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看《大江大海》啟發到的,跟我最近一直所持的態度,實在有共鳴:不是要強調個人主義,而是說,學習在似是而非的世代,分辨一件事情的是與非、好與壞,是要看當中每一個人遇上的故事,事情對他的影響。
《大江大海》要說的,太多,不在這裡詳談。這一晚我來到中大圖書館,走到二樓深處、書架的底部,找出一本數年沒有人借閱過的《資本論》,由第一章開始,慢慢讀。
這兩個多月,越多待在中大,越是惱恨十年前的自己,以為政治不過是common sense而已。這個當時一般同學的印象,害得自己夠深。
你意識到它是common sense,是因為自己沒有能力去追求,甚至沒有想過去追求更多。
以前最愛買那一種大集會式的雞精書,讀一本二百頁的書就可以讀完五十個偉大學者的政治理論的那一種,寫 paper 偷雞最好用。這次回去,覺得簡直是自欺欺人不知所謂。
讀《資本論》,是因為我面前的時代,過去一百年就是被一個人、一本重要的著作,形成了不知多少次的革命、戰爭,直到今天仍然有人信奉。
一本影響力如此深遠的鉅著,不可能讀雞精。你不讀原文,不可能了解作者身處的大時代,他寫作的動機,而又想帶來什麼效果。一定要全本讀,才能感受一百年前給予世人的震撼力。
百多年後,這套理論似乎已經被拋棄。曾經是中大學生會、報社中人的必讀書,到1999年第廿九屆編輯委員會時,被靜靜地放於報社書架的最頂層,無人能伸手拿到的地方,看著編輯們在看深宵電視劇。
可是,如果以為一套理論因為現實執行的失敗,而被徹底否定,那可能是人類將來重蹈歷史覆轍的開始。
因此,我特別有興趣:馬克思是甚樣看今天的天價樓、貧富懸殊? 如果按時代袋入了他一百年前的想法,那麼他今天的輸出又是怎樣的理論 ? 這種分析合理嗎? 能否證明這個理論的恆真性?
一切,由認識歷史的大時代開始。
然後,我又拿一本聖經出來,慢慢讀。
3 comments:
我建議彼兄你謮完《資本論》,再讀一讀 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的《富國論》比較比較一下,很有趣呢。
E
另外,《大江大海》真是一本震撼人心的好書,好久好久沒有看過這樣的好書了。
E
正有此意。在《資本論》隔離,就放著史密斯的《富國論》。一樣地塵封。反而雞精書、選析等等就「歷久常新」。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