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 D 談起關於「突破」的事,他說,原來10年前當《突破雜誌》停刊的時候,基督教出版界曾經出過一段激烈的討論,關於這一本已走了25年的雜誌沒落的原因。源頭是楊牧谷牧師寫了一篇文章《信息衰竭乃謝幕的徵兆》,概嘆雜誌無法再辦,是因為這份雜誌、這個機構、甚至預表著一個傳道人沒有信息給這個社會的時候,這個社會便不會再需要它。
「一個機構,一本雜誌,一個傳道人,它╱他就是一個攜帶及傳遞信息的媒體,假如日久曠廢,信息流失,它╱他就再沒有存在的需要,要退下來便成了自然又合理的結局。」
「該雜誌是失於道而求於市,至終亦只有亡於市,為市場所埋葬。. . . 雜誌的末段路,先以『福音預工』為名,紮根香港文化為進路,大玩香港週刊低俗的形相, 內容空洞,與流行週刊無異,扮相低俗,每次看完都有一份失落感。繼而「雞湯」型書籍流行,該雜誌走「屬靈」路,內容卻鮮有真見,可存活嗎 ?」
「一份雜誌出街之日,極像一個牧師踏上講台之時,會友與牧者之間有一份等待信息的張力嗎?抑或會友已經開始打開週刊,預備讀它一小時?這不像雜誌出街之時嗎?報販把雜誌放在攤子當中,還是被埋在偏角?」
「社會等了廿五年,終於辦雜誌的人收到市場的訊息:社會不再願意等下去,雜誌就要舉行追悼會了。」
我實在無意評論一份從未看過的雜誌;可能我需要去一趟大學圖書館找找資料才成。不過,「信息」的重要,我是非常認同的。由人到事,從自己到他人,如果已經不能再向他人、向社會發出信息,他是不值得人期待,也不值得世界厚待的。他就會孤獨地存在,因為大家有沒有他,也不是一個大問題。發出信息不是一件大工程,也不需要高深教育。就像昨天安息禮的主角,是一位四十多歲沒受多少教育的女士。但她的堅強、給病友的支持、對子女的教導,就是訊息,每天都加諸在別人身上,祝福著他們。但如果我們只是求之於個人的 Jetso、前途、關係,那麼沒有人會跟我們拉上關係,當然訊息就好像遇上斷電線,傳不出去了。一個斷線電話,哪有人會再用呢 ?
說回雜誌。以前做雜誌的時候常講「文以載道」,是十分不錯的。如果文不載道,或者道不能載予人,那篇文章的價值就是「0」。因此利用適當的方法去搭建一條有效的溝通渠道是重要的,一大篇深澀的文字,就不是青少年會期待的東西。只有美工沒有內容,最多只能吸引人翻兩翻就忘了。只有將各方面平衡得當,才會有人買來看,也才會有人期待再看。我見過一些人只是為了自己的喜好來寫作,自己覺得「好正」,周圍卻沒幾人捨得叫好,那種自我陶醉,文章還未出街,就已經令同工的人難堪了。
PP IEKS
13:42
Many thoughts after lunch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