣的一本書。
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多麼老掉牙的格言。昔日我們視之為智慧結晶,到今天當然已經算得上是憨居的同義詞。作者從一次12歲時看到阿富汗童工被虐殺的報道,開 始對第三世界兒童的關注,後來自資到實地探訪,回到加拿大成立了 free the children,利用兒童自發的力量呼籲幫助在困境中的童工。到今天為止,他獲得了三次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
而他在工作的過程中,領悟出人要獲得成功和快樂,便要拋棄萬事皆我的想法,投入一個更大的視野,看到更大的世界中不同的人的需要,從服侍這些人的當中找到真正的喜樂和生活的意義。或許這是很多志工都可以寫出來的東西。
跟 志工不同的,是他們相信年青人不只是服侍人那麼簡單,他們的眼界可去到很遠,也要相信自己的力量足夠改變世界。相比起志工可能只是用一小部份時間來為他人 付出,這裡講的範圍更遠,鼓勵年青人要從生活的每個小部份開始做起,為了世界活出自己。例如你堅決不肯多拿膠袋,更向店舖提議改用紙袋;或者不用塑膠產 品,又或者不買剝削勞工的公司所出產的貨物。當然還有積極投入幫助別人的活動上。整個人都是超越「我」,而向「我們」出發,世界就更大,生活永遠有停不了 的學習,具備全球視野不再是紙上談兵,因為已經身在其中。
今天讀到這一段,想起我曾經見過那些尊貴的小朋友們和他們的家長,讓我陷入很深的思考。
「身 為父母,我們渴望孩子擁有高度自尊心,我們希望他們融入社會,人生打從開始就贏在起跑點。我們渴望提供他們所有想要的東西,我們鼓勵他們從事運動、戲劇、 音樂或任何可以幫助他們發展天賦長才的活動。當子女表現優異時,我們深以為榮。無形中,盡可能提供他們機會變成了我們的壓力,而我們很快就發現許多機會都 需要錢。把關愛子女與在子女身上花多少錢劃上等號,實在太容易了。
「同 時,即便是學校也處處散播競爭的種子。『鐘型曲線』建議老師只給予學生特定數量的 A B C 三種分數,學校非但不鼓勵學生一起唸書,確保每個人都學到知識,反而鼓勵學生彼此競爭最高分。最高分保證學生可以進入聲望卓著的學校,而此事給我們的啟示 是:要出人頭地就要懂得凡事為自己打算。
「在競爭愈來愈激烈的工作環境裡,這裡心態主導著一切。為了工作、晉升,我們彼此對峙。許多人掙扎著在企業縮減規模和裁員的時代中生存,常面臨凡事要爭第一的壓力。光是跟得上還不夠好,我們必須努力不斷保持高人一等,我們最關心的事情變成了『我』。」
究竟教養孩童,是應該給他最好的環境和條件,還是讓他看到最廣闊的世界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