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22, 2017

【社交媒體是消耗,不是休息】

我已經在電話裡,把Facebook App和Messager App 刪走了一段時間。這不太影響我在社交媒體瀏覽,但最重要的是減少干擾,增加平日專注一事的時間。即使有公事的討論,時間也可以在自己的非忙碌空間才回覆。也就是說,我以後回覆短訊的速度,會大幅減慢。藉此減少焦慮,好好給生活的各項需要劃分時間。畢竟每日時間很少,想做的結實的事情有很多。很多時以為自己上來是休息閒扯,怎料是資訊泛濫,加深了焦慮。

我不會從Facebook消失,因為有很大朋友的消息發佈,需要留意,但不用每天都去趁墟的感覺。

減少在社交媒體蹓噠,也是將來開學之後重要的習慣。對於社會時事,我當然有自己的閱讀和分析,也可以討論,但這個時候,做鍵戰的意義,不及其他事情大。

跟很多被囚禁的人一樣,我們雖隔住一幅高牆,但頭腦上,思考上,務要自強不息。

Thursday, August 17, 2017

【更簡單的生活】



艱難的時候,定意要更多寫作。

最近刻意沒有再上Facebook很多,也刻意不發帖,往往只回帖;記念反東北被囚人士的集會,我上載相片,是因為希望身處恐懼與不安的社運朋友或許稍微看到,仍有人努力地嘗試伸出支持的手。

我不希望花好多時間在Facebook看大家的情緒,也在發洩自己亂跳的情緒。時間應該花更多,在寫作、記錄、閱讀、生活,一切可以磨劍的地方。仍然未絕跡於社交網路,始終是要知道大家的處境,稍稍捕捉一種城中的脈搏。

想起被囚的人,其實都身處無網可上的日子,其實是鍛鍊的機會,獨處、閱讀、思考。其實不上網也不是什麼大問題,做內在的修煉,不要再虛浮。鍛鍊好身心靈,讓自己成為可以跟別人彼此照應的人。

在這裡寫東西,也是 less social 的地方,發表自己的一些想法。一切回到比較簡單的時代,或者人可以更加腳踏實地。

邊讀邊聽邊寫,希望2018看見大家的時候,我們都有成長。

Wednesday, August 16, 2017

【最微小的努力】



今天大家在討論的時候,我提起一向沒有社運背景的中同組群入面,一班已為人父的中佬,不約而同都對現況十分絕望。想移民,也沒有資格,留下來,下一代也活不好。

有兩位年輕同事說:「這些人絕咩嘢望?他們付出了多少,參與過幾多?」
這問題,叫我默然。

我當下大概這樣回答:「這樣算的話,是否要計算每一次的參與、每一次的行動,去判斷我們有沒有資格產生絕望的情緒?」

人生階段不一樣,背景亦不同,很怕有這樣一種列表,參與了多少、哪一種,才算可以感受共同的情緒。

有些人,沒有去衝擊,但可能有去不多不少的集會;
有些人,沒有去集會,但可能在社交媒體發佈了意見,跟朋友討論了事情;
有些人,沒有在社交媒體發佈意見,但他可能暗自把錢投進了抗爭的基金;
有些人,沒有把錢投進抗爭的基金,但他仔細讀了各種言論讀物,保持思辯;
有些人,草根得沒有時間參與又沒有時間讀書又沒有錢捐,但他教自己的小朋友,一定要好好做人,明辨是非。

這些人,有資格絕望嗎?可以感受共同的情緒嗎?
你能劃一條怎麼樣的界線?

在香港,生活這麼苦,做個正直不冷漠的人,一點也不容易。
換位思考,當你有那麼多的年歲與牽掛的時候,就會明白到那種難過與掙扎。
而現實是,很多人連關注和出現情緒的感動也沒有過。大眾的素質,原本就很難期望會很高。

而我絕對尊重和敬佩為信念與城市的福祉付出時間汗水前途的青年人,
與中年人,與老年人。在任何崗位的。
希望大家可以一起努力,甚或在每個moment,嘗試做多一步。
我們都不知道,或者一個一向不多言的中佬,就在某個時刻,在工作中變得更正直,更要參與建設這個城市的一道最小卻美麗的風景。

希望,如果要連結更多人一起努力的時候,
盡量體諒有實際和心理包袱的人,對他們血仍未冷仍然表示鼓勵,
一起謙卑而堅定地向前走。

Under the Black Suit

終於回來了,這可是我寫得最久的一個 Blog 站。早前因為無法再進入,一度升起寫過的東西無法再取回的恐懼;之後擺下了,過年後回來,終於的起心肝,重新找進來之法。其實也不是困難,一找就找到了。 生活往往就是差那麼一步,一口氣,可能就是一年。 網上寫文章的困擾就是...