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在巴士上看梁家麟院長的《冷暖之間》,讀到這麼一段的敘述:
「在教會曾遭遇這個故事:某次邀請一位講員,講了一堂不知所謂的道,會後一位成年弟兄拉住我,情辭懇切地說:『牧師,請為我禱告,我不能這樣空洞洞地離去 的。』風和日麗的日子,我們可以忍受風花雪月的信仰;但在艱難歲月,我們要求信仰能夠承載真實的生命。我們追求有品質的信仰。」
我讀到的時候感到相當大的震撼。是的,對於日頭平安無事的我們,其實追求優質的訊息、優質的聚會,可能是為了讓自己得到更好的造就,更便於我們有屬靈的長進,如果能追趕基督的大使命就是一種錦上添花了。但對於身處困境的肢體,心靈疲乏的與會者、參加者、事奉者,追求的是可以支持我們渡過難關、幫助我們重拾信心、樂觀和意志的信仰。我們聚會的設計、帶出的訊息,是否能夠給出這種弟兄姊妹最需要的幫助?
我這幾天都在思索。
「我是不能這樣空洞洞地離去的。」這是我們身邊幾多人內心的呼喊? 我們身邊的人當中,可能有情緒不穩的,有身纏病患的,有家庭關係欠佳的,有失去工作的,有生活辛勞的,有剛剛生產、為湊小孩擔憂的,可能還有剛剛懷孕、滿不放心的。 他們每次付出周末的黃金時間,相信並不只是為了滿足良善基督徒的標準而回來的。他們也希望得到支持和造就,希望教會的聚會既有歡笑,也承載得起眼淚。但我們有沒有提供這個環境呢?
與肢體同行,絕對不容易,但也是我們做基督徒的使命。
3 comments:
是的, 所以由中學起作一些帶領性的事奉時便被教導要"用心"去設計周會, 就算一些簡單的周會也要"用心"凝造氣氛。
"用心"對上帝--是盡忠在神給我們的事奉崗位的表現, 對會眾--at least看到我們是有誠意準備, 在用真誠互相影響下就會有更美好的果效。
一起努力啊!
km
我也有這種感覺,我不能空洞洞地離去。
每個星期六晚上,我都付上2-3小時與肢體相聚。我也希望有所得著地離去。就算和大家一起玩樂,也應該要玩得開心、有意心、有價值地離開。
如果在我們當中,有人發出呼聲,表示回來得著不多。那麼我們就有需要去思考,如何做一個有質素的團契。
聆聽、聆聽、聆聽,我必須了解弟兄姊妹的心聲。放下"自我",減少互相指責,團契才有出路。
彼兄,你說對。
而在團契方面,履行任務就落在我們這班信主多年的Elders身上。
這是我們的使命,也是愛的實踐。
同心同行,彼此相愛,以生命影響生命。
E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